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桂珍
摘要:近年來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我國小學語文教學取得了巨大進步。如何在新課標的大背景之下,啟發及合作、自主、探究式教學,提高課堂有效性已是小學教育面臨的共同話題。本文主要從激發學生興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等方面分析提高有效性教學的方法。最后提出促進教師專業化,提高有效教學目標執行能力。
關鍵詞:課堂教學 有效性 自主性
基于新課標背景下,在適合教學規定的前提條件下,按照恰當的構思設置教學目標,依照每科教學任務與目的,進行科學的教學訓練。在一定時間內獲得高水平的教學效果,促使學生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教育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通過語文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得到發展,具體表現在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的興趣。在探究中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把課堂參與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合作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把讀的時間留給學生,讓語文教學取得實效。
一、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生。語文教學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指出:“我們教書,最重要的是引起學生的興趣。”由此可以看出,要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是關鍵所在,成為需深入探討研究的課題,同時,也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正確導向,能夠讓現代課堂教學充滿學生智慧和生機活力。換而言之,興趣是心理品質和發展的體現和結果,是學生通向成功的內在起點和個性完善的組成部分,對學生養成學習自覺性,甚至喚起學生對學習和知識的熱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要讓學生樂于學習,教師必須努力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和氛圍,讓課堂教學生動風趣,有聲有色,讓學生聽得有滋有味,興趣盎然,有助于學生學習動力、內在潛能、個人智慧的充分發揮,真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只有學生完成“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教學效率才能得到實質性提高,教學效果才能實現實質性飛躍。尤其是小學生思維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度的階段,抽象思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形象。為此,教師要想實施素質教育,要想課堂教學中“輕負擔,高質量”,必須激發學生的興趣,因為它是課堂教學中“輕負擔,高質量”的“金鑰匙”。
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是教育教學的重點之一。可以說,在課堂教學中,需要的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實踐過程,而教師的作用則是隱性的,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應把學生放在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的位置上。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對于教科書的知識,學生必經由不知到知,由知到會,由會到用多步轉化過程,教師指導的質量直接影響著這些轉化作用的好壞。對學生來說,最重要的是掌握形成過程,因為知識的形成過程不僅包括了知識發現、形成及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手段,而且也包括了概念形成、問題發現、思路探求的科學程序和方法。因而教師必須把結論教學轉變為過程教學,突出學在教學中的地位,正確處理學與導的關系,重視教師的導,教師的導應該體現在組織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獨立思考,自己得出結論,必要時還應參與學生的討論,巧妙地把討論引入深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以真摯的情感,真誠的語言創設情景,激發喚起學生強烈的主人翁意識。同時,在課堂中教師要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整個身心都得到解放,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三、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應該是活動,活動是聯系主客體的橋梁,是認識發展的直接源泉。根據心理特點,放手讓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的協調之中,進行自主探求知識的活動,可發展學生的認知結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實行開放式教學,讓學生自主地探究性學習。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所以,學生的“自能”應該是我們教學的追求,學生“自能”的程度應該是評價學習成敗的關鍵。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圍繞“自”字做文章,大力挖掘學生的自學潛能。基于以上認識,根據學生獨立學習獲取知識的一般規律,我們把一個相對完整的閱讀教學過程分成設疑、解答、測試三個基本步驟,為閱讀教學設計了“自我質疑——自我解答——自我測試”的“三自”教學法。“三自”教學法每一個步驟的實施和完成,都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既以發揮、利用其自學能力為依靠,又以發展、強化其自學能力為目的。當然,在整個過程中,教師也同時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給學生自學“入門”介紹必要的知識,對每一個步驟中的自學活動作精心組織和切實指導,交給學生打開知識之門的“金鑰匙”。
四、促進教師專業化
隨著當代科技、經濟、文化、社會事業的迅速發展,各行、各業、各個領域對人才素質、人才規格的要求不斷提高,客觀上直接推動了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當代教育的發展對教師的職業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專業化成為教育事業發展、培養高規格人才的關鍵。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學對語文教師的專業素質要求更高。語文教師專業化要求教師應具備語文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態度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只有具備良好的專業化素質,才能保證語文教師獲得實現語文有效教學目標的執行能力,以及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專業化素質,要求語文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具有不斷提高自身專業化素質和能力的愿望和動力。因此,教師需要制定并落實專業發展的短期和長期計劃,譬如閱讀計劃、教學科研計劃、教學技能提升計劃等,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完善知識結構,改進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技能。同時,學校要建立相應制度,例如學習制度(每周或每月讀一定數量的教育教學論著,做一定數量的學習筆記)、聽課制度(每位教師每學期聽多少節課,做多少聽課筆記;學校組織對每位教師進行聽課、講評)等。此外,教育管理部門、學校還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開展形式多樣,具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教師培訓,不斷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促進語文教學實現質的飛躍。
五、總結
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有效性是一個過程,是一種理念,更是語文教學的生命。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興趣,建構起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效語文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學而快樂著,讓語文教學真正做到有效。
參考文獻:
[1]顧群英.淺談新課程背景下語文課堂教學的三個堅持[J].語文天地,2010(5).
[2]柳文娟.走進新課程,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反思[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6).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