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麗萍+余姝緯+崔超英
摘要: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校相繼探索校、院兩級管理模式,如何對二級學院進行績效考評,建立相應的考評機制和獎懲機制,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設計了一套包含6個一級指標、27個二級指標的指標評價體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對各學院績效進行定量考核,從而達到引導學院合理優化資源配置方式的目的。
關鍵詞:二級學院 績效 因子分析
1999年高校大規模擴張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迅猛發展,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高校的管理模式也隨即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逐步由原來的以職能部門為主體的管理模式轉變為以二級學院為主體的校、院兩級管理模式。這種新的管理模式的實質思想就是將“權利”下移,那么,在這種分級管理模式下,如何加強對二級學院的宏觀管理與有效調控,科學考核學院管理績效呢?這就需要學校運用合理的評價方法、設計適合的評價指標,建立一個完善的績效考評體系。本文以某高校為例,從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研究生教育、學生工作、設備管理與使用六個層面,選取27個二級指標組成指標評價體系,利用SPSS統計軟件,運用因子分析法對該校各二級學院2012年的管理績效進行綜合評價與排名,從而有效監控各學院各項工作的運行過程及效果。
一、因子分析法的原理
英國心理學家C.E.斯皮爾曼最早提出因子分析法,該方法是利用降維的思想,以盡可能少損失信息為原則,將一些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量歸結為少數幾個具有代表意義的公因子,并使提煉出的這些公因子具有非常強的可解釋性。這些公因子之間沒有線性關系,其數量遠遠少于原始變量的個數,也并非原始變量的隨意結合,而是一種全新的具有代表性的組合。
二、樣本和指標的選取
本文選取某高校13個學院為樣本數據,分別是:輕工與能源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管理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設計與藝術學院、外國語與傳播學院、理學院、體育教學部和思想政治理論部。
本文遵循指標選取的科學性、一致性、動態完善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同時結合校院分級管理制度下學院績效考評的基本含義、基本原則等,從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學生工作、研究生教育、設備管理與使用等6個方面,選取了23個評價指標,建立了一個完善的二級學院績效考評指標體系,見表1。
三、因子分析法的步驟
(一)根據評價指標選擇原始變量
本文根據指標體系包含的27個子指標實地走訪該校教務處、科技處、學科辦等相關部門,獲取第一手資料,整理數據,得到原始矩陣Aij (i=1,2,…,27;j=1,2,…,27)。
(二)原始指標的無量綱化處理
所謂無量綱化就是通過極差正規化法或標準化法或均值化法來消除各指標不同數量級和量綱帶來的影響,從而最終把量綱、單位各異的指標轉化為有可比性的相對數量化值。由于本文選取的樣本指標數據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因此,采用標準化法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即令X′ij=(xij-xij)/δ,其中xij和δ分別是指標xij的均值和標準差。經標準化后,指標的均值為0,方差為1,得到標準化矩陣A′ij。
(三)確認變量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要求所選取的原始變量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所以在進行因子分析前,需要先檢驗原始數據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本文采用SPSS軟件的巴特利特球度檢驗和KMO檢驗法,檢驗結果見表2。
檢驗結果KMO>0.5,且Bartlett檢驗統計量的顯著性概率為0.000,小于1%,證明該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
(四)因子分析的總方差解釋
根據因子分析的總方差解釋圖(略),得知前六個公因子基本包含了全部變量的主要信息,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93.2%,因此選擇前六個因子為主因子。
(五)對提取后的公因子變量進行命名
本文采用方差最大化方法對初始載荷矩陣進行因子旋轉,使因子載荷系數向0或1兩級分化,得到因子載荷矩陣如表3所示。根據6個公因子在27個指標中哪幾個同類指標上占的載荷系數較大,將其命名為對應的一級指標。
從表3中可以觀察到,第一個公因子在“科研經費”、“授權專利”、“科研得獎”、“發表論文”四項指標上具有較大的載荷系數,這幾項指標主要反映了各學院的科研工作,故將該因子命名為科研因子;第二個公因子在“學科建設支撐工作”和“學科建設工作”指標上的載荷系數較大,主要反映了各學院的學科建設工作,故將該因子命名為成長性因子;第三個公因子在“團學工作”、“學生日常管理工作”和“就業工作”兩項指標上有較大的載荷,主要反映了各學院學生工作的情況,故將其命名為學生工作因子;第四個公因子在“學位工作”、“培養情況”和“質量成果”指標上的載荷值較大,主要反映了各學院的研究生工作情況,故將其命名為“研究生教育因子”;第五個公因子在“教學建設與改革”和 “年度重點工作”指標上的載荷值較大,主要反映了各學院的教學建設情況,故將其命名為“教學因子”;第六個公因子在“設備管理狀況”和“服務收入”指標上的載荷值較大,主要反映了各學院的設備管理與使用工作情況,故將其命名為“設備因子”。
(六)計算綜合得分
六個主因子確定后,運用SPSS軟件提供的回歸法計算各因子得分系數,根據下面的公式計算各主因子的得分函數F1、F2、F3、F4、F5、F6。
Fj=b1jx1′+b2jx2′+…+bpjxp′
其中,bip為旋轉后因子載荷系數,X′i為原始變量的標準化值。
六個主因子得分確定后,以每個因子的得分加權求綜合樣本得分,即構造二級學院績效評價模型,模型如下:
F=F1V1+F2V2+……+F6Vj
Vj表示權重,即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與四個主因子累計的方差貢獻率之比。本文依據上述公式即可獲得13個二級學院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研究生教育、學生工作、設備管理與使用等6個方面的綜合績效得分和排名,如上頁表4所示。
以上我們通過因子分析法對某高校13個二級學院的績效進行了定量研究,根據各學院因子得分及綜合排名情況可以看出,材料學院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研究生教育、學生工作、設備管理與使用6個方面的綜合績效得分最高,排名最前,而外國語和傳播學院、思政部和體育部的綜合績效相對靠后。根據表4,學校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學院的綜合績效排名,對各二級學院績效水平將有一個更加準確的定位,從而對排名靠前的學院予以獎勵。此外,學院之間也可據此做橫向比較,發現問題,找出差距,彌補不足,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希文.校院兩級管理模式下學院預算績效考評制度研究[J].教育財會研究,2009,(12).
2.閆麗萍,常瑩.實行校院分級管理制度下學院績效考評探析[J].價值工程,2013,(10).
3.李曉平.高校二級學院年度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構建[D].內蒙古大學MPA教育中心,2010.
作者簡介:
閻麗萍,女,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為財務預算管理。
余姝緯,女,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為財務會計。
崔超英,女,講師,研究方向為財務檔案管理。endprint
摘要: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校相繼探索校、院兩級管理模式,如何對二級學院進行績效考評,建立相應的考評機制和獎懲機制,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設計了一套包含6個一級指標、27個二級指標的指標評價體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對各學院績效進行定量考核,從而達到引導學院合理優化資源配置方式的目的。
關鍵詞:二級學院 績效 因子分析
1999年高校大規模擴張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迅猛發展,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高校的管理模式也隨即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逐步由原來的以職能部門為主體的管理模式轉變為以二級學院為主體的校、院兩級管理模式。這種新的管理模式的實質思想就是將“權利”下移,那么,在這種分級管理模式下,如何加強對二級學院的宏觀管理與有效調控,科學考核學院管理績效呢?這就需要學校運用合理的評價方法、設計適合的評價指標,建立一個完善的績效考評體系。本文以某高校為例,從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研究生教育、學生工作、設備管理與使用六個層面,選取27個二級指標組成指標評價體系,利用SPSS統計軟件,運用因子分析法對該校各二級學院2012年的管理績效進行綜合評價與排名,從而有效監控各學院各項工作的運行過程及效果。
一、因子分析法的原理
英國心理學家C.E.斯皮爾曼最早提出因子分析法,該方法是利用降維的思想,以盡可能少損失信息為原則,將一些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量歸結為少數幾個具有代表意義的公因子,并使提煉出的這些公因子具有非常強的可解釋性。這些公因子之間沒有線性關系,其數量遠遠少于原始變量的個數,也并非原始變量的隨意結合,而是一種全新的具有代表性的組合。
二、樣本和指標的選取
本文選取某高校13個學院為樣本數據,分別是:輕工與能源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管理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設計與藝術學院、外國語與傳播學院、理學院、體育教學部和思想政治理論部。
本文遵循指標選取的科學性、一致性、動態完善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同時結合校院分級管理制度下學院績效考評的基本含義、基本原則等,從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學生工作、研究生教育、設備管理與使用等6個方面,選取了23個評價指標,建立了一個完善的二級學院績效考評指標體系,見表1。
三、因子分析法的步驟
(一)根據評價指標選擇原始變量
本文根據指標體系包含的27個子指標實地走訪該校教務處、科技處、學科辦等相關部門,獲取第一手資料,整理數據,得到原始矩陣Aij (i=1,2,…,27;j=1,2,…,27)。
(二)原始指標的無量綱化處理
所謂無量綱化就是通過極差正規化法或標準化法或均值化法來消除各指標不同數量級和量綱帶來的影響,從而最終把量綱、單位各異的指標轉化為有可比性的相對數量化值。由于本文選取的樣本指標數據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因此,采用標準化法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即令X′ij=(xij-xij)/δ,其中xij和δ分別是指標xij的均值和標準差。經標準化后,指標的均值為0,方差為1,得到標準化矩陣A′ij。
(三)確認變量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要求所選取的原始變量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所以在進行因子分析前,需要先檢驗原始數據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本文采用SPSS軟件的巴特利特球度檢驗和KMO檢驗法,檢驗結果見表2。
檢驗結果KMO>0.5,且Bartlett檢驗統計量的顯著性概率為0.000,小于1%,證明該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
(四)因子分析的總方差解釋
根據因子分析的總方差解釋圖(略),得知前六個公因子基本包含了全部變量的主要信息,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93.2%,因此選擇前六個因子為主因子。
(五)對提取后的公因子變量進行命名
本文采用方差最大化方法對初始載荷矩陣進行因子旋轉,使因子載荷系數向0或1兩級分化,得到因子載荷矩陣如表3所示。根據6個公因子在27個指標中哪幾個同類指標上占的載荷系數較大,將其命名為對應的一級指標。
從表3中可以觀察到,第一個公因子在“科研經費”、“授權專利”、“科研得獎”、“發表論文”四項指標上具有較大的載荷系數,這幾項指標主要反映了各學院的科研工作,故將該因子命名為科研因子;第二個公因子在“學科建設支撐工作”和“學科建設工作”指標上的載荷系數較大,主要反映了各學院的學科建設工作,故將該因子命名為成長性因子;第三個公因子在“團學工作”、“學生日常管理工作”和“就業工作”兩項指標上有較大的載荷,主要反映了各學院學生工作的情況,故將其命名為學生工作因子;第四個公因子在“學位工作”、“培養情況”和“質量成果”指標上的載荷值較大,主要反映了各學院的研究生工作情況,故將其命名為“研究生教育因子”;第五個公因子在“教學建設與改革”和 “年度重點工作”指標上的載荷值較大,主要反映了各學院的教學建設情況,故將其命名為“教學因子”;第六個公因子在“設備管理狀況”和“服務收入”指標上的載荷值較大,主要反映了各學院的設備管理與使用工作情況,故將其命名為“設備因子”。
(六)計算綜合得分
六個主因子確定后,運用SPSS軟件提供的回歸法計算各因子得分系數,根據下面的公式計算各主因子的得分函數F1、F2、F3、F4、F5、F6。
Fj=b1jx1′+b2jx2′+…+bpjxp′
其中,bip為旋轉后因子載荷系數,X′i為原始變量的標準化值。
六個主因子得分確定后,以每個因子的得分加權求綜合樣本得分,即構造二級學院績效評價模型,模型如下:
F=F1V1+F2V2+……+F6Vj
Vj表示權重,即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與四個主因子累計的方差貢獻率之比。本文依據上述公式即可獲得13個二級學院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研究生教育、學生工作、設備管理與使用等6個方面的綜合績效得分和排名,如上頁表4所示。
以上我們通過因子分析法對某高校13個二級學院的績效進行了定量研究,根據各學院因子得分及綜合排名情況可以看出,材料學院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研究生教育、學生工作、設備管理與使用6個方面的綜合績效得分最高,排名最前,而外國語和傳播學院、思政部和體育部的綜合績效相對靠后。根據表4,學校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學院的綜合績效排名,對各二級學院績效水平將有一個更加準確的定位,從而對排名靠前的學院予以獎勵。此外,學院之間也可據此做橫向比較,發現問題,找出差距,彌補不足,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希文.校院兩級管理模式下學院預算績效考評制度研究[J].教育財會研究,2009,(12).
2.閆麗萍,常瑩.實行校院分級管理制度下學院績效考評探析[J].價值工程,2013,(10).
3.李曉平.高校二級學院年度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構建[D].內蒙古大學MPA教育中心,2010.
作者簡介:
閻麗萍,女,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為財務預算管理。
余姝緯,女,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為財務會計。
崔超英,女,講師,研究方向為財務檔案管理。endprint
摘要: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校相繼探索校、院兩級管理模式,如何對二級學院進行績效考評,建立相應的考評機制和獎懲機制,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設計了一套包含6個一級指標、27個二級指標的指標評價體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對各學院績效進行定量考核,從而達到引導學院合理優化資源配置方式的目的。
關鍵詞:二級學院 績效 因子分析
1999年高校大規模擴張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迅猛發展,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高校的管理模式也隨即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逐步由原來的以職能部門為主體的管理模式轉變為以二級學院為主體的校、院兩級管理模式。這種新的管理模式的實質思想就是將“權利”下移,那么,在這種分級管理模式下,如何加強對二級學院的宏觀管理與有效調控,科學考核學院管理績效呢?這就需要學校運用合理的評價方法、設計適合的評價指標,建立一個完善的績效考評體系。本文以某高校為例,從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研究生教育、學生工作、設備管理與使用六個層面,選取27個二級指標組成指標評價體系,利用SPSS統計軟件,運用因子分析法對該校各二級學院2012年的管理績效進行綜合評價與排名,從而有效監控各學院各項工作的運行過程及效果。
一、因子分析法的原理
英國心理學家C.E.斯皮爾曼最早提出因子分析法,該方法是利用降維的思想,以盡可能少損失信息為原則,將一些具有錯綜復雜關系的變量歸結為少數幾個具有代表意義的公因子,并使提煉出的這些公因子具有非常強的可解釋性。這些公因子之間沒有線性關系,其數量遠遠少于原始變量的個數,也并非原始變量的隨意結合,而是一種全新的具有代表性的組合。
二、樣本和指標的選取
本文選取某高校13個學院為樣本數據,分別是:輕工與能源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管理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院、設計與藝術學院、外國語與傳播學院、理學院、體育教學部和思想政治理論部。
本文遵循指標選取的科學性、一致性、動態完善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同時結合校院分級管理制度下學院績效考評的基本含義、基本原則等,從教學、科研、學科建設、學生工作、研究生教育、設備管理與使用等6個方面,選取了23個評價指標,建立了一個完善的二級學院績效考評指標體系,見表1。
三、因子分析法的步驟
(一)根據評價指標選擇原始變量
本文根據指標體系包含的27個子指標實地走訪該校教務處、科技處、學科辦等相關部門,獲取第一手資料,整理數據,得到原始矩陣Aij (i=1,2,…,27;j=1,2,…,27)。
(二)原始指標的無量綱化處理
所謂無量綱化就是通過極差正規化法或標準化法或均值化法來消除各指標不同數量級和量綱帶來的影響,從而最終把量綱、單位各異的指標轉化為有可比性的相對數量化值。由于本文選取的樣本指標數據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因此,采用標準化法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即令X′ij=(xij-xij)/δ,其中xij和δ分別是指標xij的均值和標準差。經標準化后,指標的均值為0,方差為1,得到標準化矩陣A′ij。
(三)確認變量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要求所選取的原始變量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所以在進行因子分析前,需要先檢驗原始數據是否適合做因子分析,本文采用SPSS軟件的巴特利特球度檢驗和KMO檢驗法,檢驗結果見表2。
檢驗結果KMO>0.5,且Bartlett檢驗統計量的顯著性概率為0.000,小于1%,證明該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
(四)因子分析的總方差解釋
根據因子分析的總方差解釋圖(略),得知前六個公因子基本包含了全部變量的主要信息,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93.2%,因此選擇前六個因子為主因子。
(五)對提取后的公因子變量進行命名
本文采用方差最大化方法對初始載荷矩陣進行因子旋轉,使因子載荷系數向0或1兩級分化,得到因子載荷矩陣如表3所示。根據6個公因子在27個指標中哪幾個同類指標上占的載荷系數較大,將其命名為對應的一級指標。
從表3中可以觀察到,第一個公因子在“科研經費”、“授權專利”、“科研得獎”、“發表論文”四項指標上具有較大的載荷系數,這幾項指標主要反映了各學院的科研工作,故將該因子命名為科研因子;第二個公因子在“學科建設支撐工作”和“學科建設工作”指標上的載荷系數較大,主要反映了各學院的學科建設工作,故將該因子命名為成長性因子;第三個公因子在“團學工作”、“學生日常管理工作”和“就業工作”兩項指標上有較大的載荷,主要反映了各學院學生工作的情況,故將其命名為學生工作因子;第四個公因子在“學位工作”、“培養情況”和“質量成果”指標上的載荷值較大,主要反映了各學院的研究生工作情況,故將其命名為“研究生教育因子”;第五個公因子在“教學建設與改革”和 “年度重點工作”指標上的載荷值較大,主要反映了各學院的教學建設情況,故將其命名為“教學因子”;第六個公因子在“設備管理狀況”和“服務收入”指標上的載荷值較大,主要反映了各學院的設備管理與使用工作情況,故將其命名為“設備因子”。
(六)計算綜合得分
六個主因子確定后,運用SPSS軟件提供的回歸法計算各因子得分系數,根據下面的公式計算各主因子的得分函數F1、F2、F3、F4、F5、F6。
Fj=b1jx1′+b2jx2′+…+bpjxp′
其中,bip為旋轉后因子載荷系數,X′i為原始變量的標準化值。
六個主因子得分確定后,以每個因子的得分加權求綜合樣本得分,即構造二級學院績效評價模型,模型如下:
F=F1V1+F2V2+……+F6Vj
Vj表示權重,即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與四個主因子累計的方差貢獻率之比。本文依據上述公式即可獲得13個二級學院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研究生教育、學生工作、設備管理與使用等6個方面的綜合績效得分和排名,如上頁表4所示。
以上我們通過因子分析法對某高校13個二級學院的績效進行了定量研究,根據各學院因子得分及綜合排名情況可以看出,材料學院在教學、科研、學科建設、研究生教育、學生工作、設備管理與使用6個方面的綜合績效得分最高,排名最前,而外國語和傳播學院、思政部和體育部的綜合績效相對靠后。根據表4,學校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學院的綜合績效排名,對各二級學院績效水平將有一個更加準確的定位,從而對排名靠前的學院予以獎勵。此外,學院之間也可據此做橫向比較,發現問題,找出差距,彌補不足,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希文.校院兩級管理模式下學院預算績效考評制度研究[J].教育財會研究,2009,(12).
2.閆麗萍,常瑩.實行校院分級管理制度下學院績效考評探析[J].價值工程,2013,(10).
3.李曉平.高校二級學院年度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構建[D].內蒙古大學MPA教育中心,2010.
作者簡介:
閻麗萍,女,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為財務預算管理。
余姝緯,女,中級會計師,研究方向為財務會計。
崔超英,女,講師,研究方向為財務檔案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