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娜
音樂欣賞課是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表現力和審美能力,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健康向上的審美觀和音樂興趣的重要途徑和手段。通過欣賞各類中外優秀聲樂、器樂作品,可以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生感受和理解音樂的能力,以達到音樂育人的效果。因此音樂欣賞越來越被人重視。但是,中職生音樂欣賞課的實際情況是,學生在課堂上并不是認真的聆聽音樂,有的交頭接耳,有的昏昏欲睡,更有甚者偷偷聽流行歌曲。根本談不上對音樂的理解與感受。如何讓欣賞課生動起來?筆者進行了如下一些探索。
一.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在以往的欣賞教學過程中,往往是處于教師主動而學生被動的一種狀態,而這種傳統的欣賞教學已愈來愈不受師生的歡迎,教學過程一般為先介紹作品的基本情況,創作背景,作曲家情況,然后進行欣賞。這種教學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即使是上一堂優秀的欣賞課,也僅僅只是改變了教學方法,而不是從本質上去改進、指導教學。其最終結果仍是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如癡如醉,學生卻聽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的尷尬場面。
如何讓這樣的場景不再出現在音樂課堂上呢?那就要拋開以前傳統的教學法,去探求一種新的欣賞途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以學生為主體,去欣賞、討論、感受、表現音樂。突出主體,重在欣賞。開始上課時,老師不告之作品名稱,作者的情況,讓學生先聆聽音樂作品,感受音樂的特點、情緒。根據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展開想象,之后,同學們進行交流討論,可以用任何形式進行表達,如繪畫、舞蹈等形式。
二.加強基礎知識學習,提高音樂基本技能技巧
中職生音樂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技巧薄弱。主要因為他們來自不同的鄉鎮學校。有些鄉鎮中學為了片面追求升學率,沒有開設音樂課,即使開設音樂課,也被中、英、數等學科占用,有上的也就是把音樂課上成單一的唱歌課。以我校每年學校所招收的學生來說,平均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同學在以前的學習生涯中沒上過音樂課。
補習基礎知識主要是指補習最為基本的樂理知識,如節奏、節拍、拍子、拍號、調式、調性、常用符號,以及補習一些有關的欣賞知識,如對樂器的認識等。當然,講授這些知識應在運用的過程中穿插進行,要注意方法,以免將音樂欣賞課上成枯燥無味的理論課。
加強基礎訓練主要是指節奏的訓練。因為節奏在音樂中的作用,猶如人體骨骼一樣重要。音樂中的節奏是用各種不同時值的音符表現的,是塑造音樂形象和表達感情的要素之一。音樂是美好的,音樂是神奇的,一首動人心扉的音樂,能夠喚起人們甜蜜的回憶,能奇跡般地給人以生活的勇氣和奮進的力量。為了使學生懂得節奏的組合和它的規律性,教師應在教學中進行以學生為主的創編,譬如:教師寫出各種小節奏型,讓學生用不同的拍號編寫出不同的節奏型,或用格字式寫出各種節奏,讓學生用不同的拍子,按不同的順序編出節奏進行練習,這樣訓練往往會獲得較好的效果,并能在訓練中讓學生懂得節奏在音樂中的重要性。
三.音樂欣賞教學方法多樣化
1.情境設置法
每一部作品都有它的創作背景,一些短小精悍的樂曲聽起來,注意力相對要好集中一點,但一些時間較長的作品要想使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注意力充分集中,那就要為曲子設立一個情境。在欣賞曲子之前,可以講一下關于這首樂曲的奇聞佚事,像海頓《驚愕交響曲》的故事,聽完故事,同學們一下子就有了想聽這首曲子的欲望,在聽的時候,便會把自己當作故事的主人公,融入到作品中去。
2.語言激勵法
語言激勵法就是利用中職生求知與好強的心理,激發學生對所聽音樂作品的興趣,引起學生對所聽曲目的關注與期待。如欣賞《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的導入語,1860年,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創作了《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38年后,門德爾松創作了《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人們稱《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協奏曲中的“亞當”,《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則是協奏曲中的“夏娃”,多少年來,《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一直是小提琴演奏家必備的音樂會曲目,時至今日,它更是表現出小提琴之美的最高典范。在今天的音樂課上,就讓我們走進《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來領略門德爾松音樂中所蘊含的激情與活力。這樣語言讓學生欣賞起來會更加的投入認真。
讓課堂生動起來,讓學生的思維活動起來,這樣,才能充分地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河南省周口女子職業中等專業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