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劉娜
美術是一種創造,是一門藝術,教師利用自身的創造性,利用有效的教學手段,把教學的藝術與美術的實踐藝術有機融合,做到學生愛學,教師愛教,師生在愉快的氛圍中互相學習,才能實現教學相長。
一、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自我的快樂舞臺
無論學生的繪畫作品還是手工作品對于學生來說那是它們的心血和智慧的結晶,學生做完作品以后,很想把自己的作品驕傲地展示一下,這就需要教師給他們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在講《頭飾》一課時,在創作過程中,做好作品的學生拿著做好的作品和同桌高興地做各種動作,互相裝扮著不同的角色,看到這些我說:“做完作品的同學可以拿著你做的頭飾,編故事、或幾個同學編個小節目,一會到臺上來表演一下?!币宦犨@句話,做完的學生拿著作品行動起來,編故事的、編小節目的……課堂氣氛一下活躍了起來,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幾分鐘后,請學生到臺上表演,他們的表演雖然幼稚,但充滿趣味,逗得臺下學生直樂。同樣講繪畫課時,繪畫創作結束后我也請學生到講臺上展示,并說幾句話。這樣的舞臺怎不會讓學生喜歡,怎不會讓學生快樂呢?在講《手偶》一課時,我用靈活有趣的方法,給學生做了一個手偶,做完后我又拿著表演了個節目,幾分鐘的示范,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創作起來顯得十分容易。可見教師的示范會使學生的創作變得簡單快樂。
二、鼓勵教學方法貫穿教學的全過程
在教學中,不能事先就給某一審美材料規定一個統一的評價標準,而是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審美感受,鼓勵學生用自己獨特的視覺感受看藝術作品,使學生的情感與對象產生共鳴,審美的想象力自然會得到自由的發展。鼓勵學生的審美個性,可以啟發學生對審美意境理解得多元性、復雜性和深遠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美術不同于某道數學題只能有一個答案,美術作品的美具有多樣性,需要從不同的視覺角度去欣賞和評判,否則條條框框太多會限制學生的創作思路,使學生的作品顯得千篇一律,缺乏個性與活力。所以,不管學生的作品顯得夸張還是平淡,細膩還是粗獷,熱情還是寧靜,奔放還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內在的含義,是學生思維創造性的結晶,是學生心靈的反映。面對學生豐富多彩的答案,教師還要善于從中補捕捉或篩選亮點,用亮點激發創造精彩。
三、美術作業的評價
有時候,我們成年人在看學生的畫時,往往搖頭說:“畫的是什么呀,亂七八糟!”殊不知,學生繪畫貴在無序、天然童真,去雕飾的浪漫稚拙,而且個性鮮明,想象力豐富。有的學生喜歡色彩,有的學生畫畫喜歡用線條。還有的學生只喜歡畫抽象的形狀。所以對于學生畫的批改、評價應該有多重的標準,要善于發現學生畫中閃光的東西。
課程標準是新的,學生是新的,在教學中肯定會有更多的新問題、新現象、新思路值得我們去思考,這確實是十分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我認為:在評價作業時,可以采用開放的評價標準。我認為“老師肯定——學生滿足,樹立自信心、自尊感——需要學習——再肯定、再滿足——渴望學習更新的、有難度的東西。”美術教學評價是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全面的美術教學評價不僅幫助教師掌握學生心智及創造力的成長情況,及時給予學生啟發和幫助;而且使教師明確學生表現自我時的需要并給與激勵和支持。
綜上所述,美術教學遵循美術教學的規律,教師要讓學生感到藝術的新奇而樂于學習,讓美術不斷地豐富著他們的文化生活,給學習增添了樂趣,促進了學習。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