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英
素質教育關注的是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中小學各學科教學再無主副之分,全部都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音樂學科肩負著提高學生音樂素養、陶冶學生性情、凈化學生心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責任。我們要高度重視音樂教學,以先進的教學理念來武裝我們的頭腦,為學生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音樂魅力課堂,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音樂知識與技能,獲取身心全面發展。對此我主要有如下幾點見解。
一、因材施教,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特點,激活發聲教學
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是客觀存在的。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將學生間的差異性視為教學最大的問題。忽視學生間的差異性,采用同一的教學方法,制定同一的教學目標,直接抹殺了學生的個性,不利于學生的全面提高,最終使得本應深受學生喜愛的音樂學科成為厭學科目。素質教育提出要尊重學生間的差異性,明確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在具體的音樂教學中我們要深入了解學生,尊重學生間的差異性,貫徹因材施教、因人而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原則,以激起全體學生參與音樂學習的激情與動力。如由于每位學生的嗓音特點并不相同,在音樂教學中,訓練學生發聲技巧時最難的就是因材施教,教師要在課堂中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訓練方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得到有效的訓練。在音樂課堂中,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和學生交流,了解每一位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看法,清楚掌握他們內心對音樂課堂的期待,并且要盡自己的全力為學生營造出自己喜歡的音樂課堂形式,主動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學習生活中的困難。這樣教師不但會與學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還會在交談之余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嗓音特點。在對學生實施訓練之前,對學生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這樣就能夠清楚地掌握學生發聲體的生理結構、特點以及歌唱條件,最后有利于教師制定出比較適宜的訓練方案,開展因材施教。
二、運用面部表情,引導學生走進情境之中,搞好音樂欣賞教學
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的時候,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會在教師講解的知識中,或是教師組織的學習活動上,為此學生的注意力會凝聚在教師身上,因此,教師的面部表情會成為學生特別關注的因素。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營造完美的學習環境的時候是一名出色的演員和策劃者,教師需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通過自己的“表演”來吸引學生,引導學生走進自己創設的學習情境之中。其中面部表情是最直接的,最容易讓學生感受到信息傳遞方式。音樂欣賞是一個外部刺激與內化思考的過程,我們要積極運用面部表情,無聲的語言比起教師的語言描述與講解,更能帶給學生直觀的感受,從而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這樣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欣賞歡快的音樂時,教師的面部表情就要洋溢著幸福歡快的感覺;在欣賞或學習十分憂傷的音樂作品時,教師的面部表情就要嚴肅和凝重,表現出十分悲傷的情感。特別是當學生即將走進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時,過多的語言描述就顯得多余和啰嗦,這個時候教師就要運用自己的面部表情來傳達自己對這部作品的理解和體驗。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營造愉悅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積極的學習行為建立在學生對學習濃厚的興趣基礎之上。如果學生對音樂學科本身不感興趣,那么任憑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學生對音樂學習也只能是不冷不熱,自然無法取得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生的認知活動是一個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共同參與的過程。只有激起學生對音樂學科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積極調用已有的音樂基礎知識與技能,其大腦才能處于亢奮狀態,才能不斷迸射出創新與思維的火花,這樣才能真正地理解音樂作品,促進學生音樂基本知識與技能的全面提升。
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優勢,它以多種渠道來呈現教學信息,使得我們的教學可以突破傳統教學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各種音樂素材呈現在學生面前,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同時可以帶給學生強烈視覺與聽覺刺激,這對于以聽覺為主的音樂學習而言更是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聽到各種聲音,尤其是可以真實地再現傳統教學中所難以表達的聲音,這樣更能將學生帶入音樂的殿堂,更加利于學生鑒賞能力與審美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采用現代信息技術符合初中生的生理特點與認知規律,可以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生的思維,將學生帶入圖文聲像所綜合呈現的教學情境之中,這更加利于學生學習熱情的培養與創作靈感的激發。這正是激活音樂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收集相關的音樂素材,通過多媒體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豐富學生的音樂見聞,激起學生內心強烈的求知欲,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
四、開展課外活動,提高學生音樂綜合能力
1.自制音樂樂器。限于學校實情,學校并不具備全部的樂器。我們可以發動學生,帶領學生一起來自制樂器。這樣的活動深受學生的喜愛與歡迎,更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個性。學生可以利用身邊一切可以利用的物品來制造打擊樂器等。這不僅可以激起學生參與的激情,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強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此外,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競賽,以此來強化學生的理解,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2.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教學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對于音樂學科教學而言,我們也不能將學生的視野限定在教室內、教材上,而是要將學生引向更為寬廣的現實生活,要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教材,走進大自然,真正地融入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感受音樂的無窮魅力,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樂所特有的藝術表現手段,這對于增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認知,豐富學生的認知,陶冶學生的性情,愉悅學生身心具有重要作用。在平時,我經常帶領學生一起進行郊游,讓學生聆聽大自然的聲音,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不斷地從大自然中吸取靈氣,能夠真正將音樂作品與真實場景結合起來,這樣學生便可以突破表面理解,真正地深入作品,感受其真摯的情感。
總之,我們要高度重視音樂教學,要改變以往學唱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要深入挖掘音樂內涵,用先進的教學思想與教學理念來為學生打造富有活力與魅力的音樂課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全面提高。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