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鵬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美術鑒賞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課程中‘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拓展與延伸。”也就是說,對于高中的學生來講,通過美術鑒賞內容系列的學習,他們不僅能欣賞一些古今中外的美術作品,同時也能運用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在高中美術課上,我們教師大部分采用傳統的教學法,即“傳遞—接受式”。這是最常見的繪畫欣賞教學類型,其特點是以教師講解說明為中心,學生只需全神貫注地聽,思考和記誦。其教學基本變式是敘述或描述畫面—形式分析—解釋意義—總體評價。此類型操作程序及要領是明晰的,只要吃透作品資料,在欣賞畫題方面下工夫,具有良好的演講能力,一般效果不會差。但我們是在認識論方面過分強調理性思考方法,在教育上過分強調傳授方式,把學生看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這種欣賞課剝奪了學生自己體驗和理解美術作品的權利,那就談不上是欣賞,而是美術理論課,從而導致學生個性和興趣發展受阻礙。
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美術鑒賞教學中需要大量圖片,這個特點就使得美術鑒賞的教學,相比其他學科的教學,更多的需要多媒體電腦課件來輔助教學。因此,我們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美術鑒賞課教學的開展不能只滿足于教材內容,還應補充和延伸課外,因地制宜地利用地方的文化和自然資源開展教學,擴大學生的藝術視野,激發學習興趣。但是我們要防止美術欣賞課變為故事會,一些教師上課為了吸引學生常常把美術作品的歷史背景、軼聞趣事甚至作者的私人感情作為講課的重點,教師口若懸河,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看似一堂成功的欣賞課,卻與教學重點、目的絲毫無關,也忽視了藝術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審美功能,對理解美術文化,形成人文素養毫無作用,本末倒置。當然美術欣賞也不該是“看圖識義”,如果單純注意欣賞這一方面,會導致學生忽略對圖像生成規律的認識,對圖像生成方法的學習,對圖像美感的評價。普通高中美術新課程力圖避免的正是這種單一的傾向,而注重人文性和技術性平衡,更好地實現普通高中美術課程的價值和功能。
美術新課程標準強調美術課程性質的人文性、愉悅性和創造性,強調藝術教育的個性化,強調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強調美術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等等。這就要求美術教師構建超越學科的生態型知識結構,學習與美術相關的其他新技術、新知識,學習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所以學科間的整合或統整,是現代教育理念,亦是現代美術教學趨勢之一。教師除應具備基本的美術知識,還需了解所謂的“姐妹藝術”。例如,文學、音樂、電影、舞蹈等等,從學生熟悉的或已經掌握的知識切入,讓學生隨教師設計的思維潛移默化地進入美術欣賞的學科知識,順理成章逐漸深入。例如,高中欣賞課《中國民間美術》視頻欣賞大秧歌表演,感受民間藝術的美好,引出民間美術的不同種類和作品形式,讓學生分組討論發生在身邊的民間美術作品,看課件,欣賞民間美術的不同種類,總結民間美術的特點,學生分組發言:(1)民間美術是相對于專業而言,它們的創作基本上是從事生產的勞動人民,這些作品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應該是民間美術。(2)民間美術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節日活動中,反映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觀念。(3)所謂民間美術是強烈體現著民族性和地方性的。(4)它的創作和流傳方式是集體的,它與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聯系。以上就是民間美術的基本特點。概括一下民間美術有以下幾大類:年畫、剪紙、刺繡、風箏、編織、泥塑等。譬如,剪紙這一環節,剪紙是具有悠久傳統的民間藝術之一,是以紙為加工對象,以剪刀(或刻刀)為工具進行創作的藝術。民間剪紙往往通過諧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煉、概括自然形態構成美麗的圖案。欣賞課件剪紙作品,列舉剪紙的種類(單色,染色,套色),讓學生欣賞課件庫淑蘭的剪紙,分析一下陜北“剪紙娘子”庫淑蘭剪紙的形式和風格是什么?這位自稱“剪花娘子”的老人,1921年生于旬邑縣赤道鄉王村的一個世代為農的家庭。庫淑蘭從小生性活潑機敏,六七歲時隨母親學剪紙作畫迄今不止。八十年代初,旬邑縣文化館在組織民間藝人創作時,發現了庫淑蘭不同凡響的剪紙天賦。后來庫淑蘭的名字和她獨樹一幟的作品,走出了山溝溝,走出了國門,登上了大雅之堂,令國內外專家、學者為之傾慕,被評價為能與“畢加索、馬蒂斯的作品相媲美”的人物。她曾邁動著一雙小腳,走進北京,出入香港,震動了藝術殿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剪紙藝術大師”稱號。她的剪紙講究構圖對稱,色彩對比強烈。對造型有自己的理解。學生分組實踐剪紙,展示。這樣,可以從學生了解的知識、民間故事切入,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生活的周圍到處都是美的藝術,又能把握欣賞課的性質,達到滿意的教學目的。
讓學生說,實現師生互動,以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直都扮演著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在教學方法上,重視講授法、談話法,師生交流是單向的,缺乏師生互動交流過程。教師在上課時都設計了周密的教學步驟,圍繞教材安排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滔滔不絕,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洗耳恭聽。
善于利用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進入課堂給教學帶來了生機,彌補以前一根粉筆,一塊黑板傳統美術欣賞的蒼白,這種融合圖像、文字、聲音于一體的教學技術使得許多教學上的重點、難點迎刃而解。將一些優秀的作品匯集在一起,在欣賞過程中,將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地域地貌、人文景觀、歷史等等有機組合在一起,再配上當地音樂,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內涵。當然,它也不是萬能的,無論多先進的多媒體技術評價它在課堂教學中起的作用的標準只有一條:即教師如何合理運用,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的授課方式不能光唱獨角戲,要做好師生互動。在欣賞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而不能從頭講到尾,即便教師運用動聽的語調,做到聲情并茂,學生還是會感到枯燥無味。因此,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問題,教師及時接收反饋信息,以提高教學效果。新課程標準實施后要求美術教師更新知識結構和教學理念,在課程改革的實踐和探索中不斷提高思想素質和業務能力,才能為自己走進新課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力的保障。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