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仕永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中要防止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將教與學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教師主導作用的錯誤傾向;另一種是只管教,不問學生興趣,不注重學生所提出問題的錯誤傾向。前一種傾向必然是無計劃,隨著生活打滾;后一種傾向必然把學生灌輸成燒鴨。”“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鎖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正是基于此,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終于摸索出一條較為適合高中歷史學科現狀的教學模式,下面是具體做法和一些心得:
一、預習階段,要求全體學生課前自學教材
根據教師的提示,讓學生完成教師所出的導學案,上面包括課標要求、情感與價值觀、過程和方法、教學重點和難點、知識梳理、合作探究、反饋練習、小結與反思等內容。其中知識梳理是必須按課文看書完成的,反饋練習、合作探究可做可不做。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做到:
1.閱讀課文,了解課文的知識體系。
2.由組長附紙在本組的導學案上記下在閱讀過程中難以理解或一知半解的知識,先給自己提出一些問題。目的是通過讓學生參與對教材的閱讀分析,給學生一個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然后教師檢查完成導學案的情況,并把學生生成的問題作為備課的一部分。
二、課代表在上本課前將學生生成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教師先糾正學案中存在的問題,然后讓學生共同參與討論與研究黑板上的問題和導學案上的合作探究題,教師進行巡回指導,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問題較多,就分兩步,先解決黑板上的問題,后解決導學案上的問題。如有必要也可將學生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解決黑板上的問題,一部分解決合作探究題。在這個過程中,我要求學生必須全員參與,或討論,或查資料,由組長把討論的結果做簡要記錄。在各組回答問題時,其他組給予糾正或補充。為增加競爭意識,實行記分制作為獎勵的依據。目的是把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位置上,讓他們通過搜集材料,組織論據,參與探討,集思廣益,互相啟發,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歷史學科的這種教學模式所獲得的第一個成果就是改變了過去學生上課睡覺現象,學生自始至終都保持高昂的斗志、濃厚的學習情緒。
三、反饋矯正,鞏固所學,并由學生自己進行小結與反思
歷史課的這種教學模式要獲得最大的成效,教師必須注意或做到:
1.備課要充分,包括專業知識、學情、課標、教材等,特別是學情,教師要學習廣博而實用的知識,具有較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
新課程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從備課環節就充分體現對學生學習方式的關注。所以從一開始,教師要先幫助學生學習怎樣閱讀課文、分析課文,指導他們自己構建知識結構。有了一定的基礎后,才逐步過渡到完成導學案。這個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一定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包括專業知識、時政知識,而且要對學生有耐心。
在解答問題時,要隨機應變。有些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特別高,提出的問題也很有水平。比如有位男生在探討過程中問我:“鄧小平的《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講話怎么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對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初步構想呢?我認為應該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初步構想。”我首先表揚了他不迷信權威的挑戰精神。但又闡述了另一種觀點:“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我國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這個問題上,因‘左傾錯誤的干擾成效不大,因此說鄧小平的講話‘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對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初步構想”。這樣既避免打擊他發現問題的積極性,又鼓勵他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2.為學生創建一個和諧、民主的氛圍,使學生擁有一種自然的心態。
在新課程中,高中歷史教師的角色將發生很大的變化。從歷史教師與學生的關系看:歷史教師將不僅是歷史和知識的傳授者還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教師要始終讓自己扮演“指導員”的角色,讓學生真正意識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這種情境會使學生愿意多嘗試解決問題,課堂氣氛會更活躍,學生在教師面前也能夠很自由地表現自己。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盡量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始終使其在活動中學習和提高。
例如,在總結抗日戰爭勝利原因時,一位女生回答說:“人民解放軍勇于獻身,不怕犧牲……”還沒等這位女生回答完,有位男生立刻反駁說:“不對,應該是八路軍、新四軍英勇奮戰。”繼而就有學生說:“對,現在也這樣說。”學生爭執不下。這一方面表現出學生基礎知識實在薄弱;一方面表現出學生答題語言敘述的不嚴密;更表現出那位男生對別人的不尊重。這時,我不失時機地指出:“第一、我們一定要等別人把話說完,否則就是對別人的不尊重。第二、現在我國軍隊雖然稱人民解放軍,但這個稱呼開始于解放戰爭時期。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共領導的軍隊接受了國民政府的改編,稱八路軍、新四軍。答題一定要注意時代的條件限制,不能所心所欲,這是答題的基本要求。”我順勢把我軍的發展情況簡要地敘述了一遍。這不僅強化了學生的基礎知識,也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尊重他人的情感態度。
3.喚起學生的信心,激發他們的興趣,形成基本的學習行為習慣。
第斯多惠說:“教育的意義不只是在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善于喚醒、激勵和鼓舞。”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設計者、教學方法的編導者,必須想方設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喚起他們對歷史學科的學習熱情。
如在講到《一國兩制的構想及其實踐》這一課時,我在課前先播放了《七子之歌·澳門》烘托氣氛,創造情境。當解決“海峽兩岸關系的進展”思考題時,我播放了《鄉愁》這首詩,并問學生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學生馬上回答出“表達了詩人懷念故土,渴望實現祖國統一的強烈愿望”。這時正是解決合作探究題“你認為解決臺灣問題,有哪些有利的因素和不利的因素”的最佳時機。在這一過程中,我通過書刊、影視、圖片等資源,培養了學生收集運用史料,綜合歷史、文學及政治等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以及進行探究性學習能力。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升華。
4.提倡讓學生參與知識結構的設計與強化訓練。讓學生設計知識結構是檢查學生閱讀水平、分析能力的最好手段。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知識結構以及學生的接受、理解能力,從易到難,層層深入,設計不同類型的練習去訓練學生。根據學業水平測試的題型,我們主要設計了兩種題型:單項選擇題、材料分析題。在完成反饋練習時,如有時間,就讓學生到黑板上做題或口頭回答問題。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又有利于規范答題,還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后來,過渡到利用雙周休息時間,讓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自己設計練習,要求題量控制在30分鐘左右,題型不限,注重基礎,強化能力,并附有參考答案。將設計得好的用作自習課練習。通過練習使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通過自己出題,活躍思維,開闊眼界,從而不斷調整學習方法,學會自學,使自學能力不斷提高。
實踐證明,讓學生在教師精心指導下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教學,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在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中,較好地實現師生心理同步,教與學的結合。
(責編 金 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