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紅
中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地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因此,數學教師要優化教學過程,科學設計教學內容,設計好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初步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下面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淺談幾點做法。
一、創新教學中的情境導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如果引導性材料設計合理,運用得當,就會牽動整個教學過程,收到先聲奪人、一舉成功的奇效。選擇引導性材料,要遵循以下幾點:
1.引導性材料要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在講“不等式的性質”時,采用的天平,或自制的蹺蹺板,能使學生能夠在操作中感知“不等”的理念,從而更好地理解不等式。
2.引導性材料要具有現實性。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一節中,讓學生親自買一件商品,使學生體會商品的進價、售價、利潤、利潤率的現實意義。
3.引導性材料要具有可變性。可變性就是材料可以變化出不同的形式,或者有不同的規律。例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時,“某同學到超市買了甲、乙兩種本共 10個,問甲、乙各買本多少個?”在這個材料中,甲種本的數量可以是1到9的任意一個整數,具有可變性,引導學生如何再添加什么條件,就可以確定兩種本的數量,在這里體現了創新和開放,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
4.引導性材料要具有科學性和教育性。科學性要求材料的嚴謹,教育性要求材料的人文含量要多。例如“一元一次不等式”中的“讀一讀——工資、薪金收入與納稅”,讓學生增加了社會知識,滲透了德育教育。
5.引導性材料要適合學生的年齡、認知及心理特點。如果教師不顧學生的這些特點,一味按照數學學科的體系進行教學,學習的效果不會理想。例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應用”時,如果利用飛機的飛行速度、順風飛行、逆風飛行,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如果利用騎車的速度、以及逆風行駛、順風行駛,并讓學生課前親自感受,就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應用新型有趣的課堂教學方式
(一)創建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就是為每一個學生創設形形色色的舞臺,營造一種師生之間和諧、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數學課堂氛圍,促使學生愉快地學習數學,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肯想、敢想的情感。對學生中具有獨特創新想法要特別呵護、啟發、引導,不輕易否定,切實保護學生“想”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例如,在教學“數軸”一課時,我利用直觀性教學原理,由三名學生到講臺來表演,(三人站在同一直線上),其中一人表示原點,另外兩人左右移動,表示有理數的加減。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化抽象的數學概念為具體形象的表達,學生容易接受,而且給學生提供了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激發了學習興趣。
(二)適時啟發點撥
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學的成效不但取決于教師對教材居高臨下的認識水平,深入淺出的講解水平,更取決于教師把教材、教案這些靜態知識轉化為動態信息傳遞給學生的啟導水平。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水平,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把適合教師講解的內容盡可能變成適合學生探討研究問題的素材。要盡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使學生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這樣才能促使學生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后達到“好學”的境界。
三、創新教學中的小結
教學小結是教師和學生雙方在完成一個學習內容或活動時,對知識及其他方面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納入知識系統,形成數學文化的行為方式。開放性的小結,可以留下問題供學生去思考,鼓勵學生繼續探索,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和數學的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實現知識的同化。
(一)學生談學習體會
1.從學習知識的角度,概括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強調概念,總結定理、公式及解題的關鍵。如我在講解《直線、射線、線段》一課時,鼓勵學生自己進行小結,結果學生積極踴躍地總結,準確概括出了本節課的三個概念、一個公理。
2.從學習的數學思想方法角度,學生總結分析自己的思維過程和解決問題所體現的數學方法、數學思想。如在《數軸》一課中的數形結合思想,讓學生形象地理解了數軸的定義,以及數軸上的點與實數的關系是一一對應的。
3.從學習的方法角度,學生總結學習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分析問題中的常見形式、幾何圖形中的常見輔助線等等。如在《三角形》的學習時,學生能總結出已知角平分線,應做出角平分線上的點到角兩邊的距離,以及“遇中線,加倍延”等等。
4.從學習的感受和文化內涵角度,學習的感受就是處理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策略及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體現的數學建模。如在學習《一次函數》時,學生能夠熟練地利用待定系數法列出方程組,從而求出函數解析式。
(二)教師教學小結的層次要求。
1.學習知識的小結。我在教學時,通常是在學生小結后進行補充,強調所學知識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項、知識結構,重點、難點、關鍵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策略。
2.學科體系小結。在每一課的講解基本結束時,教師一定要向學生強調本節知識在初中數學學科中的地位,以及相關的體系網絡,使學生感受數學的知識體系。
3.學習的思想方法小結。引導學生撐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要高度重視學習方法的教學,讓學生切實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如實際操作、直觀感知、抽象概括、演繹推理、遷移類推、系統整理知識等方法。
4.知識的應用建模小結。要把數學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講來源、講用處,讓學生感到生活周圍處處有數學,學起來有親切感、真實感,要靠知識本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
5.知識的數學文化小結。數學是一門基礎科學,是其他自然科學的方法基礎和思維基礎,是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基礎。只有在數學學習中得到文化熏陶,才能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
總之,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教師只有轉變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中最大限度地解放學生的頭腦,創造讓學生合作、探索的機會,解放學生的空間,提供自我活動、合作互補的表現機會,才能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康素霞.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預設有效問題[N].學知報,2010.
2.周福恩.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N].甘肅日報,2010.
3.張朝堂.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N].學知報,2010.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