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王
摘 要:從“雙師型”教師的內涵入手,就中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原則進行探究,提出并深化“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原則,展現職業教育的效益性原則,強化教師素養的提升應遵循四項原則。
關鍵詞:中職;“雙師型”;培養原則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2-0200-02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和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提出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問題[1]。2010年教育部頒發的《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指出:加大“雙師型”教師補充步伐,以校企合作職教師資培養培訓體系為保障,以創新“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政策機制為突破口,全面提高中等職業教育學校教師隊伍整體素質[2]。2011年8月2日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重慶市教育事業“十二五”規劃的通知》,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教師隊伍[3]。因此,借助現代企業培養制度,探索在校企合作長效機制下培養“雙師型”教師,深度糅合企業生態環境和教師職業生態環境,具有現實意義。
一、“雙師型”教師的內涵
“雙師型”教師是中國職業教育屆提出的一個新概念,是在職業教育教師專業化探索過程中提出的[4]。1990年12月5日,王義澄先生介紹了培養“雙師型”教師的4條途徑,成為中國最早明確提出“雙師型”教師概念和能力素質要求的文獻[5]。但是關于“雙師型”教師概念的界定,眾說紛紜,主要有“雙證說”、“雙能說”、“雙證雙能疊加說”、“雙職稱說”、“雙師素質說”[6]。教師作為一種職業,具有“學科性”、“教育性”、“職業性”的三重特征,所以“雙師型”教師可以歸納為:首先要具備教育部規定的學歷、法定教師資格以及相應專業的專業技術職稱;其次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素養,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能夠實訓教學;最后要有良好的科研開發能力,能把科研技術轉化為生產力,展現職業教育的效益性和社會性,帶動學生就業,示范引領專業特色,練就教師特長,培養學生特技,進而塑造學校品牌、形象,形成學校培養特色。
二、“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原則
根據中等職業教育規律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職業特點,重慶市出臺了《重慶市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能力標準》,提出了中等職業學校各類教師通用的關鍵技術能力要求。具體來講,中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有以下原則:
1.堅持中職“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創造性原則
創造性,是20世紀50年代由美國心理學家Guilford大力倡導和發展的概念,Stemberg對創造性的含義有進一步闡釋,陳龍安、葉瀾等人進一步推廣[7]。教育的本質在于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中職“雙師型”教師應具備創造性的素養,“為創造性而創造”已經成為學校主要目標之一。首先,教師創新性能力提升有利于教師自身的發展。教師的發展是教育成功和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可以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專業化程度,進而提高教師的專業地位,提高教師的工作質量,實現教師自我發展的價值觀,真正實現教育發展的根本目的。其次,教師創造性的發展有利于學生創造性的培養。教育應該用富有創造精神的人去培養和塑造具有創造精神的人,教師不僅需要熟練掌握學科知識,還要有獨特的視角、獨特的意識、獨特的情感、獨特的信念、獨特的思維,充分挖掘學科領域內的創造性過程,向學生展示這一創造性的過程中所蘊涵的人格魅力和價值追求,進而影響學生的思維的維度、方式,引導學生的思維,改造創新技法,改善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最后,教師創造性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育目標、教育改革的實現。教育部制定的《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意見》要求中等職業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的觀念,培養與社會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的高素質勞動者。教育目標和改革的實現落實到了教師培養自我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上來,和教師的發展是一個相互促進的協同發展過程,教師創造性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目標。
2.堅持中職“雙師型”教師培養的職業性原則
首先,我們國家長期受到傳統思想的指引,大家比較重視學科性的理論教育,比較重視知識性的教育,但是作為一名合格的職業學校老師,不僅要具有豐富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國家規定的學歷,能夠勝任專業理論教學和實習實訓指導教學,緊扣基礎抓素養促提高;還要具備相應專業的工程技術職稱或者職業資格證書,能夠緊密結合課程標準,緊扣職業能力培養抓素質促發展,提升中職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以
崗位教學為本位,提高學生就業與崗位匹配的維度促就業,因此要把職業教育放到與學科性教育并重的位置,就是要堅持中職學校教師培養的職業性原則。其次,職業教育作為溝通教育與工作的橋梁,只有具有深厚職業素養的教師指導學生崗前素質的提升,才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工作觀,結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專業特長,立足社會需求,進行正確的職業定位,以就業為導向引導學生就業思想的轉變,促進學生就業觀、健康人生、價值觀的形成,結合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和崗位發展能力,建立出口順暢的人才培養模式,面向社會,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學生崗位職業素養,提升學校的品牌形象,增強學校示范引領作用,提升學校的影響力。
3.堅持中職“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整體遞進式原則
整體遞進式原則是教師在堅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搞培訓,循序漸進求平衡、求發展為抓手,逐步提高自身業務素質和教育教學素質的同時,通過理實一體、工學結合的整體性教學實訓,激發學生發揮主體性作用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葉紅英老師針對重慶市中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構建培養培訓體系[8],從中職教育存在的問題可以看出,中國現在中職教育體系制度不完善,歷史短,動手能力不強,教師之間實訓能力差距很大,大部分教師實訓經驗不足,思想狀況不穩定,學歷差異較大、業務能力有待提高。因此,雙師型教師培養,要本著針對性原則,專業因人而異,培訓量體裁衣,關注整體性基礎能力的提高,夯實基礎性教育教學能力,分階段分層次提升專業素養的原則,多模式、多方法整合培養目標的層次性,培養手段的多樣性及教師發展的動態性特征。要堅持教育的發展性,推進學生認知與情感的和諧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求學校要提高教師學歷,通過在職進修研究生和脫產攻讀的途徑,提升學歷;對于實訓能力不足的教師,要通過崗前培訓,教學觀摩,指導實訓或者傳幫帶的方式提升基礎教學水平和專業實訓能力,通過分專業培訓、小組討論的形式提升專業素養,提升業務水平,更新知識結構,學習先進教學理念,不斷總結教師實踐方法,形成專業教學特色,強化教師內涵,提升教師品質,實現教師跨越式發展。
4.堅持中職“雙師型”教師培養的終身制原則
教育是立國之本。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教育事業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必須與時俱進,與時代同步。從現代教育上講,教師的繼續教育是伴隨人一生的連續不斷的終身性事業,中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應堅持終身制原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個人實踐形成的知識與理論、經驗、構思、洞察力、判斷力、專業實訓能力是學校發展的寶貴資源,在知識迅速更新的現代社會,教師要確保跟上時代的步伐,必須持續、主動的學習”,教師知識的更新與發展,影響著學校教學質量的提高,關系著學校教學基礎的扎實與否,牽動著學生的就業能力。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面對知識的加速和信息的爆炸,雙師型教師必須通過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才不至于被知識淘汰。《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明確提出雙師型教師要樹立專業發展的能力觀和終身學習、與時俱進的學習觀。科學技術的發展決定了教師學習的終身性,學校應充分結合教師特長,依據專業定位,參考雙師型教師標準,制定教師終身學習體系,抓內涵,促發展,提質量。
5.堅持中職“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效益性原則
中等職業教育是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應用型勞動者,為社會經濟的發展輸送人才,就要求我們關注效益性問題。一方面,在教育成本一定的情況下,培養合格的畢業生人數越多,人才培養的效益性越高。借助示范校建設的契機,在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為依托,梯度培養,嚴把雙師素質關,練就一雙巧手;同時深化現代企業培養制度,開創“教學—科研—開發—效益”四位一體的“雙師型”教師培養道路,實現企業生態環境和職業生態環境的深度融合,以教師內涵發展提質量為目標,以就業市場為導向,以專業素養為基礎,培養大量適合社會需求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展現職業教育的效益性。另一方面,學生能創造的經濟效益越高,社會效益越大,人才培養的效益性就越高,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在自己的生產崗位上,具備較強的工作能力,良好的職業素養,敏銳的職業洞察力,而這一切都需要教師的熱情引導,需要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牢固樹立人才培養的效益觀。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和改革發展規劃綱要[Z].2010-07.
[2] 教育部.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行動計劃(2010—2012)[Z].2010-11-27.
[3]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重慶市教育事業“十二五”規劃的通知[Z].2011-08-02.
[4] 王繼平.“雙師型”與職業教育教師專業化[J].職業技術教育,2008,(27).
[5] 吳全全.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6] 曹曄.中國職業教育“雙師型”師資的內涵及發展趨勢[J].教育發展研究,2007,(10A).
[7] 陳龍安.創造性思維與教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34.
[8] 葉紅英.重慶市中職教師隊伍建設現狀、問題和對策[J].職業技術教育,2008,(29).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