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飛
“高效課堂”是指以學生為主體和中心的課堂,課堂上教師要充分發揮指導的作用,大膽放手,將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提高數學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效率成為數學教師必須要面對,也必須要加以解決的關鍵問題。我們只有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教學時間、空間、學習過程還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認知需求,促進學生各種能力的提高和發展,讓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之花在數學課堂上怒放,只有這樣的課堂才能稱之為高效。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打造數學高效課堂,要處理好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和諧關系
課堂教學作為師生活動的中心環節和基本組織形式,是學生獲取知識、訓練應用能力和提高各種技能、技巧的主要途徑。傳統數學課堂中教學低效的原因就在于“教”與“學”的不和諧。教師嚴格遵循教材,上課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給學生帶來困難,上課時“說的說,聽的聽”,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只是背動接受、理解,課后一知半解,最終造成課堂教學低效。在教學中,經常會出現“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但學生仍不會”的現象。
因此,我們要改變教師包攬課堂的做法,在組織教學的每個環節時,教師應有意識地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角,多給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的機會。教師要完成角色轉變,要把自己從信息源與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輔助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應巧妙地把自己由臺前轉向幕后,把學生推向前臺,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二、數學課堂上要善于“讀懂”每個學生,關注每位學生的學習感受
張丹教授曾經說過:“讀懂一個課堂,發現一種走向。讀懂一個學生,走進一個世界?!笔紫?,數學課堂中的教學內容,不僅包括數學定義、定理、法則等現成的知識,還應包括探究這些知識的形成過程。
其次,數學能力的提高,不是光靠傳授形成的,而是需要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靠學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經歷、去體驗的。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做”數學的機會,一定要允許學生表露出問題,允許學生表達自己的困難,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真正“讀懂”學生,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才能找到問題所在,才能及時加以解決。
三、放開手,學生會走得更好
教師在數學課堂上,要敢于“放”——放開學生的思維、放開學生的行為,要充分地解放學生。
例如,在教學二次函數圖像性質時,可以讓學生分組探究,討論交流探究的結果。教師要給學生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個自由想象的空間,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分組討論交流,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真正感受經歷思考、探究的學習過程,在活動過程中充分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生成、發展、變化和拓展,充分展示學生的智慧與才華,張揚個性。在學生的直覺感受和迸發靈感的過程中產生積極的,主動的,沖擊式的學習欲望,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教師在設計、安排和組織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要有意體現探索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的思維始終保持高度的活躍性。使學生在數學思維上層層推進,學生出現了很多的閃光點,通過不斷積累數學經驗,激發學生繼續自主探究的熱情,為后面的進一步探究做好鋪墊。在學生分組探求過程中,教師巡視,俯首傾聽,個別輔導,參與小組交流討論,使學生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并且在與他人的討論過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真正體現了新課標所倡導的觀察、討論、交流等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在數學課堂上,放開學生的頭腦,放開學生的手腳,師生間關系融洽,就會讓學生感覺到課堂氣氛輕松,不但教師樂意“教”,學生也樂意“學”,從而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教師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要學會“平視”學生,既做關心學生成長的朋友,又做啟迪學生心靈、智慧的雙重引路人。
四、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放”而不亂,“放”之有度
這里的“放”不是對學生放任自流,漫無目的。在教學過程中,雖然已經建立了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也要隨時了解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更應注意學生情緒的變化和反應,及時與學生溝通,采取適時、適當的積極評價,使學生體驗到尊重、信任、寬容、友愛的教育情感。學生在看起來無秩序的氛圍中,但是沒有打鬧、沒有起哄、沒有偷懶,學習積極性反而提高了。其中,放開的度的把握和放開的內容的把握,其實正是被教師緊緊地攥在手里,不該放的堅決不能放,只有給“放”規定一個邊界線,才能保證“放”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等腰三角形的特征”時,我讓學生試著想辦法找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學生拿出自己的等腰三角尺,摸一摸邊和角,量一量邊的長度,比一比角的大小,由于學生自主選擇了有價值的切入口進行探索,效果顯著。而當要學生畫出一個等腰三角形時,有部分學生說喜歡畫等邊三角形,不想畫等腰三角形,面對學生一時難以完成的過高要求,我沒有被學生牽著走,而是與學生商量,先畫好等腰三角形,課外畫等邊三角形。這樣及時引導,避免了耗時多、收效微的后果,也保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整個探索過程中,由于我做到了收放結合,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并使得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向更明確,實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并如期達到了教學目標,高效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總之,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首先要求教師要精選所學內容,精心安排好供學生自主探索、研究的“路線圖”——導學案。其次,創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習的主人——每位學生,在師生共同搭建的舞臺上盡情施展他們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盡情展示他們的才華。他們因為有了小組的團結合作與支持,敢想、敢說、敢做;他們因為有了教師的信任與幫助,敢于大膽嘗試,敢于大膽拼搏。讓學生體會到,從“要我學”到“我要學”,而且“我要學得更好”不再成為一句空談。正是由于在每個教學環節中,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在這樣的數學課堂上,才能既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師生獲得“雙贏”。
參考文獻:
[1]姚國榮.中學數學“問題解決”課堂教學初探[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S1).
[2]譚金英,郭見彩.我們的教學反思[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3(02).
[3]楊玉蘭.興趣 探究 創新 反思[J].甘肅教育.2006(10).
(責編 金 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