張國?!⊥跣懔帷〔番|晶
摘 要:工程訓練中心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轉型期建設什么樣的中心實訓教師隊伍值得我們研究。
關鍵詞:轉型;實訓;教師;建設模式
1 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與中心發展規劃
1)培養目標
學院堅持走“改革創新、質量第一、特色興校”之路,以培養“兩強”學生為目標。把學院辦學理念精髓定位為學生的“成人、成才、成功”,為實現培養目標,建設了工程訓練中心作為實訓基地。
2)發展與規劃
中心的建設,體現了學院以工科為主的決心和對“兩強”人才培養的重視。建成了集工程基礎訓練、先進制造技術訓練、創新實踐訓練和綜合素質訓練為一體,以模塊式選課為主要特征、并適度采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嶄新的實踐教學體系[1]。建設中做到三點:一是要與市場接軌,確立“三服務”的理念。即教學服務、科研服務和社會服務通過服務,打造中心的品牌;二是立足訓練中心,深化教學改革,把深化教學改革融入到訓練中心的建設定位中,調整教學計劃,增加實訓環節,轉化實習理念,以實踐教學改革為核心,以實踐資源開放共享為基礎,以高素質實踐教學隊伍和完備的實踐教學條件為資源,深化教學改革,創新運行機制,全面提升中心的實踐教學水平;三是全面塑造“兩強”教師。“兩強”教師是指既能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又能指導專業實踐,具備“雙師”知識、素質、能力的教師。為建設特色校,培養“兩強”學生,建設一支與“兩強”要求相適應的教師隊伍非常關鍵,雖然學院現已擁有一批“雙師型”教師隊伍。但是,教師要掌握最前沿的知識和最新的科研技術,以加強創新性教學,實踐教師的培養、提升至關重要。針對轉型期培養應用型人才,教師的建設模式值得研究。
2 轉型已成必然趨勢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這體現為產業結構升級之需,大學畢業生就業之需。今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有727萬人,一方面是高校,這種現象雖然由多種因素造成,但是,許多高校培養的人才與社會需求脫節是重要原因之一,現實需求和大學定位之間存在巨大反差,地方高校追求“高大上”的沖動普遍存在,貪大求全,卻忽視自己腳下的沃土,以至于迷失了辦學方向。
同時,我們也看到研究型人才對國家非常重要,但是,社會發展需求量更多的是應用技術類人才。教育部副部長魯昕說,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既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迫切要求,是解決新增勞動力就業結構性矛盾的緊迫要求,也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部署,加快教育綜合改革、建設現代教育體系的重大舉措。加快高等教育結構調整已勢在必行,轉型已是大勢所趨,成為必然。
3 師資是高校轉型發展關鍵
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著經濟、政治、文化的不斷發展與轉型,因此,高校青年教師道德價值觀也隨之發生深刻變化。高校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高級人才的歷史使命,他們的道德價值觀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成敗,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興衰。所以,構建一種體現時代精神的、積極向上的、科學合理的高校青年教師道德價值觀體系,對于高校向現代化應用型人才,職業化教育方面轉型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2]。
4 轉型期教師應具備技能
首先,觀念應轉變。地方高校轉型為應用技術類大學,各方已經達成初步共識,但是,轉型仍然面臨許多挑戰和障礙。其中,凸顯的矛盾是觀念跟不上、師資隊伍不適應,觀念不適應固然有歷史傳統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觀念背后的社會地位、經濟待遇差距。教師觀念必須要轉變。
其次,具備實踐經驗。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師資隊伍非常關鍵。面臨轉型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師,絕大多數缺乏實踐經驗,自己本身沒有技術專長。只有提高教師隊伍質量、推進教學改革,高校才能追趕、適應、引領產業發展。為此,學院積極鼓勵教師進行專業技能的提升,鼓勵教師通過各種方式提升實戰經驗,并取得相關職業資格證書。以機械系為例,鼓勵教師在授課之余,利用學院的設備引進加工項目,以此帶動教師和學生技能的提升。為“兩強”教師建立考核目標:如學歷為碩士以上;有過企業工作或帶領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工作累計時間半年以上;能講授至少一門專業課和一門專業基礎課;帶過兩門以上課程設計等。
5 教師隊伍建設模式研究
經濟的高速發展,教師的繼續學習與提升顯得非常重要,探索出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素質優良、專業技能強、充滿活力的高校青年教師隊伍的有效模式非常關鍵。
1)以工學結合模式,進行教師隊伍建設
工學結合模式是高校青年教師繼續教育的有效模式,工學結合模式是建設“雙師型”教師的核心基礎。轉型期的獨立院校,要培養技能應用性人才,決定了教師必須是雙師型的。為此,學院采取措施,加快建設教師在學校、企業間合理流動的程序和機制,鼓勵在職教師積極到企業實踐,加強與企業生產、研發部門的聯系與合作。通過帶領學生頂崗實習,為教師提供生產實踐和繼續提高的機會,幫助教師了解市場需求,加快教學改革,促使教師向“雙師型”轉變[3]。
2)運用校本培訓形式加強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
校本培訓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門和有關業務部門規劃和指導下,以人為本,以學校為基本培訓單位,把培訓與教育學習、培訓與科研活動緊密結合起來的一種繼續教育的模式。具體做法是:一是根據教學發展的需要,選擇教師學習內容、安排學習時間,策劃學習方法,并進行一系列的評價和調控,以提高培訓效果;二是利用學校的地域優勢及特點,以學校為主要基地,充分挖掘和利用學?,F有資源,培訓過程互動交流,教學相長;三是以教師需求為本,提高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修養和實踐能力等綜合素質[4]。
6 建立良好的保障體系
師資很重要,同時也需要教育管理體制與學校內部管理制度與之配套。一是與培養“兩強”教師配套制度的保障;二是培訓與提升時間的保障;三是對教師的物質保障,待遇、職稱等也要有措施與保障。
參考文獻
[1]韓服善《數字化工程訓練中心的構建與實踐》[J] 中國現代教育裝備 2009年第2期 103-104
[2]蔣瑛《社會轉型期高校青年教師道德價值觀及其建設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3]王振國 朱健《淺談工學結合模式下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J] 遼寧高職學報 2009年11月 74—75
[4]歐陽霞謝曉暉《校本培訓:高校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的有效模式》[J]中國電力教育 2011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