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對于學習音樂的學生來說,樂理、視唱練耳是每人都必學基礎課程。所以,應高度重視樂理與視唱練耳課程教學的實效性。那么,如何加強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中的實效性呢?
1.正確認識樂理、視唱練耳
樂理、視唱練耳是音樂教學中的基礎。
1.1樂理
樂理是音樂理論課的基礎。它是學生最先接觸音樂必須學習的一門課程之一。包括讀譜、記譜以及音階、音程、和弦、節奏調式調性等內容,通過理性思維,可以提高對音樂的感受,從而提高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對樂譜的理解能力。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應該對每個知識點細心講解全面分析。因為它關系到學生以后的和聲、視唱練耳、曲式分析的學習,只有學生打下牢固基礎,才能加強對音樂的理解和視唱練耳的扎實學習。所以學生應該充分理解,多次復習,熟練掌握,以使今后音樂理論學習更靈活的運用。樂理主要目的是“識譜”能力,通過樂理的教學,可以對各種樂譜,各種節奏,各種音樂表情符號等有很大的了解。
1.2視唱練耳
視唱練耳同樣也是音樂專業學習的一門基礎課程,它是訓練基本音樂素質和提高綜合音樂素質能力的基礎課程。同時也是一門系統發展聽覺的音樂基礎課,是從事音樂表演、音樂創作、音樂教育、音樂理論等專業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視唱練耳強調是聽覺和唱的練習。它包括唱譜、節奏、音程、和弦和調的聽覺和唱的學習。視唱練耳的教學目的是:
①提高音樂感知力。音樂感知力是指對音的高度、強度、長度、音色的感覺及辨別能力;以及對音樂的節拍、曲調、調性和結構的復合感覺和辨別能力。敏捷的音樂感知力,要以一個人的先天條件即音樂天賦為前提和基礎,經過后天的學習、訓練、影響等加以培養,才能逐步獲得,兩者缺一不可。
②提高音樂記憶力。記憶音樂的能力主要由“聽覺”、“視覺”、“觸覺”、“分析”的記憶力構成。“聽覺記憶”以對音高、節奏、音色的敏銳感覺為基礎;“視覺記憶”以視唱、視奏能力為前提,使樂譜上的各種符號深刻地印在腦海中;“觸覺記憶”是演奏者對指法、弓法、觸鍵感覺的精確記憶;而“分析記憶”則是以音樂理論知識為基礎,使之得以進一步加深對樂曲的理解。音樂記憶力只有通過反復聽辨音樂,堅持背譜和參與各種音樂活動才能逐漸提高。
③提高音樂的鑒賞力。鑒賞音樂通過視唱練耳的訓練積累了豐富的音樂詞匯,擴大了音樂視野。同時,在音樂的形式和音樂載體、風格和審美情趣等方面,也獲得較多的感受和較深的理解,音樂的鑒賞力隨之得以提高。
④提高音樂的表現力。將譜面上的音符變為富有生命的實際音響,這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音樂表現力就是善于精確表現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它以高超的演奏、演唱技巧為前提,以出眾的表演才能為基礎,以敏銳的音樂聽覺和優異的音準為保證。
2.借鑒國外先進音樂教學理念
目前世界上流行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當屬瑞士的“達爾克羅茲”教學體系、德國的“奧爾夫”教學體系以及匈牙利的“柯達伊”教學體系。他們開拓性的教育思想、內涵深刻的教育理念,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和研究。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教育理念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原本性的音樂教育”。奧爾夫教學法非常重視以下四個方面:(1)元素性的音樂教育;(2)用多種形式實施教學;(3)和諧愉快的學習氣氛;(4)面向全體學生,發展他們的能力。它的教育目的是通過音樂教育去培養人,培養健全的人格,在潛移默化中進行音樂教育和素質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
3.嘗試與合唱教學滲透融合
合唱與樂理視唱練耳課程的綜合化教學,是聽與唱的結合,是一種相互滲透,相互支持的教學關系。一方面,“合唱富有旋律性的演唱形式,改善了樂理視唱練耳教學手段和模式的單一性,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強調高位置、弱聲、歌唱性流暢發聲,從而達到音高穩定、節奏準確統一”。重視合唱發聲方法運用,有利于培養學生對視唱旋律藝術的理解和感受,賦予視唱藝術美,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在視唱練耳訓練中,變化音、轉調、多聲部唱聽等練習是視唱練耳的難點和重點。變化音、轉調練習枯燥,效果欠佳。結合合唱作品中的變化音、轉調練習,既達到提高視唱練耳水平的目的,又解決了合唱中重要的音準能力問題;多聲部唱聽技術訓練同樣枯燥乏味,學生缺乏興趣,教學效果也不理想。而合唱作為多聲部的聲樂教學,以合唱訓練的方式訓練多聲部的視唱,可以使學生從聽覺上真正感覺到多聲部的和聲色彩美和旋律美,建立起高水平的多聲部音樂聽覺能力。
(作者單位:河南省周口女子職業中等專業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