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蘭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 網絡 資源 探索
游戲 交流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023-02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盡可能將現代化教育技術與本課程教學有機結合,豐富課程資源,有條件的地方要盡量開發和利用計算機網絡資源。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有效地利用網絡資源及技術,引導學生以網絡為平臺,開展有效的自主學習。下面,以幾堂品德與社會網絡課為例,談談筆者引導學生進行“網學”的嘗試與探索。
一、整合資源,搭建“網學”平臺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它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自己的經驗、情感、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從三年級開始,每一冊品德與社會課本中都會涉及一些社會性知識(如地理常識、歷史知識、民俗風情等),而且年級越高其所占的比例也越大,到五年級時,社會性知識幾乎占了全冊課本的一半。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在課前利用網絡充分收集各種資源,利用數字教學平臺,整合課本資源和網絡資源,為學生搭建“網學”平臺。
例如,蘇教版品德與社會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外面的世界怎么樣”中包括《跟著唐僧去西游》《金字塔下留個影》《奧林匹克的故鄉》《我做志愿者》這四節課,對該單元的學習使學生的視線投向國外,關注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習該單元后,要“簡要了解一些人類的文明遺產,激發對世界歷史文化的興趣”,以及“了解多種文化的差異性和豐富性,對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創造持尊重和欣賞的態度”。因此,在教學時,筆者沒有簡單地采用講解法、體驗法、情境法等,而是引導學生通過上網查閱資料、師生互動、網絡互動、小組交流等形式展開學習,對相關教學資源進行有機整合。這充分體現了網絡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滿足了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意愿。
二、指導探索,獲得“網學”體驗
“網絡互動式”課型適用于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偏重于社會性知識的課文,其優勢是學生能夠借助網絡這個無限大的資源庫開展學習。然而,網絡上的資源是紛繁復雜的,有些資源是學生在現階段不易理解或不需了解的。教師應指導學生對網絡資源進行篩選和鑒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能滿足學習需要的內容進行學習和探索,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加深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例如,蘇教版社會與品德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平安回家”,課本只用了兩段簡短的文字介紹了簡單的交通標志,內容比較單薄,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此,筆者向學生推薦了介紹交通標志和交警手勢的專題網站,并用Flash軟件制作了展示交通標志和交警手勢的課件(如圖1)。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點擊自己想了解的交通標志、交警手勢,課件即可展示交通標志的圖案、交警手勢以其意義等。這樣,幫助學生建立了相應的知識資源庫,彌補了課本的不足,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
又如,教學蘇教版社會與品德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課《我們的民風民俗》。該課主要介紹了春節和端午節。我國的傳統節日還有很多,學生非常想了解更多的傳統節日及風俗習慣。于是,筆者課前布置學生搜集與我國傳統節日有關的資料,并歸納整理在班級博客上,然后,筆者用學生所搜集到的資料,自建了板塊分明、富有童趣、便于閱讀的虛擬網站。在自建的虛擬網站上,學生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節日或不熟悉的節日進行自主學習,每點擊一個節日板塊,就會出現該節日的傳統文化與習俗,及表現該節日的詩歌作品等(如下頁圖2)。最后,筆者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交流自己進行自主網絡學習的成果,課堂高潮迭起,教學效果顯著。在此過程中,學生既了解了許多自己不知道的、課本也沒有介紹的內容,又提高了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更感受到了多樣文化的魅力。學生通過網絡學習獲得了寶貴的體驗和自主學習的滿足感,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開展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
三、組織游戲,激發“網學”樂趣
品德與社會教學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給學生自主學習和體驗的機會。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上,教師可以適當地組織游戲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整個流程中,網絡技術起到全線支撐的作用。
例如,教學蘇教版社會與品德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平安回家”時,筆者結合所學的交通標志和交通法規,設計了游戲“皮卡丘回家”,要求學生根據提示,將皮卡丘平安送回家,部分游戲環節如下(見圖3):
神奇寶貝皮卡丘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卡通形象,所以他們非常樂意參與游戲。在游戲過程中,學生進行一人一機電腦操作,幫助皮卡丘回答有關交通知識方面的問題,回答正確可前進一步,回答錯誤則返回,以此類推,最后到達目的地。這樣的游戲設計,一方面,面向全體學生,可以檢查學生掌握交通知識的情況;另一方面,能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巧用游戲開展教學,將知識學習變得生動有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互動交流,凸顯“網學”優勢
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交互及時、反饋快速的特性來設計課件,讓網絡程序自動地對學生的認知、行為、情感等方面進行相應反饋,使學生及時了解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例如,教學蘇教版社會與品德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平安回家”時,筆者要求學生一人一機操作完成相關的習題訓練。部分習題如下:
1.判斷題。
(1)過馬路時,行人應走天橋、地下道及行人穿越道。
○對 ○錯
(2)在巷口打球是一件很愉快又安全的事情。
○對 ○錯
2.選擇題。
(1)道路交通標志的警告標志是
○三角形 ○圓形
○長方形 ○梯形
(2)不遵守交通規則,受害的是
○我 ○我和他人
……都答對了嗎?點擊看看成績。
學生操作鼠標點擊正確答案,電腦會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即時反饋,如“你已能自覺遵守交通安全規則或基本能遵守交通安全規則”“你有些時候不能遵守交通安全規則”“你已認識常見的交通標志,意識到遵守交通規則是保護自我和他人”“你基本認識常見的交通標志,基本意識到遵守交通安全規則是保護自我和他人”“你對常見的交通標志還有認識困難”等。這樣,既有效地檢查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通過電腦反饋,一方面可以了解課堂實施的情況,判斷學生學習的質量與水平,了解學生學習的成果、問題與需要,引導學生對探究學習的過程進行反思,并對課程下一步的實施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另一方面,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成效進行評價,對學生的不足之處提出改進建議,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保證課堂三維目標的實現。這樣教學,充分體現了人機互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網絡優勢。
五、網絡評價,健全“網學”機制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博客為學生開拓新的交流渠道,引導學生在班級博客上發表自己的想法、見解和收獲,進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提問。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博客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使學生可以及時地、便捷地獲取評價信息。
例如,教學蘇教版社會與品德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平安回家”后,筆者在班級博客上公布了評價表(如表1),要求學生用給五角星涂顏色的方式對自己及其他同學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并請學生家長參與評價。評價表中設置了“自己評”“同學評”“老師評”“父母評”等欄目,實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有利于學生自我反省、自我認知、自我教育,從而逐步形成自己的評價標準,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總之,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有效地利用網絡技術,積極地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創造條件,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網絡資源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