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和學生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指定的教學目標,是教師在實現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展的教學行為,是教師與學生雙重價值目標的體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命脈”,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夸美紐斯說:“假如沒有一個學生違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學習任何學科,我們就不會有發生厭惡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個人都會順著他的自然的傾向去發展。”這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不謀而合。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要促進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地學習,實現以最少的時間使學生獲得最大的進步與發展。那么,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下面我就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談一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轉變觀念,真正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意識
思想政治課的內容理論性強、概念比較抽象。如果政治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方法呆板,上課采取“滿堂灌”的方式,一味地講解觀點、概念和原理,學生會覺得枯燥,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失去興趣。這種教師只是在為讓學生聽懂而“教”,不自覺地扼殺了學生的創新,埋沒了學生的閃光點。因此,教師首先必須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必須實現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真正樹立起學生主體的思想,并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尊重、相信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二、政治課教學開展師生有效互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程提出“以學論教”的觀點。在新的課程理念下,學生不是教師表演的道具和觀眾,而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該以新課標為指導,發揮主導作用,通過科學的引導最終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互動等多向互動的、和諧的課堂教學。互動是一種特殊的人際交往,旨在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起來,不僅要讓學生“在思維”,更要讓學生“會思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在政治課堂上開展師生有效互動,教師不應以文化權威的身份獨霸整個課堂,而應該對學生開放,讓學生走進教師的教學。教師要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堅持平等的師生關系,增強與學生“分享課堂”的意識,確保課堂上學生主人翁的地位。如果教師與學生個體相比,教師在知識儲備與學習方法上具有優勢;可是如果將教師與學生群體相比,教師個體具備的優勢就不再明顯了,甚至并不占優勢。因而政治課堂教學“不應該是教師個人的藝術品,而應是教師與學生共同經營與合作的結果,任何一方都不應獨占課堂”。作為一名政治課教師只有始終保持這種開放的心態,始終堅持師生平等和師生共同分享課堂,展開互動,發揮師生雙方的優勢,使師生的互動更加有效。
三、正確處理預設和生成的關系,開展教師與學生的有效對話
德國教育家卡爾·雅斯貝爾曾說過,“對話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實現”。“教學就其本質而言,是交往的過程,是對話的活動,是師生通過對話在交往與溝通活動中共同創造意義的過程”。能不能開展教師與學生的有效對話,直接關系到師生互動能否有效展開,關系到動態生成的課堂能不能形成。
政治課堂要開展師生有效互動,需要正確處理預設和生成的關系,開展教師與學生的有效對話。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要求教師至少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教師要學會傾聽,珍視學生思維的獨立性,給學生說“不”的權利。第二,在預設生成的過程中,要根據學情及時調整教學,在課堂上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第三,教師要不斷學習。一方面教師要在學生與教材對話之前認真深入研究教材;另一方面要不斷地充實自己的各方面知識,對學生的回答作出準確的判斷,并能作出恰當的反饋,有效解決預設生成過程中的一些矛盾,做學生與教材對話的引導者。
三、追求和諧的課堂活動,在師生交流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離不開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和諧的氛圍不僅能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融洽師生之間的關系,還能拉近彼此間的心靈距離。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角色,改變以往高高在上的教師形象,多參與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美國課程學家多爾認為,在現代課程中,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作為“平等中的首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承擔起任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的責任,創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與學生共同學習,發揮自己“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在師生交流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為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創造空間。
五、開展辯論,讓政治課增添思維美的色彩
思想政治課的基本理論,若從正面講,學生有時候很難接受,但如果能采用“辯論”的形式,通過辯論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效果就會很好。因為在辯論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正反兩方面的辯論中發現事實真相。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感到思想政治課有時候并不枯燥,反而魅力無窮。例如,在初三政治課中,依法治國和思想道德建設是兩個重要的內容,在課堂上我采用辯論的方式,辯題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哪個更重要”。把學生分為兩組,正方觀點是依法治國更重要,反方則認為現代社會更需要以德治國。班里的每個學生為了辯論比賽,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準備充分,許多學生能說出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還有些學生能很好地聯系初二學習的法律與道德的關系,通過交流與討論,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還真正體會到了主人翁的樂趣。
總之,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探索之路,這其中我們有喜悅也有迷茫,但更多的是看到了學生能力的提高與發展,我相信,只要我們充分調動“教”與“學”兩方面的積極性,并著力構建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必然能夠實現政治課堂的高效。
參考文獻:
[1]劉焱.構建政治課有效課堂的思考.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6(5).
[2]袁國正.理論聯系實際——政治課有效教學的根本途徑.中國基礎教育21世紀.
[3]吳奇.新課程背景下什么樣的課才是一堂好課.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6(9).
[4]徐明德.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學之我見[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3).
[5]李賀.如何提高中學思想政治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成才之路,2011(13).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