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朝陽+山付彥+李宇飛
【摘要】 目的:探討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治療腹部創傷及感染創面的臨床效果,總結影響其作用的相關危險因素,以期提高臨床治療水平。方法:隨機選取2011年1月-2013年4月150例腹部創傷及感染創面患者為研究對象,平均分成兩組,對照組予以常規的換藥和抗生素治療,觀察組則予以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治療和抗生素治療,觀察治療后兩組的臨床效果和影響因素。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后在末次生活質量評分、住院天數、日引流量、換藥次數、VAS疼痛評分、創面愈合時間、感染控制率上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糖尿病、創面情況、VSD負壓值、清創情況為影響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治療腹部創傷及感染創面臨床效果的獨立危險因素。結論: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治療腹部創傷及感染創面預后滿意。
【關鍵詞】 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 腹部創傷; 感染創面; 臨床效果; 影響因素
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發展,各種高能量損傷造成的腹部創傷越來越多,往往會造成肌肉、肌腱、血管神經等軟組織損傷,且伴有嚴重感染。在治療上傳統的方法是常規換藥,待肉芽組織生長豐滿后縫合或植皮,而創面較大者則待肉芽組織填充尚可后行皮瓣轉移術以消滅創面。但這種方法住院時間長,患者痛苦大,且可能存在醫院交叉感染、皮瓣壞死等情況,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生活質量。而隨著生物學和醫學的逐步發展,采用封閉式負壓吸引(VSD)技術在腹部創傷及感染創面上有顯著的臨床效果[1],患者不僅痛苦小,創面預后好,且大大減少了醫護人員工作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1年1月-2013年4月150例腹部創傷及感染創面患者為研究對象,平均分成兩組。兩組均為75例。對照組男61例,女14例;年齡最小16歲,最大74歲,平均(34.6±4.2)歲;受傷原因:車禍傷31例,高處墜落傷12例,重物砸傷8例,其他傷24例;皮膚缺損最大面積42 cm×34 cm,最小面積3 cm×10 cm。觀察組男60例,女15例;年齡最小17歲,最大76歲,平均(35.1±4.5)歲;受傷原因:車禍傷33例,高處墜落傷14例,重物砸傷6例,其他傷22例;皮膚缺損最大面積44 cm×35 cm,最小面積4 cm×9 cm。兩組患者疾病類型、年齡等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換藥和抗生素等治療,換藥依據患者的滲液情況為準,一般為每日換藥1次,直至肉芽組織生長,對于感染創面予以抗生素等對癥治療,定期監測藥敏和病原學情況,直至肉芽組織生長豐滿后予以二期植皮或植皮術。觀察組則予以封閉式負壓吸引(VSD)技術,首先徹底清除創面,壞死組織和膿液,修復受損的創面,根據創面大小和形狀剪裁VSD材料,將泡沫置入創面且充分接觸后間斷縫合,引流封閉硅膠引流管,對引流管較多則采用三通頭進行串聯和引出皮膚,用酒精將創面及周圍皮膚去除油脂后用紗布擦干,采用生物透性薄膜將創面密封。為了防止血塊凝集堵塞管路,手術時先用中心負壓將滲血吸凈后維持引流,術后予以抗生素口服預防感染。1周后拆除,若創面為生長則繼續應用,否則停止使用VSD。
1.3 觀察指標 參考有關的標準進行評定:對住院天數、換藥次數、VAS疼痛評分(0分為無痛,1~3分為患者有輕微疼痛,能忍受,4~6分為患者疼痛影響睡眠,尚能忍受,而7~10分則為患者疼痛顯著難忍,影響食欲和睡眠),并采用生活質量評分量表比較治療前后在生活質量上的變化情況[2]。另外,總結患者創面愈合時間和感染發生率的變化情況。并從年齡、合并癥、負壓值、清創情況等運用Logistic回歸總結影響因素。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進行單因素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后在住院天數、日引流量等方面的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在末次生活質量評分、住院天數、日引流量、換藥次數上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后在VAS疼痛評分和創面愈合、感染控制等方面的情況比較 兩組在VAS疼痛評分、創面愈合時間、感染控制率上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
2.3 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治療腹部創傷及感染創面Logistic多因素情況分析 經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患者糖尿病、創面情況、VSD負壓值、清創情況為影響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治療腹部創傷及感染創面臨床效果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4。
3 討論
近年來各種高能量損傷造成的創面感染,創面缺損在臨床上越來越常見,很容易造成創面反復感染,皮膚遷延不愈,大量的滲出液很難通過常規的換藥解除[3],且換藥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痛苦,對于創面較大者控制感染成為治療上很棘手的問題。
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是我國在近些年由國外引進的新技術,通過VSD材料對創面持續的負壓引流,可在很大程度上清除創面組織間的滲出液,壞死液和細菌,對消除死腔、減輕局部組織水腫,降低組織間細菌感染,為肉芽組織的生長創造有利條件提供了機會[4]。且研究指出,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能促使細胞發生變形從而有利于蛋白質和生物大分子的合成,促進細胞增殖[5]。文獻[6]通過采用VSD技術治療感染創面后得出,適當的負壓可將多余細胞間質液體吸出,促使組織充盈度降低,減輕血管后負荷,促進毛細血管的循環和血流速度,對創面周圍局部循環和血氧保和度的提高提供臨床有效的機會。而文獻[7]通過持續負壓引流可促使炎性引流液及時引出,創面組織的水腫加速消退,在創面產生機械應力,促使修復的細胞增殖,肉芽組織生長明顯。而報道[8]指出,VSD技術可使得創面組織的免疫蛋白酶活性增加,纖維連接蛋白含量增強,加速了創面組織的修復和愈合。
從本次研究結果中看出,采用VSD技術治療腹部創面和感染創面后,不僅在生活質量評分、住院天數、日引流量、換藥次數上顯著得到改善,且在VAS疼痛評分、創面愈合時間、感染控制率上也有明顯提高。這和報道[9]的結果是一致的,這足以說明VSD技術在治療腹部創傷及感染創面上的臨床效果是顯著有效的。
而筆者對影響VSD技術效果進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后得出,糖尿病、創面情況、VSD負壓值、清創情況是最明顯的影響因素,而這也是在運用VSD技術時要特別注意的問題。首先是清創要徹底,必須將失活組織全部清除,確保創面無死腔,且對于創面特別大的區域,要選擇合適的VSD敷料根據形狀來剪裁,確保創面和創腔充分接觸[10];且要避開血管和神經,且封閉式恒定負壓吸引治療需要保持密封有效負壓狀態,確保管腔通暢及VSD敷料潮濕,要將負壓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當然這也結合患者的體重等綜合考慮,一般在40~60 kPa左右。同時在持續負壓期間,要注意觀察引流情況和肢體末梢血運情況。而糖尿病是感染難以控制的危險因素,故控制糖尿病等基礎疾病也是影響臨床效果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 劉德謙,吳碧濤,蔡喜傳,等.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治療腹部創傷及感染創面的臨床療效[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3):18-19.
[2] 楊軍林.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治療腹部創傷及感染創面的臨床療效[J].中國實用醫藥,2013,8(19):105-106.
[3] 陳校明,劉忠,唐新橋,等.封閉式負壓吸引結合間斷清創在四肢創面修復中的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13):1425-1426.
[4] 陳大志,董松林,王富貴,等.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治療軟組織缺損的臨床觀察[J].中醫正骨,2009,21(1):63-64.
[5] 桂劍英.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治療四肢骨筋膜室綜合征的護理[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10):1586-1587.
[6] 李超,宋麗君.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在燒傷及感染創面中的應用[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8):936-936.
[7] 李曉勇.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在腹部創傷感染中治療的應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30):7375-7376.
[8] 陳嘉凱,潘曉華,張曉明,等.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治療腹部創傷及感染創面的臨床療效[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6):190-191.
[9] 曹大勇,陳紹宗,湯蘇陽,等.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對人慢性創面血管生成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10,8(2):264-265.
[10] 李秀娥,崔樹廷.負壓封閉引流負壓值對創傷所致軟組織創面愈合影響的試驗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7):46-48.
(收稿日期:2014-03-24)
(本文編輯:陳丹云)
從本次研究結果中看出,采用VSD技術治療腹部創面和感染創面后,不僅在生活質量評分、住院天數、日引流量、換藥次數上顯著得到改善,且在VAS疼痛評分、創面愈合時間、感染控制率上也有明顯提高。這和報道[9]的結果是一致的,這足以說明VSD技術在治療腹部創傷及感染創面上的臨床效果是顯著有效的。
而筆者對影響VSD技術效果進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后得出,糖尿病、創面情況、VSD負壓值、清創情況是最明顯的影響因素,而這也是在運用VSD技術時要特別注意的問題。首先是清創要徹底,必須將失活組織全部清除,確保創面無死腔,且對于創面特別大的區域,要選擇合適的VSD敷料根據形狀來剪裁,確保創面和創腔充分接觸[10];且要避開血管和神經,且封閉式恒定負壓吸引治療需要保持密封有效負壓狀態,確保管腔通暢及VSD敷料潮濕,要將負壓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當然這也結合患者的體重等綜合考慮,一般在40~60 kPa左右。同時在持續負壓期間,要注意觀察引流情況和肢體末梢血運情況。而糖尿病是感染難以控制的危險因素,故控制糖尿病等基礎疾病也是影響臨床效果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 劉德謙,吳碧濤,蔡喜傳,等.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治療腹部創傷及感染創面的臨床療效[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3):18-19.
[2] 楊軍林.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治療腹部創傷及感染創面的臨床療效[J].中國實用醫藥,2013,8(19):105-106.
[3] 陳校明,劉忠,唐新橋,等.封閉式負壓吸引結合間斷清創在四肢創面修復中的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13):1425-1426.
[4] 陳大志,董松林,王富貴,等.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治療軟組織缺損的臨床觀察[J].中醫正骨,2009,21(1):63-64.
[5] 桂劍英.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治療四肢骨筋膜室綜合征的護理[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10):1586-1587.
[6] 李超,宋麗君.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在燒傷及感染創面中的應用[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8):936-936.
[7] 李曉勇.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在腹部創傷感染中治療的應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30):7375-7376.
[8] 陳嘉凱,潘曉華,張曉明,等.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治療腹部創傷及感染創面的臨床療效[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6):190-191.
[9] 曹大勇,陳紹宗,湯蘇陽,等.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對人慢性創面血管生成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10,8(2):264-265.
[10] 李秀娥,崔樹廷.負壓封閉引流負壓值對創傷所致軟組織創面愈合影響的試驗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7):46-48.
(收稿日期:2014-03-24)
(本文編輯:陳丹云)
從本次研究結果中看出,采用VSD技術治療腹部創面和感染創面后,不僅在生活質量評分、住院天數、日引流量、換藥次數上顯著得到改善,且在VAS疼痛評分、創面愈合時間、感染控制率上也有明顯提高。這和報道[9]的結果是一致的,這足以說明VSD技術在治療腹部創傷及感染創面上的臨床效果是顯著有效的。
而筆者對影響VSD技術效果進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后得出,糖尿病、創面情況、VSD負壓值、清創情況是最明顯的影響因素,而這也是在運用VSD技術時要特別注意的問題。首先是清創要徹底,必須將失活組織全部清除,確保創面無死腔,且對于創面特別大的區域,要選擇合適的VSD敷料根據形狀來剪裁,確保創面和創腔充分接觸[10];且要避開血管和神經,且封閉式恒定負壓吸引治療需要保持密封有效負壓狀態,確保管腔通暢及VSD敷料潮濕,要將負壓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當然這也結合患者的體重等綜合考慮,一般在40~60 kPa左右。同時在持續負壓期間,要注意觀察引流情況和肢體末梢血運情況。而糖尿病是感染難以控制的危險因素,故控制糖尿病等基礎疾病也是影響臨床效果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 劉德謙,吳碧濤,蔡喜傳,等.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治療腹部創傷及感染創面的臨床療效[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3,7(13):18-19.
[2] 楊軍林.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治療腹部創傷及感染創面的臨床療效[J].中國實用醫藥,2013,8(19):105-106.
[3] 陳校明,劉忠,唐新橋,等.封閉式負壓吸引結合間斷清創在四肢創面修復中的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13):1425-1426.
[4] 陳大志,董松林,王富貴,等.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治療軟組織缺損的臨床觀察[J].中醫正骨,2009,21(1):63-64.
[5] 桂劍英.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治療四肢骨筋膜室綜合征的護理[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10):1586-1587.
[6] 李超,宋麗君.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在燒傷及感染創面中的應用[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8):936-936.
[7] 李曉勇.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在腹部創傷感染中治療的應用[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30):7375-7376.
[8] 陳嘉凱,潘曉華,張曉明,等.封閉式負壓吸引技術治療腹部創傷及感染創面的臨床療效[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16):190-191.
[9] 曹大勇,陳紹宗,湯蘇陽,等.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對人慢性創面血管生成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10,8(2):264-265.
[10] 李秀娥,崔樹廷.負壓封閉引流負壓值對創傷所致軟組織創面愈合影響的試驗研究[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7):46-48.
(收稿日期:2014-03-24)
(本文編輯:陳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