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
摘 要:近年來,大學生節儉意識淡薄的現象凸顯,浪費現象較為多見,不得不引起了高校和社會的關注。大學生節儉意識缺乏問題需要國家和社會反思并重視起來,從而來研究大學生節儉意識現狀和研究來自家庭、學校、社會及學生本人等方面的節儉意識淡薄的成因,并針對實際情況提出通過榜樣模范、實踐行動、營造氛圍等加強大學生節儉意識的培養思路。
關鍵詞:大學生;節儉意識;淡?。凰伎?/p>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3-0203-02
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任,也代表著社會文明道德風貌。大學生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素養,更重要的是要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大局意識。但是,目前在大學校園這個教書育人的場所,浪費現象隨處可見,節儉意識淡薄表現得較為明顯。節儉是指有節制的控制開支,避免不必要的浪費。而節儉意識通常是指支配人的節儉行為的一種思維方式,需要正確的引導和培養。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重要批示,表明了中央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也體現了中央關心群眾生活。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棟梁,其節儉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其個體的發展,反映著國民素質的綜合水平,對構建節約型社會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當前部分大學生節儉意識弱化問題,須引起高校、社會的重視和思考。
一、大學生節儉意識淡薄的突出表現
部分大學生,經歷了緊張而勞累的高考,進入大學后馬上放松下來,離開了家長的監督和管轄,肆無忌憚地浪費時間,逃課、曠課等成為常事,把時間花費在看電影、玩網絡游戲、看小說、逛街、網購、談戀愛和與朋友聚餐等娛樂項目上,不僅浪費了時間,造成學習成績下降、考試掛科等后果,而且影響了學業,對大學生自身的成長成才極其不利。
1.對物質、資源的浪費
大學生舌尖上的浪費令人觸目驚心,煙臺大學的食堂保潔員自發的撿起學生剩下的饅頭就餐,對大學生產生了心靈的觸動,并且對自己的浪費行為感到慚愧,通過此事多數大學生改掉了不良習慣。
大學生在校期間自己控制經濟支出,由于學生的自尊心和攀比心理等原因對品牌服裝、手機和電子產品、化妝品、名牌包等均有較強的購買欲,并且頻繁更換,不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甚至家庭困難的學生也不例外,不但增加了家庭負擔,同時也助長了大學生不良的生活習慣,對今后走向工作崗位有著消極影響。部分學生根本沒有節約意識,認為節儉早已經過時,長明燈、長流水等現象時有發生,甚至有時買來的學習資料還沒有使用就扔掉了,對學習資源根本不愛惜。
2.學習上缺乏刻苦鉆研、艱苦奮斗的精神
目前,高校的校園里學習風氣不濃。筆者到圖書館考察發現真正借書學習的學生不多,只有到臨近考試的時候人數才會增加,臨陣磨槍現象突出。更為嚴重的是,個別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嚴重,不肯吃苦學習,總想著不勞而獲,助長了不正之風,更有人認為及格就可以了,多了浪費。論文抄襲現象屢見不鮮。個別學生在學校組織的勞動中也表現不積極,不愿意從事勞動。在研究方面,照搬他人的研究成果和數據。畢業論文撰寫方面,抄襲論文、不講誠信的現象也很多。這樣就扭曲了學術之風。大學生一定要認清己任,踏實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專業素質和思想道德水準,以勤奮好學為榮,以好吃懶做為恥。
二、大學生節儉意識淡薄的成因
大學生作為一個高素質群體,代表著我國廣大青年的精神面貌,但屢屢出現的大學生節儉意識淡薄問題。不得不給予高度關注。造成大學生節儉意識缺失的因素由社會因素、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不當等各方面因素組成。
1.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
社會是由人與人組成的大群體,我們在社會上學會了成長和自我保護,社會上也有先進人物形象和道德模范事跡,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目標,但相反社會上也有很多不良的風氣,例如誘導高消費、個人炫富、奢侈拜金、個別官員貪污腐敗等儉德失范現象,由此多種不良行為給社會大環境帶來消極影響,大學生也不例外地被社會不良節儉風氣所侵蝕,助長了奢侈浪費、互相攀比,且丟失了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精神。
2.學校因素的影響
目前,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下,實踐著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由以往的被動教育轉變為雙向主動性,體現了教育主體性質的提升。但是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部分高校比較注重學生成績,忽視了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尤其輕視了對節儉品德和艱苦奮斗精神的培養。并且高校在節約型校園的構建方面比較薄弱,缺乏節儉管理長效監管措施,對此不夠重視。高校缺乏勤儉辦學文化,在課程設置方面輕視了節儉教育課程的設立和考核,沒有加大力度宣傳和引導。
3.家庭教育不當
現如今在校大學生多為80后和90后,在家里多數為獨生子女,由于家長尤其是隔輩人的溺愛,造成大學生性格任性、自私自利。無論家庭條件好壞,家長都會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物質方面給予較多的享受,在家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顧及他人,更沒有大局觀念,嚴重缺乏節儉意識、奉獻精神等。勤儉節約精神被淡化,甚至個別學生根本就沒有節儉概念。
4.自身因素的影響
由于家庭教育的不當,學校教育的偏移和單一,以及社會上不良理念的熏陶和影響,致使大學生節儉意識淡薄,除此之外大學生自控能力差,自尊心怕受到傷害,缺乏危機意識和對國情知識,持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以自我享樂為主,缺乏大局意識。另外,當前大學生很少有從苦日子中過來的,體會不到節儉的真正目的,因此要加強引導。
三、大學生節儉意識培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勤儉節約是一個古老而嶄新的話題,需要祖祖輩輩不斷的發揚和傳承。當代大學生尤其要將節儉這一傳統美德在實際行動中體現出來,并主動接受節儉教育和品德培養。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其中德育作為其他三者的動力和源泉,是教育的根本。高校作為為社會輸送優秀畢業生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承擔教書育人的責任,德育教育是基礎。endprint
節儉意識培養對大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而部分大學生缺乏節儉意識。培養節儉品德有助于大學生自身的成長和成才,有助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取向。大學生應該時刻保持勤奮好學和艱苦奮斗精神,牢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更要時刻將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緊密相連,增強愛國主義意識,是提升個人素質的基礎條件。
大攬全局,大學生的主流方向是積極向上的,能通過自身約束做到勤奮好學,刻苦鉆研,在生活中能夠合理消費,為家長減輕了經濟負擔,有些同學能利用課余時間勤工助學或者參加社會實踐,甚至有的同學把勤工助學賺來的錢捐給需要幫助的人,這是一種大愛精神,這樣不但幫助了他人而且鍛煉了自己,為走向社會提前奠定了基礎。
但有些大學生節儉意識有待加強,甚至認為現處于生活優越的時代,沒有必要進行節儉,并對身邊節儉的人進行語言抨擊和藐視,歪曲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走入了節儉誤區。這種病態心理必須加以制止。
我國是人口大國,面臨著物質匱乏和資源緊缺的嚴峻形勢,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著我們必須選擇節儉這條道路,所以,節儉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過大家的努力堅持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才能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
四、大學生節儉意識培養途徑
1.提升教師素質建設,發揮榜樣示范作用
建設節約型校園與教師的綜合素質是分不開的,在校大學生接觸最多的就是同學和老師,所以教師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學生,因此高校應該鼓勵教師身體力行從各個細節中對學生產生教育影響。節儉本是小事,可以從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細節中做起,學校應首先定期對教師進行節儉專題知識講座和培訓等,并如期對教師進行考核,將成績納入績效考核中,使每一位教師都對節儉予以重視并履行其自身的職責,從而影響學生厲行節約,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消費理念。
2.結合理論,豐富實踐,鼓勵行動
培養節儉意識,要另學生從生活的細節出發,自覺地監督自己的行為,在生活上不浪費,在學習中不偷懶,在物質上不攀比,有針對性的開展節儉主題班會、知識競賽、辯論賽等系列活動,并調動全員參加,對節儉表現突出的學生予以表揚和鼓勵。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和志愿活動,讓學生更多的接觸和了解社會,踐行社會責任,磨練個人意志,養成艱苦奮斗精神,并從中體會節儉的必要性。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塑造完美的形象。
學生定期為自己設定目標,并進行自我評價、自我監督,堅定節儉意識并不斷提升。通過社會實踐,重溫艱苦奮斗精神。只有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才能取得成功。
在主抓專業知識的同時,學校要重視育人教育工作,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作為其他課程學習的前提和基礎,并開設消費理財相關的經濟課程,指導大學生正確支配金錢,珍惜資源,將節儉知識內容滲透到其他課程中,在日常學習中不斷提升節儉意識,對資源能源的匱乏具有危機意識,真正做到節儉伴我行,我要帶頭行的目標。
通過實踐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鍛煉學生能經濟器挫折和失敗的考驗。堅定信念,克服自身的不足,不斷完善自我。
3.營造氛圍,協同共進
首先,家長應該在以家庭為單位的家庭消費中給孩子作出榜樣作用,并且在給孩子生活費方面要有預算,控制年支出和月支出,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其次,學校方面要建立節儉長效監督機制,發揮學校文化對大學生潛移默化的感染,社會要加大節儉宣傳和鼓勵力度,狠打奢侈浪費之風,避免由于大學生的奢侈浪費行為引起的社會秩序不穩定,并與政府協調對學校周邊等一系列娛樂休閑場所和高消費地帶進行清理或取締,為學生營造一個美好的學習氛圍。
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肩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任,也代表著社會文明道德風貌。大學生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素養,更重要的是要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大局意識。但是,目前在大學校園這個教書育人的場所,浪費現象隨處可見,節儉意識淡薄表現得較為明顯。節儉是指有節制的控制開支,避免不必要的浪費。而節儉意識通常是指支配人的節儉行為的一種思維方式,需要正確的引導和培養。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重要批示,表明了中央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也體現了中央關心群眾生活。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棟梁,其節儉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其個體的發展,反映著國民素質的綜合水平,對構建節約型社會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當前部分大學生節儉意識弱化問題,須引起高校、社會的重視和思考。
一、大學生節儉意識淡薄的突出表現
部分大學生,經歷了緊張而勞累的高考,進入大學后馬上放松下來,離開了家長的監督和管轄,肆無忌憚地浪費時間,逃課、曠課等成為常事,把時間花費在看電影、玩網絡游戲、看小說、逛街、網購、談戀愛和與朋友聚餐等娛樂項目上,不僅浪費了時間,造成學習成績下降、考試掛科等后果,而且影響了學業,對大學生自身的成長成才極其不利。
1.對物質、資源的浪費
大學生舌尖上的浪費令人觸目驚心,煙臺大學的食堂保潔員自發的撿起學生剩下的饅頭就餐,對大學生產生了心靈的觸動,并且對自己的浪費行為感到慚愧,通過此事多數大學生改掉了不良習慣。
大學生在校期間自己控制經濟支出,由于學生的自尊心和攀比心理等原因對品牌服裝、手機和電子產品、化妝品、名牌包等均有較強的購買欲,并且頻繁更換,不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甚至家庭困難的學生也不例外,不但增加了家庭負擔,同時也助長了大學生不良的生活習慣,對今后走向工作崗位有著消極影響。部分學生根本沒有節約意識,認為節儉早已經過時,長明燈、長流水等現象時有發生,甚至有時買來的學習資料還沒有使用就扔掉了,對學習資源根本不愛惜。
2.學習上缺乏刻苦鉆研、艱苦奮斗的精神endprint
目前,高校的校園里學習風氣不濃。筆者到圖書館考察發現真正借書學習的學生不多,只有到臨近考試的時候人數才會增加,臨陣磨槍現象突出。更為嚴重的是,個別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嚴重,不肯吃苦學習,總想著不勞而獲,助長了不正之風,更有人認為及格就可以了,多了浪費。論文抄襲現象屢見不鮮。個別學生在學校組織的勞動中也表現不積極,不愿意從事勞動。在研究方面,照搬他人的研究成果和數據。畢業論文撰寫方面,抄襲論文、不講誠信的現象也很多。這樣就扭曲了學術之風。大學生一定要認清己任,踏實學習,不斷提升自己專業素質和思想道德水準,以勤奮好學為榮,以好吃懶做為恥。
二、大學生節儉意識淡薄的成因
大學生作為一個高素質群體,代表著我國廣大青年的精神面貌,但屢屢出現的大學生節儉意識淡薄問題。不得不給予高度關注。造成大學生節儉意識缺失的因素由社會因素、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不當等各方面因素組成。
1.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
社會是由人與人組成的大群體,我們在社會上學會了成長和自我保護,社會上也有先進人物形象和道德模范事跡,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目標,但相反社會上也有很多不良的風氣,例如誘導高消費、個人炫富、奢侈拜金、個別官員貪污腐敗等儉德失范現象,由此多種不良行為給社會大環境帶來消極影響,大學生也不例外地被社會不良節儉風氣所侵蝕,助長了奢侈浪費、互相攀比,且丟失了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精神。
2.學校因素的影響
目前,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下,實踐著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由以往的被動教育轉變為雙向主動性,體現了教育主體性質的提升。但是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部分高校比較注重學生成績,忽視了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尤其輕視了對節儉品德和艱苦奮斗精神的培養。并且高校在節約型校園的構建方面比較薄弱,缺乏節儉管理長效監管措施,對此不夠重視。高校缺乏勤儉辦學文化,在課程設置方面輕視了節儉教育課程的設立和考核,沒有加大力度宣傳和引導。
3.家庭教育不當
現如今在校大學生多為80后和90后,在家里多數為獨生子女,由于家長尤其是隔輩人的溺愛,造成大學生性格任性、自私自利。無論家庭條件好壞,家長都會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物質方面給予較多的享受,在家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顧及他人,更沒有大局觀念,嚴重缺乏節儉意識、奉獻精神等。勤儉節約精神被淡化,甚至個別學生根本就沒有節儉概念。
4.自身因素的影響
由于家庭教育的不當,學校教育的偏移和單一,以及社會上不良理念的熏陶和影響,致使大學生節儉意識淡薄,除此之外大學生自控能力差,自尊心怕受到傷害,缺乏危機意識和對國情知識,持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以自我享樂為主,缺乏大局意識。另外,當前大學生很少有從苦日子中過來的,體會不到節儉的真正目的,因此要加強引導。
三、大學生節儉意識培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勤儉節約是一個古老而嶄新的話題,需要祖祖輩輩不斷的發揚和傳承。當代大學生尤其要將節儉這一傳統美德在實際行動中體現出來,并主動接受節儉教育和品德培養。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綜合性人才,其中德育作為其他三者的動力和源泉,是教育的根本。高校作為為社會輸送優秀畢業生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承擔教書育人的責任,德育教育是基礎。
節儉意識培養對大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而部分大學生缺乏節儉意識。培養節儉品德有助于大學生自身的成長和成才,有助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價值取向。大學生應該時刻保持勤奮好學和艱苦奮斗精神,牢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更要時刻將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緊密相連,增強愛國主義意識,是提升個人素質的基礎條件。
大攬全局,大學生的主流方向是積極向上的,能通過自身約束做到勤奮好學,刻苦鉆研,在生活中能夠合理消費,為家長減輕了經濟負擔,有些同學能利用課余時間勤工助學或者參加社會實踐,甚至有的同學把勤工助學賺來的錢捐給需要幫助的人,這是一種大愛精神,這樣不但幫助了他人而且鍛煉了自己,為走向社會提前奠定了基礎。
但有些大學生節儉意識有待加強,甚至認為現處于生活優越的時代,沒有必要進行節儉,并對身邊節儉的人進行語言抨擊和藐視,歪曲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走入了節儉誤區。這種病態心理必須加以制止。
我國是人口大國,面臨著物質匱乏和資源緊缺的嚴峻形勢,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著我們必須選擇節儉這條道路,所以,節儉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過大家的努力堅持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才能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
四、大學生節儉意識培養途徑
1.提升教師素質建設,發揮榜樣示范作用
建設節約型校園與教師的綜合素質是分不開的,在校大學生接觸最多的就是同學和老師,所以教師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學生,因此高校應該鼓勵教師身體力行從各個細節中對學生產生教育影響。節儉本是小事,可以從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細節中做起,學校應首先定期對教師進行節儉專題知識講座和培訓等,并如期對教師進行考核,將成績納入績效考核中,使每一位教師都對節儉予以重視并履行其自身的職責,從而影響學生厲行節約,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消費理念。
2.結合理論,豐富實踐,鼓勵行動
培養節儉意識,要另學生從生活的細節出發,自覺地監督自己的行為,在生活上不浪費,在學習中不偷懶,在物質上不攀比,有針對性的開展節儉主題班會、知識競賽、辯論賽等系列活動,并調動全員參加,對節儉表現突出的學生予以表揚和鼓勵。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和志愿活動,讓學生更多的接觸和了解社會,踐行社會責任,磨練個人意志,養成艱苦奮斗精神,并從中體會節儉的必要性。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塑造完美的形象。
學生定期為自己設定目標,并進行自我評價、自我監督,堅定節儉意識并不斷提升。通過社會實踐,重溫艱苦奮斗精神。只有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才能取得成功。
在主抓專業知識的同時,學校要重視育人教育工作,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作為其他課程學習的前提和基礎,并開設消費理財相關的經濟課程,指導大學生正確支配金錢,珍惜資源,將節儉知識內容滲透到其他課程中,在日常學習中不斷提升節儉意識,對資源能源的匱乏具有危機意識,真正做到節儉伴我行,我要帶頭行的目標。
通過實踐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鍛煉學生能經濟器挫折和失敗的考驗。堅定信念,克服自身的不足,不斷完善自我。
3.營造氛圍,協同共進
首先,家長應該在以家庭為單位的家庭消費中給孩子作出榜樣作用,并且在給孩子生活費方面要有預算,控制年支出和月支出,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其次,學校方面要建立節儉長效監督機制,發揮學校文化對大學生潛移默化的感染,社會要加大節儉宣傳和鼓勵力度,狠打奢侈浪費之風,避免由于大學生的奢侈浪費行為引起的社會秩序不穩定,并與政府協調對學校周邊等一系列娛樂休閑場所和高消費地帶進行清理或取締,為學生營造一個美好的學習氛圍。
參考文獻:
[1] 張麗萍.大學生要增強節儉意識[J].高校理論戰線,2007,(7).
[2] 張濟.大學生節儉教育的幾點思考——從節儉人性內涵視角看[J].中國校外教育,2009,(6).
[3] 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
[4] 姜文文.加強當代大學生艱苦奮斗教育的思考[J].科教創新,2013,(260).
[責任編輯 安 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