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達勇
語文指語言、文字和文學。語文教學的“傳道授業解惑”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語文知識的傳授,即“授業解惑”;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即“傳道”。初中語文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工具學科,面對的是剛剛脫離童年期的初中生,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正在逐步形成,對人、對事、對社會開始有自己的看法,這段時期他們的思想正處于需要被正確指導的階段。在語文教學中,既要傳授語文知識,又要在授課中滲透思想教育。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
事實上,今天,我們在為那些高科技、高智商犯罪而哀嘆、惋惜的同時,是否應該反思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呢?
“這個班的班主任不得力,管不住學生,學生又厭學又‘搗蛋,語文課最難上。”很顯然,這位老師把學生的品行問題(德育工作)完全推給了班主任。一些人持有這樣的觀點:學生思想品德主要是政治老師的責任,“球”又踢給了政治老師。語文教學就是傳授語文知識,這是很多中學語文教師目前認識上存在的誤區。在單一的“純語文教學”思想的影響下,學生大多考試成績不錯,但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差,即高分低能;沒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學習目標不明確,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心理脆弱,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容易逃避、退縮;因為缺少生活實踐和人與人之間的真情交流,寫作水平很難提高。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的基礎學科,它與所有學科的關系密切,與德育的關系更是血肉相連。中學語文教師不僅要把語文知識傳授給學生,教會學生如何正確運用語文知識,更要在語文教學中適時適地地滲透德育,讓學生在習得語文知識的同時提升道德修養。結合近二十年的語文教學經驗,我認為,一旦德育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德育就會像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劑,有效促進學生的良性發展。比如,如果使學生懂得了國家、社會與個人的關系,認識到國強民興、社會穩定繁榮則家庭幸福安康,他們就會渾身充滿激情,就會像無數的愛國志士一樣為祖國的繁榮、社會的發展而努力拼搏,愛國主義就會變成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力量之源,鼓舞、激勵學生,使他們興趣盎然。它還會像一座燈塔,為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我有一位同學,他從一個技校生努力成為研究生,從國內深造到國外深造,從一個一般的技術人員奮斗成為今天國內一流的高級工程師。許多外國企業高薪待遇希望他加盟,他不愿意,情愿待在一家民營企業做技術工程師。他說他永遠也忘不了十多年前,中學語文老師在課堂上給他們朗讀《祖國頌》時那動人的情景。這是老師為了激發他們寫好《祖國才是我的家》這篇作文,在課堂上激情朗讀的一首抒情詩。隨后老師還給他們講了幾個感人的愛國故事。因此,語文老師要重視德育與語文教學的滲透,在恰當的時候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現在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環境優越,自私心理嚴重,團結協作能力差。如果我們在教學中不注重集體主義教育,那么無論是對學生的全面發展,還是對語文知識的學習都將是重大失誤。有一次我在語文課上開展記誦比賽,將全班同學分成四組,看哪一組的同學最先背完五首詩(必須是每一個人都完成)。我在表揚優勝組的時候,有一個同學站起來說:“老師,我也應該得到表揚,因為我是全班第一個背完的人。”我耐心地說:“老師也觀察到了你的確是第一個背完,但你注意到沒有,優勝組的同學有許多也是提前完成的。他們在干什么?在幫助同組的其他人,幫他們理解詩的意思,教他們背誦的方法。他們知道他們是一個集體,只有大家一起完成了才是真正的勝利。如果你也能像他們這樣,而不是自己背完了坐著玩,老師也會表揚你的。”后來這位同學在一次野炊活動中,為背一個生病的同學把腳磨破了。家長、老師、同學都稱贊他。他會心地對我說:“老師,關心別人的感覺真不錯!”更可喜的是他的作文越來越有真情實感,過去寫作文像擠牙膏似的他,開始喜歡作文了。
嘗到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甜頭的我,更加堅信德育的重要性。每接一屆初一學生,在第一節作文課上我都會告訴他們:“要想寫出好文章,必須先做好人。”有一次,一位家長找到我,說孩子在家里不聽話,動不動就發脾氣,家長說什么他都對著干,有時甚至還會開口罵老人。孩子的語文成績好,喜歡語文課,家長認為我說話他一定聽,希望我幫助教育。作為老師,我首先感到慚愧。我在班上布置了一篇題為《家》的作文,要求學生說真話、訴真情。課后,我專門把這位同學請到辦公室,針對他的作文和他談心。因為在他的文章里,他沒有把自己在家里的不良表現寫出來。我首先表揚他文章寫得好,特別是對家庭的重任意識,還建議他文章的素材應該來源于生活,而不是想當然地胡編亂造。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是一項長抓不懈的工作,新世紀的“德育工程”任務還很艱巨,如何將德育工作有機滲透于各個學科教學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覺受到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有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細致地嘗試與探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