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茜



摘 要:教育部2005年頒布并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對大學生轉專業進行了明確規定,自2006年以來,全國高校相繼出臺轉專業的相關文件。2013年中國科技大學提出本科生“百分之百自選專業”的政策,再次推起對高校轉專業的熱烈討論。西南政法大學自2009年學校正式頒布了《西南政法大學普通本科生轉專業、轉學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以來,轉專業的學生人數逐年上漲。本文將以10~12級本科生轉專業情況為例,探討本校學生轉專業的動因及其影響因素,從而為今后本科學生轉專業的情況提出改進意見,更好地推動我校教育改革的實施和發展。
關鍵詞:轉專業;政策;動因;影響因素
2013年西南政法大學本科生科研訓練創新活動資助項目
1 國內現狀
1994年,學分制逐步在高校中實施,大學生轉專業現象初見端倪。1997年天津師范大學修訂的“學籍管理條例”中規定:學生入校后第二年可通過轉入系的嚴格考核,轉入新專業。2001年9月北京大學開辦“元培計劃實驗班”,采用新的專業定義,允許學生在入校后自主選擇專業。2002年復旦大學批準244名大學生轉專業,由此打開了高校轉專業之門。此后,我國的一些知名學府,如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都允許新生入學后自己選擇專業。目前,大學生轉專業現象在高校已成為大學嘗試創新辦學的一種方式,為了探索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新模式,進一步規范大學生轉專業工作,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發揮潛能和專長,教育部頒布了21號令,即2005年9月1日起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其中的第三節《轉專業與轉學》第十八條規定了,“學生可以按學校的規定申請轉專業,學生轉專業由所在學校批準,學校根據社會對人才需求情況的發展變化,經學生同意,必要時可以適當調整學生所學專業”。這一新舉措的頒布給各高校更多的自主權探索符合自身發展的辦學體制和教學改革制度。
在國外,轉專業政策流行已久,許多著名高校都允許學生自由選擇專業和選修課程。大學生轉專業現象體現了當今大學管理的“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學習權和發展權,是一種教育實踐的進步。但是,在我國,高校允許學生自由選擇專業的空間很小,相關政策并沒有得到推廣。隨著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斷前進,通識教育成為改革呼聲中的焦點。近年來,中國許多高校都逐步放開學生轉專業的門檻。2013年,中國科技大學提出本科生“百分之百自選專業”的政策,在中國高校中開啟了先河,使高校學生轉專業問題再次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
2 我校目前政策
西政轉專業現象較為普遍,自從09年學校正式頒布了《西南政法大學普通本科學生轉專業、轉學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以來,每年都有大量學生積極轉專業。據統計,2010級、2011級和2013級總共轉專業450人,其中包括2011年開始招收的法學實驗班轉入學生200人。
在西政現行的轉專業政策中,對轉專業的條件做出了明確規定,列舉了五類可以轉專業的情形。同時,根據《西南政法大學普通本科學生轉專業、轉學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教務處每個學期都會制定《關于學生申請轉專業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中同時對轉專業學生提出了條件限制。
目前的轉專業政策較為簡單,正式文件只有《西南政法大學普通本科學生轉專業、轉學管理辦法》,內容簡略,無法為有轉專業意向的同學提供完整的可參考信息。辦法中規定了轉專業必須由各接收學院組織考試,目前沒有有效的考試形式和具體細則,在實際轉專業中沒有參考價值。
3 我校轉專業現狀
自2004級開始試行轉專業政策,截止13級轉專業數據,我校目前共有轉專業學生380人。04級~07級只有個別學生在本學院內進行專業轉換,自2009年學校正式頒布轉專業辦法以來,轉專業人數逐年增加,越來越多的學生了解或者參加過轉專業。
3.1 各專業間分析
被譽為法學“黃埔軍校”的西南政法大學,法學作為王牌專業和強勢學科,吸引了全國各地學子報考。學校經過多年發展,各類學科不斷建設,已經轉型為多學科的綜合性大學,但由于自身法學資源豐富,人才輩出,歷經多年積淀,只會是歷久彌香。
在轉專業學生中,法學一直都是同學們的首選,從10級以來,每年轉入法學專業的學生占所有轉專業學生總數的70%以上。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同學本身就是沖著西政的法學專業而來。在填報志愿時因為各種原因沒能進入法學專業,轉專業對他們而言就是改變命運的最佳途徑。
但是,據數據分析,近年來,除了學校王牌專業——法學,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轉向金融、會計、審計等專業,轉專業學生選擇的學科范圍不斷擴大,不再僅僅局限于法學專業。
在所有轉專業的同學中,法學依然是大多數人的主要選擇,但很明顯的可以看出,非法學中的會計、金融專業已經不斷得到同學們的喜愛,尤其是11級的轉專業選擇中,法學與非法學各自所占比例已經接近50%。在我們的抽樣調查中,許多被訪談同學表示,并不一定只看法學一個專業,學校的其他學科也各有特色。同時,有許多學生選擇放棄轉專業資格,堅持本專業,這其中雖然有各種因素作用,包括對自己本專業的熱愛,學院宣傳工作的積極開展,對轉專業后的學習、生活的不適應等多個方面。但不難看出,非法學的轉專業趨勢正在逐步上升。
3.2 各學院間分析
對于我校五大法學院,每個學院轉專業比例又有明顯差別。其中,民商法學院和經濟法學院是轉專業中的熱門選擇,相對而言,法學院、行政法學院、國際法學院轉入的學生較少。
通過數據對比,很明顯可以看出,民商法學院(法1)和經濟法學院(法2)是轉入人數最多的學院。相比其他三個法學院——法學院有少數轉入,行政法學院和國際法學院幾乎沒有學生轉入。而民商法學院和經濟法學院基本接收了每一年85%的轉專業學生。
以管理學院為例,我們可以發現,會計專業的發展勢頭強盛,隨著學科的不斷發展,教學資源的優化和完善,不僅本專業的學生能夠專注于自身專業的學習,還逐漸吸引了其他專業的學生轉入。同時,在學校輔修教育中,會計專業也是除了法學專業之外的最熱門專業。
5 轉專業帶來的影響
轉專業政策為大學生提供了在對學校專業有了一定了解后進行再次選擇的機會,這很好的滿足了學生的興趣以及基于就業等因素的多方面要求,也是“以人為本”的大學理念的體現。然而,學生轉專業的變化必然產生一定影響。
5.1 轉專業對學生學習生活的影響
首先,轉專業學生對新專業普遍適應情況良好,心態穩定。由于轉專業是學生自己的主動行為,學習的新專業學生喜歡的,因而學習熱情較高,轉專業后的學習更有目標和激情,更有方向感。
其次,轉專業學生新專業的學習因人而異,情況不太樂觀。轉專業同學轉專業后成績兩級分化嚴重,大二轉專業成功后,在缺少一年的基礎課程的情況下,既要學習新知識,又要補上兩個學期的課程,課業繁重,學習壓力大。部分同學表現出學習不適應,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多而雜的學習任務面前顯得迷茫。
最后,轉專業學生選課麻煩,信息不暢。與轉專業學生的訪談發現,學生轉專業后不僅要跟隨新學院的同學上課學習新的專業知識,還要補上大一一年的課程,再加上公選課,選修課等,課程時間時有重疊,發生沖突。同時,轉專業后時常收不到通知,對重要信息不知情。轉專業同學未在短時間內融入新集體,信息得不到及時通知。被調查者中有多位轉專業同學多次未收到換教室通知而感嘆“上課不易”。
5.2 轉專業對學校的影響
轉專業在滿足學生需求,改變學生學習生活狀況的同時,也使學校內部發生一定變化,對學校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1.造成專業發展,學院發展新的不平衡。
轉專業政策本是大學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體現。在此政策下,學生可以按自己興趣更加自由的學習和提升自我,平衡學校各專業間的人才。但全面開放的轉專業政策,會造成專業間新的不平衡。冷門專業越來越冷,熱門專業越來越熱。在西政,法學專業作為王牌專業,備受關注。法學院和非法學院在招生分數,生源和學院規模上就有差別,轉專業后更多優秀學生流向了法學院,加劇了法學院與非法學院的不平衡。這樣不利于學校平衡各學院,實現多學科齊發展。
2.造成學校資源的不平衡和浪費。
學校對于教學資源的配置,如實驗室,教學設施等都是按各學院人數進行分配的。轉專業形成的學生人員流動有可能使原學院資源閑置造成浪費,而新學院資源不足,出現搶座位,“占座打架”等問題。轉專業同學的宿舍調整也會使一些學院宿舍閑置,空床位多,而另一些學院出現宿舍不夠住等問題。轉專業可能造成的學院人數分配差異,“大院小院”的差異也可能是教學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3.學校教學管理不便。
學生轉專業涉及學籍管理,宿舍管理,補休,補考,學分管理等。一些學校的日常管理沒有隨學生轉專業而及時變更,一些同學轉專業了但未換宿舍,造成轉專業學生的教學管理混亂,學生“兩頭跑”等現象。一方面不利于轉專業學生的學習生活,另一方面是學校教學管理難度增加,成本增大。
6 結論和建議
首先,在新生進校時,要組織各種形式的專業思想教育,補上職業規劃教育課的同時,增進學生對所選專業的了解,避免盲目跟風轉專業,同時明確發展方向。
其次,學校要加強各學院之間的自身建設和平衡發展,優化各學院的教學資源,平衡各學科發展,避免出現大家擠破腦袋進入熱門學科,冷門學科無人問津。作為新型綜合性大學,各學科共同發展才能更有利于學校的教學發展和人才培養。西政作為傳統政法大學,不僅要鞏固傳統法學的建設,更要支持和鼓勵各類學科迎頭趕上,共同進步,才能為國家為社會輸送更多全面發展各方面齊全的優秀人才。
最后,學校需積極探索除轉專業外的多種措施改善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滿足學生對多樣專業學習的要求,另一方面減少轉專業學生人數,有效規避轉專業政策的弊端。
參考文獻
[1]王永.大學生轉專業的動因及其發展研究[J].高教論壇,2008(1):151-154.
[2]童腮軍,范安平.大學生專業類型與專業興趣吻合程度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06.
[3]黃偉達.我國高校本科生轉專業動因調查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5(3).
[4]胡瑞文.高校畢業生供求形式與高等教育結構高速分析[N].中國教育報,2008-02-15.
[5]李愛國.大學生轉專業的現狀分析與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