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紅梅 張璐
摘要:目的:探究干預實驗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是否有影響,為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教育提供參考。方法:采用實驗班、控制班前后測的實驗設計,用總體幸福感量表進行評定。干預實驗是以講座方式向被試講解主觀幸福感有關知識,并開展主題為“獲得幸福,美好生活”的團體輔導活動和個別心理咨詢。結果:實驗班總體幸福感量表后測得分與前測存在顯著差異,而控制班前后測無顯著差異。結論:干預實驗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改變是有效的。
關鍵詞:大學生 主觀幸福感 干預實驗
近年來,樂觀、主觀幸福感等作為積極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幸福感的研究不止是對積極心理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人們對生活滿意度和美滿生活期待的直接反映。幸福感是個體根據其設定的一定標準,對自己生活質量所作的整體評價與感受,它是一種個體的主觀體驗。包含了我們大多數人眼里所謂的幸福、安寧、成就和生活滿意度。是由個體自行評價而不是由別人評定。
而我國當下的大學教育對于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關注不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這對于大學生個體的身心發展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因此,研究選取四川省樂山師范學院60名在校大二學生,采用問卷法對其主觀幸福感水平進行測量,并進行干預實驗。
一、方法
(一)被試
選取樂山師范學院大二學生60名,實驗班、控制班各30人。男29人,女31人。城鎮25人,農村35人。問卷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二)實驗材料
1.采用總體幸福感量表。(GWB)總體幸福感量表是美國國立衛生統計中心制訂的一種定式型測查工具,用來評價被試對幸福的陳述。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量表除了評定總體幸福感,還通過將內容分成6個分量表從而對幸福感的6個因子進行評分。這6個因子是:對健康的擔心、精力、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以及松弛和緊張(焦慮)。單個項目得分與總分的相關在0.48和0.78之間,分量表與總量表的相關為0.56—0.88。被試根據過去的一個月里實際情況對每個項目進行評定,選擇最符合自己情況的選項。
2.幸福感講座PPT。講座內容包括四個方面:(1)主觀幸福感的定義。(2)主觀幸福感的形成機制。(3)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4)如何習得和提高主觀幸福感。
(三)實驗程序
采用實驗班、控制班前測后測設計
1.前測階段。將選取的60名大二學生隨機分配為兩班,每班30人。并隨機選擇一班為實驗班,另一班為控制班。對兩班發放總體幸福感量表(GWB),收集數據。
2.干預階段。前測兩天后,對實驗班進行幸福感講座。同時控制班不進行任何實驗干預。講座時間為45分鐘。講座一星期后,對實驗班的大學生進行“獲得幸福,美好生活”的主題團體心理輔導活動?;顒雍髮F體中的個別大學生進行個別心理咨詢。
3.后測階段。前測四周后,采用總體幸福感量表(GWB)對兩班大學生進行測量,獲得后測數據。數據處理工具采用SPSS16.0。
二、結果
(一)實驗班、控制班前測得分狀況
表1 兩個班前測的差異性檢驗
表1結果表明,實驗班與控制班的得分差異不顯著,可進行后續干預實驗。
(二)實驗班前后測得分狀況
表2 實驗班前后測總體幸福感量表得分的差異性檢驗
如表2所示:說明實驗班前后測被試的總體幸福感量表得分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P<0.001)。
(三)總體幸福感量表中六個維度前后測差值的得分狀況
對總體幸福感量表的六個維度在實驗班、控制班前后測有無差異進行檢驗,首先分別計算出實驗班和控制班在六個維度上前后測的差值,對此進行t檢驗,六個維度前后測差值的t值,分別是: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t=-3.57,p<0.05。對健康的擔心t=-2.32,p<0.05。精力t=1.585,p>0.05。憂郁或愉快的心境t=-4.12,p<0.05。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t=0.138,p>0.05。松弛和緊張t=1.028,p>0.05。如表3所示。
表3 總體幸福感量表6個維度前后測差值的t檢驗
三、討論與建議
(一)討論
1.實驗班、控制班前測的差異性分析。前測階段,對實驗班與控制班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數據整理并統計。得t=0.45,p>0.05,差異不顯著,即兩班大學生被試在總體幸福感得分上沒有差異,可進行后續的干預實驗。兩班大學生被試雖然不同班,但同一專業的學生,男女比例各自參半,生源地、家庭狀況等情況差別也不大,因此,兩個班沒有顯著差異。
2.實驗班前后測總體幸福感量表得分的差異性分析。從表2可以得出,實驗班前后測主觀幸福感得分存在顯著差異(P<0.001)。而后測實驗班總體幸福感量表得分的平均值高達90.36,后測實驗班的主觀幸福感顯著高于前測實驗班的主觀幸福感。這說明干預實驗取得一定成效。第一次干預實驗是對實驗班被試開展主觀幸福感以及影響因素的講解,實驗班被試對主觀幸福感以及相關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時這一新鮮的名詞也激發了很多學生對此的興趣和思考。第二次干預實驗通過團體輔導的方式,結合游戲,讓被試能夠放松心情參與其中,既緩解了緊張的情緒又學習到了知識,加強了學生間的情感聯結。第三次干預是個別咨詢,個別咨詢就和團體輔導完全不同,通過個別咨詢,被試把心里的一些不良情緒發泄了出來或是有所感悟,學生覺得受到了別人的關注,同時,對自己的問題也能夠深入地探討,所以干預實驗取得一定的效果??刂瓢鄬W生的主觀幸福感分數在前測、后測時沒有顯著變化。
3.總體幸福感量表中六個維度前后測差值的差異性分析。統計結果可知,被試大學生在精力、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松弛和緊張這五個維度上沒有顯著差異(p>0.05)。而在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健康的擔心這一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由此,被試大學生在精力、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松弛和緊張這三個維度上沒有顯著差異。而在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健康的擔心這些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干預階段的幸福感講座,增加了大學生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知識,提高了他們對幸福的感受力,另外不在團體輔導和個別心理咨詢中,緩解了焦慮心情,消除了大部分的消極情緒,而積極情緒卻得到了強化,因此,后測中,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愉快的心境的得分都增加了。講座和輔導中,干預者提到了身心互相影響,并向被試大學生介紹了身體疾病可能帶來的心理變化和精神狀態上的變化,由此,被試大學生可能更加關注自身的身體健康,害怕生病帶來心理的變化,從而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因此,被試大學生會在對健康的擔心這一維度上的得分顯著提高。而控制班學生后測時各個維度沒有顯著變化。
(二)建議
幸福感的體驗具有主觀性,而幸福感體驗卻是以某種客觀外在標準為基礎而產生的,個體從事的活動,個體在活動展現的能力和價值是個體幸福感產生的兩個條件,所以不僅要豐富個體的幸福感體驗,還要著重促進個體的幸福感體驗能力,后期的干預實驗可從訓練個體對外界事物的感知力著手。從多方面考慮,如個體人際關系、自我評價、提高自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等方面,進一步探討個體的人際關系、自尊、歸因方式等因素對幸福感水平的影響。這對于了解和提高在校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基金項目:《積極心理教育對青少年主觀幸福感影響的實驗》四川省教育廳應用心理學研究中心課題,項目編號:CSXL-122019。
參考文獻:
[1]高良,鄭雪,嚴標賓.當代幸福感研究的反思與整合[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
[2]池麗萍,辛自強.幸福感:認知與情感成分的不同影響因素[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
[3]唐淦琦,黃敏兒.高低幸福感人群的負情緒特點:生理和表情的依據[J].心理學報,2012.
[4]譚春芳,邱顯清.初中生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
[5]田麗麗,劉旺.青少年學校幸福感及其能力自我知覺、人格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4.
作者簡介:
杜紅梅(1969.2— ),女,重慶奉節人,教育學碩士學位,副教授,研究方向:兒童社會性發展。
(責編 田彩霞)
摘要:目的:探究干預實驗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是否有影響,為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教育提供參考。方法:采用實驗班、控制班前后測的實驗設計,用總體幸福感量表進行評定。干預實驗是以講座方式向被試講解主觀幸福感有關知識,并開展主題為“獲得幸福,美好生活”的團體輔導活動和個別心理咨詢。結果:實驗班總體幸福感量表后測得分與前測存在顯著差異,而控制班前后測無顯著差異。結論:干預實驗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改變是有效的。
關鍵詞:大學生 主觀幸福感 干預實驗
近年來,樂觀、主觀幸福感等作為積極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幸福感的研究不止是對積極心理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人們對生活滿意度和美滿生活期待的直接反映。幸福感是個體根據其設定的一定標準,對自己生活質量所作的整體評價與感受,它是一種個體的主觀體驗。包含了我們大多數人眼里所謂的幸福、安寧、成就和生活滿意度。是由個體自行評價而不是由別人評定。
而我國當下的大學教育對于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關注不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這對于大學生個體的身心發展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因此,研究選取四川省樂山師范學院60名在校大二學生,采用問卷法對其主觀幸福感水平進行測量,并進行干預實驗。
一、方法
(一)被試
選取樂山師范學院大二學生60名,實驗班、控制班各30人。男29人,女31人。城鎮25人,農村35人。問卷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二)實驗材料
1.采用總體幸福感量表。(GWB)總體幸福感量表是美國國立衛生統計中心制訂的一種定式型測查工具,用來評價被試對幸福的陳述。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量表除了評定總體幸福感,還通過將內容分成6個分量表從而對幸福感的6個因子進行評分。這6個因子是:對健康的擔心、精力、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以及松弛和緊張(焦慮)。單個項目得分與總分的相關在0.48和0.78之間,分量表與總量表的相關為0.56—0.88。被試根據過去的一個月里實際情況對每個項目進行評定,選擇最符合自己情況的選項。
2.幸福感講座PPT。講座內容包括四個方面:(1)主觀幸福感的定義。(2)主觀幸福感的形成機制。(3)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4)如何習得和提高主觀幸福感。
(三)實驗程序
采用實驗班、控制班前測后測設計
1.前測階段。將選取的60名大二學生隨機分配為兩班,每班30人。并隨機選擇一班為實驗班,另一班為控制班。對兩班發放總體幸福感量表(GWB),收集數據。
2.干預階段。前測兩天后,對實驗班進行幸福感講座。同時控制班不進行任何實驗干預。講座時間為45分鐘。講座一星期后,對實驗班的大學生進行“獲得幸福,美好生活”的主題團體心理輔導活動?;顒雍髮F體中的個別大學生進行個別心理咨詢。
3.后測階段。前測四周后,采用總體幸福感量表(GWB)對兩班大學生進行測量,獲得后測數據。數據處理工具采用SPSS16.0。
二、結果
(一)實驗班、控制班前測得分狀況
表1 兩個班前測的差異性檢驗
表1結果表明,實驗班與控制班的得分差異不顯著,可進行后續干預實驗。
(二)實驗班前后測得分狀況
表2 實驗班前后測總體幸福感量表得分的差異性檢驗
如表2所示:說明實驗班前后測被試的總體幸福感量表得分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P<0.001)。
(三)總體幸福感量表中六個維度前后測差值的得分狀況
對總體幸福感量表的六個維度在實驗班、控制班前后測有無差異進行檢驗,首先分別計算出實驗班和控制班在六個維度上前后測的差值,對此進行t檢驗,六個維度前后測差值的t值,分別是: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t=-3.57,p<0.05。對健康的擔心t=-2.32,p<0.05。精力t=1.585,p>0.05。憂郁或愉快的心境t=-4.12,p<0.05。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t=0.138,p>0.05。松弛和緊張t=1.028,p>0.05。如表3所示。
表3 總體幸福感量表6個維度前后測差值的t檢驗
三、討論與建議
(一)討論
1.實驗班、控制班前測的差異性分析。前測階段,對實驗班與控制班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數據整理并統計。得t=0.45,p>0.05,差異不顯著,即兩班大學生被試在總體幸福感得分上沒有差異,可進行后續的干預實驗。兩班大學生被試雖然不同班,但同一專業的學生,男女比例各自參半,生源地、家庭狀況等情況差別也不大,因此,兩個班沒有顯著差異。
2.實驗班前后測總體幸福感量表得分的差異性分析。從表2可以得出,實驗班前后測主觀幸福感得分存在顯著差異(P<0.001)。而后測實驗班總體幸福感量表得分的平均值高達90.36,后測實驗班的主觀幸福感顯著高于前測實驗班的主觀幸福感。這說明干預實驗取得一定成效。第一次干預實驗是對實驗班被試開展主觀幸福感以及影響因素的講解,實驗班被試對主觀幸福感以及相關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時這一新鮮的名詞也激發了很多學生對此的興趣和思考。第二次干預實驗通過團體輔導的方式,結合游戲,讓被試能夠放松心情參與其中,既緩解了緊張的情緒又學習到了知識,加強了學生間的情感聯結。第三次干預是個別咨詢,個別咨詢就和團體輔導完全不同,通過個別咨詢,被試把心里的一些不良情緒發泄了出來或是有所感悟,學生覺得受到了別人的關注,同時,對自己的問題也能夠深入地探討,所以干預實驗取得一定的效果??刂瓢鄬W生的主觀幸福感分數在前測、后測時沒有顯著變化。
3.總體幸福感量表中六個維度前后測差值的差異性分析。統計結果可知,被試大學生在精力、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松弛和緊張這五個維度上沒有顯著差異(p>0.05)。而在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健康的擔心這一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由此,被試大學生在精力、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松弛和緊張這三個維度上沒有顯著差異。而在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健康的擔心這些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干預階段的幸福感講座,增加了大學生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知識,提高了他們對幸福的感受力,另外不在團體輔導和個別心理咨詢中,緩解了焦慮心情,消除了大部分的消極情緒,而積極情緒卻得到了強化,因此,后測中,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愉快的心境的得分都增加了。講座和輔導中,干預者提到了身心互相影響,并向被試大學生介紹了身體疾病可能帶來的心理變化和精神狀態上的變化,由此,被試大學生可能更加關注自身的身體健康,害怕生病帶來心理的變化,從而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因此,被試大學生會在對健康的擔心這一維度上的得分顯著提高。而控制班學生后測時各個維度沒有顯著變化。
(二)建議
幸福感的體驗具有主觀性,而幸福感體驗卻是以某種客觀外在標準為基礎而產生的,個體從事的活動,個體在活動展現的能力和價值是個體幸福感產生的兩個條件,所以不僅要豐富個體的幸福感體驗,還要著重促進個體的幸福感體驗能力,后期的干預實驗可從訓練個體對外界事物的感知力著手。從多方面考慮,如個體人際關系、自我評價、提高自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等方面,進一步探討個體的人際關系、自尊、歸因方式等因素對幸福感水平的影響。這對于了解和提高在校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基金項目:《積極心理教育對青少年主觀幸福感影響的實驗》四川省教育廳應用心理學研究中心課題,項目編號:CSXL-122019。
參考文獻:
[1]高良,鄭雪,嚴標賓.當代幸福感研究的反思與整合[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
[2]池麗萍,辛自強.幸福感:認知與情感成分的不同影響因素[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
[3]唐淦琦,黃敏兒.高低幸福感人群的負情緒特點:生理和表情的依據[J].心理學報,2012.
[4]譚春芳,邱顯清.初中生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
[5]田麗麗,劉旺.青少年學校幸福感及其能力自我知覺、人格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4.
作者簡介:
杜紅梅(1969.2— ),女,重慶奉節人,教育學碩士學位,副教授,研究方向:兒童社會性發展。
(責編 田彩霞)
摘要:目的:探究干預實驗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是否有影響,為提高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教育提供參考。方法:采用實驗班、控制班前后測的實驗設計,用總體幸福感量表進行評定。干預實驗是以講座方式向被試講解主觀幸福感有關知識,并開展主題為“獲得幸福,美好生活”的團體輔導活動和個別心理咨詢。結果:實驗班總體幸福感量表后測得分與前測存在顯著差異,而控制班前后測無顯著差異。結論:干預實驗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改變是有效的。
關鍵詞:大學生 主觀幸福感 干預實驗
近年來,樂觀、主觀幸福感等作為積極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幸福感的研究不止是對積極心理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人們對生活滿意度和美滿生活期待的直接反映。幸福感是個體根據其設定的一定標準,對自己生活質量所作的整體評價與感受,它是一種個體的主觀體驗。包含了我們大多數人眼里所謂的幸福、安寧、成就和生活滿意度。是由個體自行評價而不是由別人評定。
而我國當下的大學教育對于學生的主觀幸福感關注不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這對于大學生個體的身心發展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因此,研究選取四川省樂山師范學院60名在校大二學生,采用問卷法對其主觀幸福感水平進行測量,并進行干預實驗。
一、方法
(一)被試
選取樂山師范學院大二學生60名,實驗班、控制班各30人。男29人,女31人。城鎮25人,農村35人。問卷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二)實驗材料
1.采用總體幸福感量表。(GWB)總體幸福感量表是美國國立衛生統計中心制訂的一種定式型測查工具,用來評價被試對幸福的陳述。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量表除了評定總體幸福感,還通過將內容分成6個分量表從而對幸福感的6個因子進行評分。這6個因子是:對健康的擔心、精力、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以及松弛和緊張(焦慮)。單個項目得分與總分的相關在0.48和0.78之間,分量表與總量表的相關為0.56—0.88。被試根據過去的一個月里實際情況對每個項目進行評定,選擇最符合自己情況的選項。
2.幸福感講座PPT。講座內容包括四個方面:(1)主觀幸福感的定義。(2)主觀幸福感的形成機制。(3)影響主觀幸福感的因素。(4)如何習得和提高主觀幸福感。
(三)實驗程序
采用實驗班、控制班前測后測設計
1.前測階段。將選取的60名大二學生隨機分配為兩班,每班30人。并隨機選擇一班為實驗班,另一班為控制班。對兩班發放總體幸福感量表(GWB),收集數據。
2.干預階段。前測兩天后,對實驗班進行幸福感講座。同時控制班不進行任何實驗干預。講座時間為45分鐘。講座一星期后,對實驗班的大學生進行“獲得幸福,美好生活”的主題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活動后對團體中的個別大學生進行個別心理咨詢。
3.后測階段。前測四周后,采用總體幸福感量表(GWB)對兩班大學生進行測量,獲得后測數據。數據處理工具采用SPSS16.0。
二、結果
(一)實驗班、控制班前測得分狀況
表1 兩個班前測的差異性檢驗
表1結果表明,實驗班與控制班的得分差異不顯著,可進行后續干預實驗。
(二)實驗班前后測得分狀況
表2 實驗班前后測總體幸福感量表得分的差異性檢驗
如表2所示:說明實驗班前后測被試的總體幸福感量表得分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P<0.001)。
(三)總體幸福感量表中六個維度前后測差值的得分狀況
對總體幸福感量表的六個維度在實驗班、控制班前后測有無差異進行檢驗,首先分別計算出實驗班和控制班在六個維度上前后測的差值,對此進行t檢驗,六個維度前后測差值的t值,分別是: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t=-3.57,p<0.05。對健康的擔心t=-2.32,p<0.05。精力t=1.585,p>0.05。憂郁或愉快的心境t=-4.12,p<0.05。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t=0.138,p>0.05。松弛和緊張t=1.028,p>0.05。如表3所示。
表3 總體幸福感量表6個維度前后測差值的t檢驗
三、討論與建議
(一)討論
1.實驗班、控制班前測的差異性分析。前測階段,對實驗班與控制班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數據整理并統計。得t=0.45,p>0.05,差異不顯著,即兩班大學生被試在總體幸福感得分上沒有差異,可進行后續的干預實驗。兩班大學生被試雖然不同班,但同一專業的學生,男女比例各自參半,生源地、家庭狀況等情況差別也不大,因此,兩個班沒有顯著差異。
2.實驗班前后測總體幸福感量表得分的差異性分析。從表2可以得出,實驗班前后測主觀幸福感得分存在顯著差異(P<0.001)。而后測實驗班總體幸福感量表得分的平均值高達90.36,后測實驗班的主觀幸福感顯著高于前測實驗班的主觀幸福感。這說明干預實驗取得一定成效。第一次干預實驗是對實驗班被試開展主觀幸福感以及影響因素的講解,實驗班被試對主觀幸福感以及相關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時這一新鮮的名詞也激發了很多學生對此的興趣和思考。第二次干預實驗通過團體輔導的方式,結合游戲,讓被試能夠放松心情參與其中,既緩解了緊張的情緒又學習到了知識,加強了學生間的情感聯結。第三次干預是個別咨詢,個別咨詢就和團體輔導完全不同,通過個別咨詢,被試把心里的一些不良情緒發泄了出來或是有所感悟,學生覺得受到了別人的關注,同時,對自己的問題也能夠深入地探討,所以干預實驗取得一定的效果??刂瓢鄬W生的主觀幸福感分數在前測、后測時沒有顯著變化。
3.總體幸福感量表中六個維度前后測差值的差異性分析。統計結果可知,被試大學生在精力、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松弛和緊張這五個維度上沒有顯著差異(p>0.05)。而在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健康的擔心這一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由此,被試大學生在精力、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松弛和緊張這三個維度上沒有顯著差異。而在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對健康的擔心這些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干預階段的幸福感講座,增加了大學生關于主觀幸福感的知識,提高了他們對幸福的感受力,另外不在團體輔導和個別心理咨詢中,緩解了焦慮心情,消除了大部分的消極情緒,而積極情緒卻得到了強化,因此,后測中,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愉快的心境的得分都增加了。講座和輔導中,干預者提到了身心互相影響,并向被試大學生介紹了身體疾病可能帶來的心理變化和精神狀態上的變化,由此,被試大學生可能更加關注自身的身體健康,害怕生病帶來心理的變化,從而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因此,被試大學生會在對健康的擔心這一維度上的得分顯著提高。而控制班學生后測時各個維度沒有顯著變化。
(二)建議
幸福感的體驗具有主觀性,而幸福感體驗卻是以某種客觀外在標準為基礎而產生的,個體從事的活動,個體在活動展現的能力和價值是個體幸福感產生的兩個條件,所以不僅要豐富個體的幸福感體驗,還要著重促進個體的幸福感體驗能力,后期的干預實驗可從訓練個體對外界事物的感知力著手。從多方面考慮,如個體人際關系、自我評價、提高自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等方面,進一步探討個體的人際關系、自尊、歸因方式等因素對幸福感水平的影響。這對于了解和提高在校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基金項目:《積極心理教育對青少年主觀幸福感影響的實驗》四川省教育廳應用心理學研究中心課題,項目編號:CSXL-122019。
參考文獻:
[1]高良,鄭雪,嚴標賓.當代幸福感研究的反思與整合[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
[2]池麗萍,辛自強.幸福感:認知與情感成分的不同影響因素[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
[3]唐淦琦,黃敏兒.高低幸福感人群的負情緒特點:生理和表情的依據[J].心理學報,2012.
[4]譚春芳,邱顯清.初中生幸福感影響因素的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
[5]田麗麗,劉旺.青少年學校幸福感及其能力自我知覺、人格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4.
作者簡介:
杜紅梅(1969.2— ),女,重慶奉節人,教育學碩士學位,副教授,研究方向:兒童社會性發展。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