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勇
摘要:指出了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文明建設是全國生態文明的微觀基礎和關鍵環節,其成效將直接影響總體效果。分析了城鎮化過程中生態文明建設成功案例,提出了城鎮化過程中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城鎮化;生態文明;實踐
1引言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按照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戰略設想。覺得十八大報告又提出了“新四化”,即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同時,還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2012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由此看來,只有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使城鎮化成為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載體,才能實現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目標。
2快速城鎮化過程中的生態文明建設經驗總結
江蘇省張家港市(縣級市)是全國首批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生態市,全國首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也是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示范地區。近年來,張家港市始終堅持把生態文明融入到城鎮化發展的全過程和各個環節,積極探索實施富有生態文明內涵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其主要成效與經驗有以下幾個方面。
2.1注重統籌規劃,著力提升城鎮建設品位
按照“以工業化為動力,以城市化為途徑,以人的素質和生活質量全面提高為內涵”的城鄉統籌發展思路,科學規劃城鄉一體發展布局。
2.1.1完善城鄉規劃布局
通過構建“層次分明、相互銜接、完整統一”的城鎮規劃體系,城鄉規劃實現“四個全覆蓋”,即市域規劃、各鎮總體規劃、各鎮環境保護暨生態文明建設等專業規劃、重點區域控制性詳規實現全覆蓋。對市、鎮實施統一規劃,形成“一城四區”的市域城鎮體系。通過多次行政區劃調整,使有限資源實現集中整合、集約利用。
2.1.2加快城鎮建設步伐
按照“發展新市鎮、繁榮新街道、建設新社區”的總體思路,加快推進中心城區城北科教新城、城西生態宜居新區、城南商務新城建設。推進各區鎮的綜合改造和新城鎮建設,優化城鎮資源配置,提升城鎮整體形象,新老街區融為一體。
2.1.3穩步推進農村“三集中”和美麗村莊建設
持續推進農村“三集中”模式,部署開展美麗村莊建設,統籌考慮城鄉空間布局、產業布局、土地利用模式等要素,打造一批具有蘇南特色、體現節地節水節能的各類載體和集中居住區。
2.2堅持轉型引領,著力提高產業發展水平
始終堅持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兩手抓、兩手硬”,以環境保護優化產業發展,促進發展轉型,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
2.2.1突出產業轉型升級
一方面,通過做“綠”農業、創“新”工業、育“優”服務業,加快構建以新興產業為主導、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產業體系。另一方面,依靠人才科技,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生態化改造。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實施騰龍換鳳,狠抓節能減排,加快傳統產業生態化、傳統產品高端化。
2.2.2持續發展循環經濟
作為江蘇省循環經濟試點城市,該市在2003年率先編制了《循環經濟建設總體規劃》,現建有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園區1家、省級試點單位9家,初步構建起企業內部“小循環”、園區工業“中循環”和經濟社會“大循環”的循環經濟空間布局。如張家港保稅區作為國家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以循環化鏈條為紐帶,初步形成精細化工、棕櫚油、有機硅等初具規模的產業鏈條,園區半數以上企業進入循環經濟圈。
2.2.3農業產業特色明顯
全市圍繞“一核三區五園十基地”的現代農業布局規劃,新建和擴建一批高效設施農業園區,常陰沙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成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全市現有耕地保有量54萬畝,基本形成優質稻米、高效畜禽、名特水產、苗木花卉、蔬菜瓜果等五類特色優勢產業,主要農產品“三品”種植面積比重達90%以上。同時,通過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進一步拓展生態農業功能。
2.3狠抓生態環保,著力優化城鄉宜居環境
圍繞“天藍、水清、地綠”的目標,該市一手抓源頭治污、一手抓生態建設,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屏障明顯加強、人居環境明顯提升。
2.3.1配套完善基礎設施
全市天然氣主管網實現“鎮鎮通”,城鄉供排水一體化實現市域全覆蓋,建成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10座,污水處理能力達22.7萬t/d,并因地制宜建立有動力、微動力等分散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污水處理能力近2萬t/d。先后建成總庫容25萬m3的工業固體廢物填埋處置中心、總庫容220萬m3的生活垃圾填埋場、年處理能力6000t的危險廢物焚燒處置中心、日處理能力600t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以及日處理能力50t的餐廚垃圾處理廠。
2.3.2狠抓落實節能減排
重點實施“萬企節能低碳行動”,大力推進清潔生產審核,持續加快環境污染治理和落后產能淘汰。近年來,全市累計投入70億元實施了兩輪環保“333”工程和工業園區環境專項整治行動,電力行業實現燃煤機組全脫硫,城區建成全國縣級市中第一個“清潔能源使用區”。
2.3.3探索推進生態修復
成功把廢棄窯洼地建成張家港公園,把高速公路集中取土的低洼地建成暨陽湖生態園區,把市區東郊廢棄地建成生物多樣性的梁豐生態園,把百里沿江濕地建成天然綠色屏障等。
2.4緊扣城鄉一體,著力保障資源均等共享
牢牢把握“資源要素向農村配置”這個重要著力點,加快建立有利于農村環境的資源配置激勵機制,促進城鄉環境資源配置均等化保障。
2.4.1服務網絡城鄉一體
率先全面建成“行政辦事和服務、醫療保障、文化活動、商貿服務、警務治安”五大中心,形成一套包括“社會福利、醫療衛生、計劃生育、法律維權、文體娛樂”等8大類72個項目的社區公共服務體系,較好地滿足了群眾對“健康舒適、便利快捷、文化活動、個性發展”的需求。
2.4.2生態環境城鄉一體
圍繞建設“城鄉一體的宜居城市”目標,持續推進以“三清三綠”(清潔村莊、清潔家園、清潔河道,綠色通道、綠色屏障、綠色家園)為重點的村莊環境整治行動,建成江蘇省三星級康居鄉村23個、二星級21個和一星級93個,村莊環境整治達標率100%,并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化“美麗鎮村”建設;加強城鄉綠地系統和水循環體系建設,基本建成東、中、西部三大水循環體系,初步形成林地、綠地、濕地融合的生態基礎空間。
2.4.3績效考核城鄉一體
該市始終堅持環保優先與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行政”理念,對各區鎮嚴格實行經濟與環境指標“雙重考核”,將常陰沙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雙山島確定為“不開發區”,著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觀光旅游。績效部門對區鎮、相關部門實施生態文明績效考核,定期公布“生態成績單”,真正使“綠色元素”成為行政決策考量的關鍵因素。
2.5培育綠色人文,著力營造全民參與氛圍
將生態文明理念滲透到政府決策、企業行為、學校教育、群眾生活各方面,積極引導生態文明的全社會文化自覺和全民化共建共享。
2.5.1普及推廣生態教育
把生態環保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全市中小學全力打造“生態課堂”,發動骨干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的“責任關懷”公益活動,培育了青少年社會實踐基地等一批有特色的生態教育基地。
2.5.2宣傳推介生態文明
突出城鄉聯動的社會化生態文明主題宣傳,使綠色人文理念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進鄉村,讓垃圾分類、環保購物、綠色出行、“光盤”行動等成為百姓追求的綠色時尚。利用覆蓋鎮村的網格化文化服務陣地,在鎮村、社區巡回展映“生態小戲”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營造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
2.5.3積極倡導綠色生活
健全政府綠色采購機制,推進機關無紙化辦公、智能化管理,積極開展節水、節電、節材等節約行動;推行公交優先,倡導綠色出行,使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LNG清潔能源公交系統、城市慢行系統建設等成為“綠色出行”的新亮點。
3對策與建議
3.1加大城鎮生態文明建設力度
良好的城鎮生態環境支持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的老路。必須立足于區域整體來統籌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產業布局和重大項目建設。加強對政府行為的規范化管理與制衡,減少政府在城鎮建設中反復拆建帶來的資源消耗;采取階梯電價、階梯水價模式,抑制企業和居民對水電資源的不合理利用;提高私家汽車的運行成本,鼓勵發展公共交通、自行車出行與步行等綠色交通方式;注重城鎮綠地系統建設,增加城市的綠地范圍,提高植被覆蓋率和人均綠地面積;更多采用綠色生態建筑,廣泛采用節能環保保溫隔熱材料,鼓勵開發利用太陽能;通過建設循環型產業園區,促使生產過程中的資源能量多級利用,促進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提高資源能源綜合利用效率;通過產業政策積極淘汰落后產能,以更嚴格的環保標準推動企業減少廢棄物排放;加強城鎮生活垃圾的回收管理,采取國際先進的處置辦法消除垃圾圍城現象。
3.2完善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
探討城鎮化進程中生態文明建設的路徑,目標和方法。把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引入到新型城鎮化的頂層設計之中,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指針,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差異化協調發展。要堅持與完善現有城鄉土地公有制,強化城鄉規劃調控,為有序城鎮化鋪設軌道。要規避經濟全球化之弊,推進新型工業化,構筑健康城鎮化新動力。要多方位推進可再生能源應用,積極推進綠色建筑和低碳城市建設,提升城市以及國家競爭力。要保護和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與自然遺產。要從合理分配城市空間資源入手,強化交通需求管理,促進城鎮化和機動化和諧發展。要積極應對日趨嚴重的水危機。要堅持踐行科學發展觀和有序城鎮化。
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部署,要切實做好城鎮化建設的整體規劃,把“五位一體”的基本要求引入規劃。在城鎮規劃中,主體功能區規劃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規劃“三規融合”的基礎和抓手,要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實現規劃“融合”,確定城鎮的主體功能區定位,明確城鎮化的發展方向。
2014年7月綠色科技第7期3.3探索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
城鎮化具有較大的作用力,從而具有正、負效應。必須對城鎮化的負面效應加以限制,其中關鍵舉措之一是基于生態文明推進城鎮化;在推進城鎮化的同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使城鎮化的速度、規模、強度與生態環境承載力的演替進程相適應,保證城鎮化的發展始終在生態環境的閾值范圍內。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關鍵是整體規劃人口、資源與環境,促進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兩個系統達到各自功能和整體功能最優,使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相互促進,在時間、功能、發展速度上交互促進和協同完善。
要積極研究探索生態文明建設引領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模式,加強相關模式的探討、路徑的研究、經驗的推廣,走綠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城鎮化建設道路,形成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活新模式、生產新模式、發展新模式和管理新模式。
要從城市的優先發展轉向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城市要從高耗能的模式轉向低耗能低碳的發展模式;要從傳統的大城市擴張轉向生態衛星城的建設和小城鎮的協調發展;從盲目克隆國外建筑和美國式城鎮模式轉向文脈的傳承和城市特色的創造上來;要從高環境沖擊的發展模式、也就是先污染后治理轉向低環境沖擊,善待生態環境的本質;要從放任式的機動化轉向集約式的機動化,發揮集約型的機動化的空間引導功能,實現集約型的城鎮化;要從偏好大型、集中式基礎設施轉向小型、分散、循環式基礎設施,要善于將大型的基礎設施與小型、循環式和分散式的基礎設施互補共生;要從少數人先富的城鎮化轉向謀求社會公平的城鎮化。
3.4制定生態文明建設新的體制與機制
構建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生態文明建設新的體制與機制。做到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制,進一步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體制機制,要強化部門工作職能,建立生態環境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問責體系,拓寬研究渠道,建立生態環境城鎮建設的投入機制,以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為契機,建立嚴格的考評獎懲機制。同時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新舉措和條約,公眾參與機制等等這些相關制度,體制、機制要不斷探索完善和提高。
成立城鎮化發展的綜合協調機構,加強對城鎮化發展的統籌指導和協調。研究制定城鎮化建設中長期發展規劃,確立城鎮化發展的綠色生態評價標準。強化和完善生態物業管理、生態占用補償、生態績效問責、戰略環境影響評價、生態控制性詳規等法規政策。對綠色生態項目,在資金、技術、人才引進、稅收等方面給予支持和傾斜,建立起綠色城鎮化發展的激勵機制。構建生態文明和新型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以此作為重要標準考核城鎮政府官員,強化政府對新型城鎮化的科學干預,規范政府對新型城鎮化的管理行為。
Abstract: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is a key link and microscopic foundation for nat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which performance can directly affect the overall results.Through analyzing the successful cases of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past,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new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Key words:urbaniza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practice;expl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