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和民意表達意識的增強,民生新聞成為了新聞媒介與社會環境形成良性互動的一種新的傳播范式。平民化的傳播理念與傳播方式體現了“以人為本”、“三貼近”原則的政治話語與新聞媒介人文關懷、社會責任的價值認同。如何保持民生新聞的生命力,本文將結合實例去探討這個問題,以期民生新聞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得到更長足的發展。
關鍵詞:民生新聞;新聞報道;生命力
2002年1月1日,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推出一檔《南京零距離》欄目,平民化的視角和小人物的瑣事以新聞敘事方式展開,在國內電視界引起了一陣疾風勁雨般的攪動,隨之一系列民生新聞節目在各地電視臺播出。如今,民生新聞成了業界和學界關注和研究的熱點,它是現代社會民主進程加快、傳媒產業化競爭加劇的產物,對弘揚社會正氣,引領社會向前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江蘇衛視總監景志剛認為民生新聞的生命力在于它體現了平民時代新聞必須具有的精神品質——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取向。在新媒體時代語境下,如何保持民生新聞的生命力,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創新思維——增強民生新聞策劃的意識
追求創新,關鍵在思路。對于民生新聞來說,這個思路指的是新聞策劃。保持民生新聞的生命力,新聞從業人員要創新思維,增強民生新聞策劃的意識。
1.1 捕捉靈感,即在報道選材上,注重民生新聞的新聞價值
對于民生新聞從業人員來說,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捕捉靈感,抓住新聞事件的切入點,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F場、基層才具有最鮮活最生動的新聞,尤其是突發事件的來臨。“突發事件最容易造成的社會危害就是信息的不確定性和不對稱性,這會給謠言提供傳播的空間,引起公眾恐慌,影響社會的安全和穩定。”①2013年2月1日,連霍高速公路義昌大橋發生爆炸、橋梁坍塌,河南媒體對事故的一篇報道引發網友爭議,該報道共1300字,其中有1134字為表揚省委省政府如何辛苦工作的,沒有出現一次傷亡人員或家屬的名字。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轉作風、改文風的要求,新聞傳播業是專業性很強的社會行業,以新聞價值作為標準選擇與播發新聞,是傳媒自主性的重要體現。在這起突發的重大民生新聞事件中,新聞工作者不應把視角放在領導身上,而是應開辟信息資源,改變傳統的思路,報道群眾急切關注的問題。
1.2 塑造品牌,即在報道策略上,注重民生新聞的品牌
品牌是企業競爭的最高層次,品牌的觀念應用到民生新聞報道中就是讓其價值理念、寫作風格等方面別有一番特色。塑造民生新聞報道的品牌,要做到緊跟形勢,不斷創新,樹立精品意識,辦出精品欄目,擴大民生新聞的影響力。《南京零距離》升級為《零距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零距離》提出‘民生新聞3.0的概念,把民生新聞的歷程大致分為三大階段:1.0時代,將鏡頭對準普通人群,關注其生老病死、柴米油鹽,用一種平度的視角,給電視觀眾以全新的感覺;2.0時代,注意提升節目的品位與導向性,增加正面報道和主題宣傳的比重;3.0時代,把電視和網絡進行有效結合,實現電視與電視觀眾的全方位交流、互動?!雹诎鍓K更豐富,形態更多元,帶動了民生新聞的整體創新,拉動了頻道整體的品牌塑造。讀讀他們的文章,大家就會明白,為何這個民生新聞的開創者,能夠保持這樣長久的活力。
1.3 引領輿論,在報道取向上,注重民生新聞的輿論導向
美國學者曾提出“議程設置假說”,認為大眾傳媒具有設置公眾議事日程的作用。新聞從業人員應該做好“上情下達,下情上傳”。所謂“上情下達”是指把政府的政令或政策向民眾敘述解釋,讓老百姓明白黨和政府的深謀遠慮。所謂“下情上傳”,就是媒體在報道民生新聞時,新聞從業人員帶領或代表民眾,向上級反映老百姓生活中的困難和需求,促進相關問題的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指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淀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河南全省18個地市,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樹一幟的文化特質,尤其是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地已流傳了十幾代人,但是由于各種原因,它們紛紛面臨絕跡。河南都市頻道在春節期間推出搶救采訪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節目《大年小戲》,一方面響應了十八大中關于文化建設的藍圖,另一方面,用實際的行動幫助人們記憶和欣賞傳統的文化形式,在“上”和“下”之間起到了良好的橋梁作用。
2 拓展視角——拓寬民生新聞報道的領域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蓖瑯拥男侣勈聦崳x擇不同的角度報道,所取得的傳播效果也就會不同。保持民生新聞的生命力,新聞從業人員應拓展視角,增加民生新聞報道的領域。
2.1 關注民生,即在報道視角上,用平民視角洞察與民眾有關的問題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業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安全,可見民生是重中之重。俗話說,站的穩才能看的透。民生新聞從業人員要立足“民生”,以踐行“三貼近”為基點,把視角和鏡頭多轉向老百姓,深入田間地頭,洞察老百姓的生活圖景,豐富民生新聞報道的題材。自從2011年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中國記協等五部門聯合部署“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以來,全國各家媒體以群眾路線為報道理念,掀起了新一輪的民生新聞報道熱潮,記者們個個深入基層,傾聽和關注普通群眾生活,尤其是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推出的新春走基層專題報道,以《百姓心聲》、《在崗位上》等子欄目,直擊百姓生活狀況,汲取基層群眾心愿訴求,挖掘并推動解決百姓生活中的困難,形成百姓春節期間的關注焦點與收視熱點,更是以充滿鄉土氣息的民生調查為旗幟,在民生新聞報道上進行了有益的突破和創新。
2.2 以小見大,即在報道內容上,用小事情彰顯大政策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芒,一片可以落葉告知天下秋,“大民生”理念促使民生新聞“以小見大”做文章。民生新聞工作者要博采眾長,在關注老百姓的生活瑣事的同時,還要對國家的惠民政策、社會經濟的發展等方面進行解讀,從多種多樣的題材中尋找民生新聞的訴求點和敘事角度,實現從“小民生”理念向“大民生”理念的轉變。2009年3月《燕趙都市報》有一期刊發的《村支書“一家人”吃低?!返母遄泳褪堑湫偷囊焕?。國家農村低保是國家對生活困難村民的補助,但在一些鄉鎮,村干部借機將自己的親戚納入低保中,讓國家的好政策變了味,敗壞了黨和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該報的新聞記者接到百姓的熱線后,立即前往調查采訪。稿子刊發當天,即有新浪、搜狐等數十家媒體轉載,引起各地讀者的強烈共鳴。此外,這篇稿子最終還獲得第二十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梢姡裆侣剤蟮乐挥邪l出民聲、體現民意才能拉近媒體與百姓的距離,才會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2.3 增添樂趣,即在報道方式上,采用講故事和互動的方法
有人說:“新聞媒體就像廚師,百姓喜歡吃什么,媒體就應該及時地去做?!泵裆侣劦膹臉I人員應該采用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做好民生新聞這道“菜”,讓百姓“高興地吃,樂意地吃”。老百姓都喜歡聽故事,用講故事的方式來敘述民生新聞,新聞從業人員不僅能增強民生新聞的知識性和趣味性,而且也會使其的寫作風格呈現多樣化。當然,前提是一定要把握好新聞故事化的“度”。其次,互動是拓展民生新聞視角的重要渠道。民生新聞可以通過設置板塊與百姓互動,一方面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如地方口語和方言,使民眾產生“拉家?!钡挠H切感;另一方面讓民眾在報道中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其對民生問題的看法和意見,如通過電話熱線、短信平臺等交流形式。
3 挖掘深度——提升民生新聞報道的品質
深度決定高度,深度增加厚度。隨著民生新聞這一新的傳播范式的不斷成熟,加上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保持民生新聞的生命力,新聞從業人員要向深度進軍,從而提升民生新聞報道的品質。
3.1 追根溯源,即在報道內涵上,更加關注事實真相
知道在哪里,才能不慌張;知道走向何處,才能保持從容。新聞從業人員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在報道民生新聞的熱點、難點問題時,應當通過各種渠道獲得大量的信息資源,搞清事情的來龍去脈,運用背景材料解釋新聞事實,通過深入淺出的方式,使用追蹤報道、系列報道等手法進行深度報道,揭示出民生新聞背后的深層原因,給民眾以理性啟示。2012年12月,“2012.12.21地球會有連續3天是黑夜,是地球的換紀時刻……”這則微博經轉發后,引發網友爭議。全國各地有相當一部分人瘋狂購買蠟燭以防萬一,造成白蠟燭脫銷。這是繼搶購碘鹽之后又一次由謠言引發的“搶購風潮”。不過經過多次搶購風波之后,越來越多的人也在理性地判斷流言,而不是盲目相信。官方媒體應該迅速地核實情況,對公眾發布權威信息和宣傳科學知識,同時各政府部門也應及時做好宣傳工作,維持好正常的社會秩序。
3.2 強化評論,即在敘述方式上,更加注重新聞評析
評論可以加強報道的深度和力度,民生新聞從業人員在報道新聞事實的同時,還應以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價值觀對其中的深刻意義加以點評,幫助民眾辨明是非,理解新聞中蘊含的道理。“民生新聞的評論應該做到‘評述結合,以評立身,既要注重對新聞事實的展示和開掘,讓觀眾通過自身的理解評判是非曲直,又要一針見血地表達出媒體的觀點和傾向,促使百姓關心的問題及時的得到解決”。③2013年1月29日央視柴靜主持的欄目《看見》播出了一期關于拆遷的節目,講述著廣州因舊城改造的楊箕村中的人的訴求,發生強烈沖突,應該如何協調和解決,他們都會去尋找到一個利益的平衡點,而找到這個平衡點之后,一切就會在此之上重建起來。簡單、平實,沒有激烈的言辭,也看不出她的主觀傾向,卻很有力度和深度。
3.3 傳播愛心,即在報道品質上,更加體現人文情懷
愛心是美德的種子,愛心是生命的火焰,生活中因為有愛而變的更加精彩。在民生新聞報道中愛心體現的則是一種人文關懷?!叭宋年P懷是民生新聞的終極品質,它既真誠地賦予老百姓話語權,又時時處處體現對弱勢群體的關心、體貼和愛護。”④民生新聞從業人員應該用人文敘事的方式報道民生,打造公益,傳播愛心,幫扶弱勢群體,增加民生新聞的高度。2012年3月,央視新聞頻道《走基層》專欄持續播出系列報道《愛心小院蹲點日記》,講述河北村民高淑珍在自家建立“愛心小院”,14年間接收39名殘疾兒童,為他們免費提供食宿及學習條件的故事。節目播出后,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公益就像一盞燈,燈光亮一些,“弱者”身邊的溫暖就會多一些。民生新聞工作者應該用善良的“眼睛”看社會,把視角多轉向普通人物身上,借助媒介平臺,號召社會人士廣泛參與,繼而把這種“愛”代代傳遞下去,形成人人關愛,人人共享的和諧社會,民生新聞報道才會顯得越發具有生命力。
4 結語
民生新聞因關注民情、民意,彰顯以人為本、服務民生的傳播理念,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事實上,不論是報紙民生新聞,還是電視民生新聞,民生新聞的發展不僅推動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而且也使中國的新聞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跨越。當然,這一切都源于“人”的共同努力,我們只有一直保持著對新聞的一種情懷和執著,我們才能有信心把民生新聞做好、做透、做強,才能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注釋
①熊瑋.政府與媒體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研究綜述[J].東南傳播,2009,(1).
②蘇娟.解析江蘇城市頻道《南京零距離》改版升級[Z].中華新聞網,2009年5月29日.
③彭華.電視民生新聞的特色分析[J].聲屏世界,2009,(9).
④張霆.人文視野中的點是民生新聞節目[J].新聞導刊,2006,(3).
作者簡介
劉清花(1988-),女,河南新鄉人,四川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2012級文藝學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