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娜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新課程改革在教育教學中日益深入。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教學也應該與時俱進,突破傳統教學的桎梏,改革創新。《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教育在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充分體現以審美教育為主線,以主要造型藝術語言為學科結構,以人文熏陶為依托,構建新型的課堂教學的特色。《課程標準》從全新的角度,按學習方式把美術課程分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大學習領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不論是外化能力、內化品質,還是探索未知、體驗成功,新課標都賦予了新教材很多新的學習方式方法和教學理念。那么,新美術教學如何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呢?筆者這里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挖掘美術學科的素質教育因素
從素質教育角度看,每個學科都有其自身的素質教育因素,培養學生美術能力是美術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根本所在,這主要體現為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上。學生通過對美的感受、鑒賞,可以陶冶情操,開闊視野,豐富頭腦中的創作素材,激發創作欲望。通過對表現力、創造力的培養,可以鍛煉學生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對其今后形成社會所需要的創新精神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學生美術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筆者認為,在美術素質中,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創造力這四方面因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感受力、鑒賞力的提高促進了表現力、創造力的發展,而表現力、創造力的發展反過來又可以使感受鑒賞的水平達到一個新的層次。因此,單獨強調某一方面都不是健全的發展方式。在這四種能力中,創造力是較高的要求。心理學認為創造力是人們運用智力,通過在現實生活中從未出現過的生產活動生產出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這里面有兩層含義,一是符合社會需要,一是從未出現過的。創造力的發展要以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為基礎。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對藝術創作曾有過精辟的闡述,他認為進步的思想、高尚的人格、精熟的技巧這三者是創作成功的先決條件。這也正說明了通過感受鑒賞而形成的審美意識、思想人格及藝術的表現實踐活動對創造力的培養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走出課堂教學的幾種誤區
(一)技法課上擺脫“像”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評定一幅畫好不好的標準是畫得像不像。如果學生的作品與原作不像,這節美術課就是失敗的。這樣的評價標準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教學中,我們要擺脫這樣的觀念,要意識到學生學習美術的目的并不都是為了成為畫家,而是在學習繪畫的過程中陶冶情操,提高藝術修養。
如在教授美術教材第七冊《水墨游戲——鳥》一課時,筆者要求學生在黑板上畫出各種各樣的鳥,不能重復。這樣就使學生發揮潛能,積極探索,求新求異,激發了創新意識和好勝心。學生都非常熱情,發揮出了自己的最好水平,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因此,教師要靈活采取各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使學生突破慣性思維,進行創新思維,從而擺脫傳統技法課的“像”。
(二)創作課上突出“變”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那些希望有所創新,卻找不到方向的學生,往往是聽之任之,使這些學生難以發揮自己的潛能。對這樣的學生,教師要注意引導,讓他們意識到創新不一定是要創作出標新立異、與眾不同的作品,將一些現有的作品做恰當的改變,同樣是一種創新。
如在教授美術教材第九冊《退遠的色彩和變化的筆觸》時,可以把書中的范畫進行修改,把大點改成小點,把色彩變一變,暖調變成冷調、冷調變成暖調等等,同樣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三)克服教學中急于求成及單純側重某一方面能力培養等違背客觀規律的錯誤做法
小學教育階段是基礎教育階段,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是在學知識、長能力的過程中逐步提高的。由此可見,學生知識積累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學生的發展又是漸進性的,同時也是階段性的。教師在教學中要了解學生發展的過程。首先,不能盲目追求過高的標準。如在上欣賞課時,對于一些中西方古代作品,假如教師不考慮作品與學生認知水平的差距,未讓學生對藝術作品進行初步了解,未對當時社會背景材料進行收集與整理,而急于進行不切實際的欣賞,學生不可能感受到藝術作品的價值,對藝術作品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從而不能真正被藝術作品所感染。長此下去,甚至會產生負效應。另外,學生的發展又具有階段性,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既有量的漸進,又有質的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在組織內容、研究教法、設計提問時要考慮學生各階段的特點,客觀定位學生的潛在發展水平。正如摘蘋果一樣,蘋果位置太高,會失去信心;太矮又會失去興趣。要讓學生通過自身努力,“跳一跳,摘得到果實”,這樣才能循序漸進地使學生獲得發展。
(四)用發展的方式評價學生的作品,體現人文關懷
對學生的作業,教師不能只是從專業角度上審核,更應該從作業深層次蘊含的因素考慮。學生作品的成功與否,不能只是用他人的成績來衡量,進行橫向的比較,而是要看其自身的縱向發展。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的作品時,要注意與其原來的作品做比較。尤其是在評價那些后進生的作品時,更要及時發現他們的進步,從而能夠進行鼓勵與贊揚,使他們樹立學習的信心,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業水平。
當學生的作品質量有了一定提高的時候,我就會對他們的進步進行公開表揚,贊賞他們的努力,使全班學生都為他們感到高興,并且鼓勵他們要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斷探索表現美的方式。
用發展的方式評價學生的作品體現了人文關懷。教師要用美的法則、規律加以引導,讓學生通過探討找出作品中的問題,并進行修改,從而完善作品,讓作品更加完美。
以上是本人對教研工作中有關加強課堂教學的一點淺顯的體會。我國現在正在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這種變革必將對基礎教育產生巨大的影響。小學美術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急需變革。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積極實踐、反思,為小學美術教學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