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軍
【關鍵詞】小學生 語文學習 興趣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9A-
0071-02
小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我們教書,最重要的是引起學生的興趣。”從心理學角度看,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是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前提。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充分利用豐富的語文教材,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開端引趣法
開端引趣法泛指教師在課堂開始時用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它的主要作用是讓學生“想上課”,即有學習的意愿。小學生往往貪玩,他們課間玩性十足,雖然上課鈴聲響了,但是他們的心思還停留在課間游戲上。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前幾分鐘讓學生拋開紛亂的思緒,慢慢靜下心來進入課堂教學。教師可以采用提問、講故事、設懸念、猜謎語等方式引起學生的注意,如講到古詩時,可以先讓全體學生朗讀一遍詩歌;講到成語故事時,可以展示與故事相關的一幅圖畫,有條件的還可以播放視頻畫面等。例如在講到蘇教版語文第三冊《烏鴉和狐貍》一課時,筆者問學生有誰見過烏鴉、狐貍長什么樣,用自己的話把烏鴉、狐貍描繪出來。學生紛紛踴躍回答,他們的思路被調動起來,課堂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聯系生活法
聯系生活法是指語文教學要聯系學生的生活,主要應用于課堂中間,作用是把課文中抽象的文字用學生生活中遇到的事物、現象表達出來,讓學生獲得語文知識,并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從小學生的認知能力上看,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對事物、事理的認識能力還處在初級階段,即對文字的理解能力弱,對圖像的理解能力強。要想讓學生快速認識事物,最快的方法就是讓他們親自看到、聽到將要學習的知識。教師可以把語文知識和學生生活相結合,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理解。例如課文中涉及動物如公雞、兔子、小貓、小狗的,教師可以提問學生誰家養了這些動物,它們有什么特征;課文中涉及拾金不昧的故事,可以提問誰撿到過錢包,是怎么處理的;課文中涉及誠信待人、尊老愛幼等故事,可以問問學生遇到這種情況后該怎么做。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激起了他們的表達欲望,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水到渠成。如教學《烏鴉和狐貍》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烏鴉和狐貍之前發生了什么事?最后是怎樣解決的?提問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看看課文里的主人公是怎么樣想的、怎么做的。通過層層引導,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從課文中獲得聯系生活學習新知識的方法。
三、鼓勵引導法
鼓勵引導法是一種教學理念,也是教學方法,是相對于常嚴肅、重批評的教學方法而提出的,是指教師對學生應該多鼓勵、多引導,不應該有太多的批評行為。這一方法貫穿應用于語文教學的各個階段,其作用是通過對學生的鼓勵和引導,使之對教師有好感、認同語文教學、主動學習語文知識。從教學中扮演的角色分析,小學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體,教師起到輔導作用。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要讓學生樹立“我想學”的觀念,培養學生養成兩種習慣:一是閱讀課外書籍的習慣;二是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知識的習慣。同時,教師還要善于回應學生的提問,多啟發,不包辦代替,鼓勵他們動腦筋想辦法解決問題。有的學生依賴心理強,一看題目較難,自己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教師,這時候教師不能直接給出答案,要先鼓勵學生仔細分析,或是針對具體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具體要他自己去推敲。比如對于不怎么會造句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通過聯系生活經歷來造句;對于難理解成語的,可以提示他們回憶之前講過的課文或故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第三冊《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時,植物傳播種子的方式很抽象,學生較難理解,對教師的提問也回答不上來。這時教師要注意鼓勵學生在課后觀察植物,通過直觀形象認識什么是種子。學生獲得感觀認識后,再來學習課文,腦中浮現了觀察種子的形象,提高了學習興趣,就能夠主動地與同學交流學習所得。
四、分組競賽法
分組競賽法是教學中組織活動的一種方法,是指將學生進行分組,設置一定的活動規則,以組為單位進行競爭。這一方法可以應用于課堂活動中,也可以用于課堂之外,主要作用是讓學生在競賽中了解自身的知識水平,查找自身與他人的差距,在相互競爭中不斷進步。從學生行為分析,小學生在課外常常進行跑步、扔石子、飛瓦片、跳繩、猜拳等比賽游戲,說明他們有了競爭意識。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學生的這一競爭心理,組織他們在學習上進行競賽。競賽主要有三種:一是學生之間的競賽,可以比成語接龍、成語填空、造句、近義詞等;也可以比一比誰認字快、組的詞多,誰朗讀課文更有感情等。二是小組與小組的競賽。教師將班級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要求組內合作、互相幫助,并與其他組競賽。分組競賽通常很受學生歡迎,因為學生既完成了自己的學習任務,又得到同組成員的幫助,團結協作的教學氛圍使大家關系融洽。分組競賽時要注意的是,不能總讓尖子生帶頭,要盡量調動所有學生參與思考、參與競爭,只有參與了,學生才會產生團隊精神、勝利時才會有榮譽感。三是班級與班級的競賽。這需要班級教師之間精心設計競賽項目,組織實施,例如可以組織與鄰班比成績、出板報、比畫畫等,也可以雙方選幾個代表進行成語接龍、成語填空、朗讀課文、快速造句等游戲。如筆者在任課班級實行“語文學習小組競賽”活動時,將學生劃分成六個學習小組,每小組設組長一人,依據學習成績不定期輪換,把學生的讀書、寫字、作業質量、單元考試成績等納入學習小組的競賽內容,每月一小結,每學期一總結。競賽活動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語言文字的能力。
五、互改作業法
互改作業法是批改作業的一種方法,是相對于以往單純由教師批改作業的現象而提出的,它的主要作用是讓學生在相互批改作業時既互相監督,又探討問題,進一步深化課堂所學知識。筆者讓學生“當教師”,組織學生之間互改作業,可以同桌、鄰桌互改,或隨機改,由于學生之間有競爭,相當于有人監督學生按時完成作業,減少了學生互抄作業的現象。經過幾次互改,筆者發現小學生批改作業時往往很認真,要求很嚴格,遇到有分歧的地方還會與同學爭論。對此,筆者進一步加強批改指導,在學生爭論時做好“裁判員”。學生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復習了所學知識,還對答案進行分析,逐步鍛煉了學生的評判能力。
總之,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靈活運用,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