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照洲
摘要:在教學中一個優秀教師不僅要善于解決問題,還應在教學中抓住時機,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討論問題,鼓勵其說出不同見解,并幫助學生解難釋疑,使其掌握知識和規律。一切創造性的學習都是從提問開始。因此,教學中如何啟之以疑,導之以問,引之以思,教之以法,就成為培養學生能力,讓學生“會學”的關鍵。巧妙設疑更是其第一要素,因此,教師要善于設置疑問。
關鍵詞:高中數學 設疑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善于解決問題,還應該在教學中抓住時機,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討論問題,鼓勵其說出不同見解,并幫助學生解難釋疑,使其掌握知識和規律。一切創造性的學習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教學中如何啟之以疑,導之以問,引之以思,教之以法,就成為培養歷史能力,讓學生“會學”的關鍵,巧妙設疑更是其第一要素。下面筆者就設疑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結合自己平時在數學教學中的實踐,談談一點體會。
一、教學要從矛盾開始
教學從矛盾開始就是從問題開始。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在教學中教師可設計一個學生不易回答的懸念或者一個有趣的故事,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啟示誘導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數列求和公式時,有位教師先講了一個數學小故事:德國的“數學王子”高斯,在小學讀書時,教師出了一道算術題:1+2+3+……+100=?教師剛讀完題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寫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學還在一個數一個數地挨個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這么快呢?這時學生出現驚疑,產生一種強烈的探究反響.這就是今天要講的等差數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設疑于重點和難點
教師在認真鉆研教材和研究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抓住教材這個特定的因素,明確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找準突破口和切入點,然后在講解重點或難點的內容時,精心設計出牽一而動全身的問題。巧妙設疑,猶如畫龍點睛,學生通過釋疑可以一下子抓住知識的要害,加深對知識的領悟。數列的極限概念及無窮等比數列各項和的概念比較抽象,是難點。如對于0.9循環等于1這一等式,有些學生學完了數列的極限這一節后仍表懷疑。我在教學中插入了一段“關于分牛傳說的析疑”的故事:傳說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臨終前留下遺囑,要把19頭牛分給三個兒子。老大分總數的1/2,老二分總數的1/4,老三分總數的1/5。按印度的教規,牛被視為神靈,不能宰殺,只能整頭分,先人的遺囑更必須無條件遵從。老人死后,三兄弟為分牛一事而絞盡腦汁,卻計無所出,最后決定訴諸官府。官府一籌莫展,便以“清官難斷家務事”為由,一推了之。鄰村智叟知道了,說:“這好辦!我有一頭牛借給你們。這樣,總共就有20頭牛。老大分1/2可得10頭;老二分1/4可得5頭;老三分1/5可得4頭。你等三人共分去19頭牛,剩下的一頭牛再還我!”真是妙極了。不過,后來人們在欽佩之余總帶有一絲懷疑。老大似乎只該分9.5頭,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頭呢?學生很感興趣,……教師經過分析使問題轉化為學生所學的無窮等比數列各項和公式(|q|<1)的應用。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三、設疑于結尾
一堂好課也應設“矛盾”而終,使其完而未完,意味無窮。在一堂課結束時,據知識的系統,承上啟下地提出新的問題,這樣一方面可以使新舊知識有機地聯系起來,同時可以激發起學生新的求知欲望,為下一節課的教學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我國章回小說就常用這種妙趣奪人的心理設計,每當故事發展到高潮,事物的矛盾沖突激化到頂點的時候,當讀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結局時,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結尾,迫使讀者不得不繼續讀下去。課堂何嘗不是如此,一堂好課不是講完了就完了,而是詞已盡,意無窮。如在解不等式X2-5X+6/(X2-6X-5)<0時,一位教師先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即采用解兩個不等式組:來解決,接著,又用如下的解法:原不等式可化為:(X2-3X+2)(X2-2X-3)<0即(X-1)(X-2)(X-3)(X+1)<0,所以原不等式解集為:{X|-1X<3},學生會驚疑:唉!這是怎么解的?這位教師說道:“你想知道解法嗎?我們下節課再深入具體地探究。”這樣就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為下節課的教學作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當然,教師提出的問題必須轉化為學生自己思維的矛盾。只有把客觀矛盾轉化為學生自身的思維矛盾,才能產生激疑效應。
四、從身邊生活實例引入,設計問題情境
抽象的數學源于生活,來自具體,在生活中產生了數學,而最終又應用于生活。關注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學如果不和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融合,必須改變課堂等于教室、學習資源僅限于書本的觀念,強調對“生活的回歸”要使學生意識到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學習的課堂。在教學中應從新知識的契合點和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出發,創設最近發展區,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使之形成積極狀態,產生急于提出問題的強烈心理趨勢,并趁勢提出數學問題。
五、創設與現實生活有內在聯系的問題情境
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置身于生活問題情境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了知識,而且也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創設數學問題情境,要注意一是選擇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教學素材;二是盡可能激發學生發散性的提出相關問題;三是要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與篩選,選擇切合教學要求的問題來進行教學,并不是刻意追求解決所有問題。
總之,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努力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留給學生足夠的“等待時間”,以此激發和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使學生以最佳的狀態參與問題的解決,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出版社,2005.
[3]課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
[4]小學數學教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9).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