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莎
摘 要: 藝術是靠想象存在的,沒有想象,一切藝術都是蒼白而單薄的。而在聲樂學習中,想象無疑占據重要地位,把歌唱方法本身的想象與對音樂作品表現的想象結合起來,完美地表現音樂的思想感情,會使自己的歌唱富于生命力與表現力。
關鍵詞: 想象 聲樂學習 運用
在聲樂訓練過程中,擺在教師面前的是一系列不同尋常的廣泛性問題。因為很多發聲器官在歌唱時的狀態是我們摸不到也看不到的,這就給聲樂教學帶來了一定困難。不同歌手的生理結構與嗓音器官功能的多樣性,使得教師不能用統一標準對待所有歌唱學習者,常常因自己不能準確地對聲音要求加以描繪,使學生不知所云。美國德路卡說:“唱歌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是用嗓子,而是用耳朵和大腦。”在聲樂學習中,理論性闡述往往會使初學者無所適從,難以理出個頭緒,若能使學習者迅速展開想象力,巧妙找到位置,無疑是事半功倍的好辦法。針對學生實際情況,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日常聲樂教學及訓練中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對學生進行呼吸和歌唱的開發和強化訓練。
1.呼吸訓練的想象
根據呼吸的自然生理機能,訓練時首先強調學生掌握吸氣的方法。正如意大利美聲學派的代表人物蘭培爾蒂所說的:“歌唱的學問,就是呼吸的學問。”我國民族傳統唱法常講“善歌者必先調其氣”,可見呼吸是歌唱的動力和基礎。訓練氣息下沉時,用聞花的動作、雙手提水的感覺體會就不至于把氣吸到胸上。當訓練聲音靠前唱時,教師可以說:“讓你的聲音先向后劃圈再拋向前方”,“張開嘴并放松,像吃驚那樣吸一口氣”,“唱高音時要像跳高運動員起跳時腳先向下蹬,身體再向上拋”,“聲音要始終向前滾動,氣才不會重”,“聲音的高位置像雨傘的傘蓬,氣像傘的把”,“聲音像風箏在空中自由飄蕩,氣息要像線軸始終在下面拖著”,等等。呼吸對歌唱的支持,就像拉琴的弓子和琴弦的關系,二者要對上勁,弓子好比呼吸,琴弦好比聲帶,二者配合得合適,就會發出好聽的聲音。吹管樂也要呼吸的支持力,有支持力吹出來的聲音圓潤、飽滿,沒有支持力連一個整句都吹不全。有人曾說:吹管樂是人練了深呼吸來吹管樂器,唱歌是人用深呼吸來吹自己。因此,在歌唱中,要讓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和自身的學習體會,結合意念與想象,逐漸認識腰、橫隔膜與小腹對氣息起到的重要支持作用。通過大量練習及反復揣摩體會,學生逐步完善歌唱過程中氣息運作與發聲部位的協調統一,從而形成良好的歌唱狀態。在聲樂教學中采用確切生動、形象的語言,運用想象的力量,比用單純技術性的闡述,更易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
2.共鳴訓練中的想象
喉嚨自然打開才能使氣息通暢,從而將胸腔、口腔和頭腔有機聯系起來,使歌唱獲得最佳共鳴效果。正如《全國聲樂教師學會學報》所述:“起音的定義是‘音的起始……腦海里一出現想唱或要唱的音,氣息就會遇到來自聲帶的阻力,聲帶便立即開始震動。”戴喻想到“打開喉嚨時,你會覺得好像耳朵前面的下頜關節將下巴放了下來,使它能夠輕輕向下并向后放”。另外,后咽壁區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它不僅有效地塑造我們的歌唱管道,而且它的直立像一塊擋音板,使聲音在板上反射而進入頭腔,聲樂大師沈湘談到“先用‘后半扇唱的感覺想著后脖頸梗,在后頸的位置找咽壁,好像這里有個歌唱家的‘嘴,從后頭張嘴想著貼著咽壁吸著唱,當聲音向后碰響咽壁時,‘看著聲音沿著咽壁軌道向上通過鼻咽口進入鼻咽腔,在這里形成‘渦流并聽到一團圓亮的聲音在鼻咽腔里震動,向下通過咽腔這跟管子讓聲音落下來”,沈先生的提示,就是說通過想象,我們建立形狀相似的歌唱空間。你可以這樣做:閉上嘴巴,發出“嗯”的音,稍帶點深情的感覺,“嗯”得長一點,會感覺頭和胸前在震動,經常想象自己的聲音是豎立的,而不是扁平的;如果氣息好,則這種共鳴會給你的聲音添色不少。
3.運用想象建立音樂形象
進入完整演繹歌曲的階段,教師則需使學生頭腦中通過對歌曲內涵、旋律的分析,運用合理的藝術想象建立起具體的音樂形象指導自身歌唱。
歌曲音樂因為其非語義性,所以我們僅能通過各種音樂因素(如音高、節奏、旋律、和聲、力度等)的綜合作用,并借助音樂運動形式本身客觀擁有的具有傾向性的張力形式想象、聯想與之對應的情感色彩,引發情感體驗,從而初步把握作品的內涵及情感運動的規律,使音樂不再是機械的運動和沒有靈魂的一堆音。羅特萊曼說:“我討厭在音樂廳看到演員的動作手勢,更討厭僵硬的身體、木呆呆的眼神和毫無表情的手。”戴喻認為,歌唱的首要目的是將歌曲的意義和情感傳達出去。在演唱《嘎達梅林》這首內蒙古民歌時,可以通過感受這首歌曲的節奏和旋律等音樂形式及對歌詞大意的理解,想象作為部落頭領的嘎達梅林在失去土地和家園之后的自我傾訴,想象金戈鐵馬、縱橫廝殺的戰爭背景及那種回腸蕩氣、大氣磅礴的情感。通過想象和聯想,把自己的情感移到作品中,設身處地地體驗與作品類似的情感,從而愛其所愛,恨其所恨,達到情感的共鳴。通過想象,可以對音樂形象進行新的開掘,增添新的意境,可以提高學生演唱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綜上所述,想象作為聲樂學習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沒有生動的想象力就無法獲得好的、正確的聲音,沒有生動的想象力無法真正觸及作品的內涵,獲得聽眾的認可。給看似抽象又困難的聲樂學習插上創造性的合理藝術想象的翅膀,運用想象解決在歌唱中遇到的問題,我們才能夠使自己的歌唱富于生命力與表現力。
參考文獻:
[1]鄒長海.歌唱心理學[M].廣東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沈湘.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3]李潔.論“想象”聲樂學習中的重要性.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