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要:新課程強調教學要以學生為本,貼近生活,貼近時代,教育源于生活。本文就在初中化學課堂中我們?nèi)绾芜M行這樣的教學,作了一些嘗試,通過對教學目標、教學情境設置、教學過程、作業(yè)布置四方面進行生活化的教學進行課堂構建,進一步激活了課堂教學,還化學教學以生活的本色。
關鍵詞:生活化 化學教學
教育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教育源于生活。化學作為一門自然學科,生活化的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想象力,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學生在其中感受合作、創(chuàng)造和交流的快樂,提高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社會化,教育不能把學生與生活割裂開來,而應使學生與生活有機融合,那么在初中化學課堂中我們應如何進行這樣的教學呢?
一、教學目標的設定實現(xiàn)生活化
教學目標是人們對教學結果的一種主觀上的愿望,它的設定具有導向、聚合、激勵、調控功能。現(xiàn)實社會要求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趨向務實、多元。所以,我們必須強化情感目標生活化。這樣不僅讓學生親身體會到生活給他們學習帶來的樂趣,那種越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生越熟悉的內(nèi)容,在情感上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例如,“天然氣”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燃料及其利用中的部分內(nèi)容,由于這部分知識內(nèi)容比較簡單,學生已有一定的化學知識技能基礎,本課可以考慮以生活中做飯使用的燃料——天然氣為載體,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設計實驗方案、確定實驗裝置,通過計算等研究甲烷的組成。從初中化學新課標看,“天然氣”屬于“主題五 化學與社會發(fā)展”下的二級主題“化學與能源和資源的利用”中的內(nèi)容。因此,本課的學習目標不僅僅是學習甲烷的組成和性質,還應該將甲烷性質的學習與天然氣、燃料的有效利用和化石燃料資源的重要性等有機整合起來,回歸生活、聚焦社會,通過身邊的化學常識來體驗學習化學知識的價值和樂趣。
二、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中無形的“情”與有形的“境”的有機融合,作為外部誘因,它可以誘發(fā)并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點燃其思維火花。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不僅僅是引起學生的關注,更主要的是將教學情境中的現(xiàn)象或問題,與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產(chǎn)生聯(lián)系,激活學生頭腦中的相關信息,促使學生深層次地思考。讓他們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學的重要性,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認識、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1.從生活中的食品談起。例如,廣州餐飲環(huán)節(jié)食品及相關產(chǎn)品抽檢結果顯示,44.44%的大米存在鎘含量超標,“毒大米”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創(chuàng)設這樣的生活情境,立刻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想要一探究竟。“鎘米”之所以出現(xiàn),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大米產(chǎn)地土壤遭受鎘等重金屬污染。那么我們在講第八單元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時,對重金屬的利用要考慮環(huán)境保護和資源儲備的問題,對生態(tài)破壞,亂采亂挖就會激起學生更多的社會責任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從生活中的飲品談起。化學式的學習是非常枯燥的,也可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景,引入課堂教學,如美國科學家所做的一項新研究發(fā)現(xiàn)碳酸飲料中的風味添加劑會破壞牙齒的保護膜——牙齒琺瑯質(釉質)。碳酸飲料中通常都含有風味添加劑,如蘋果酸,腐蝕牙齒的能力非常強。那么你想不想進一步認清它的真面目呢?查閱蘋果酸的化學式為O2CCH2CHOHCO2H,那么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學生就會很自覺地去了解化學式的意義等知識。
3.從生活中的用品談起。例如,在“金屬的化學性質”一課中,我是這樣教學的,先取出取暖用的“暖貼”,讓學生先感受溫暖;再傳看暖貼,認識到它為片狀貼劑,是由原料層、明膠層、無紡布三部分組成的。然后把它給拆開,看它里面是由鐵、活性炭、水等合成的聚合物,可在空氣中氧氣的作用下發(fā)生放熱反應,從而達到暖的效果。進而采用暖貼內(nèi)的鐵粉,探究金屬的相關化學性質。學生通過探究展示生活奧妙,了解物質的多種性質,充分感受了化學世界的無窮魅力。
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的方法不計其數(shù),我想只要涉及跟學生息息相關并且感興趣的問題,都可以充分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引入生活情境,促進知識遷移、拓展,深化知識的應用。
三、教學過程的設計生活化
化學是九年級才開設的學科,在開始學習時學生都表現(xiàn)了極大的熱情,興趣都特別濃,但到了后來,難度大,分值少,時間緊,學生逐漸地就不重視化學了。可想而知,課堂教學的難度,如何吸引學生的目光,就成為當務之急。在教學的過程中,以生活為載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化學素材,讓學生積極參與,從研究自己身邊的化學入手,將學生引入五彩繽紛的化學世界,從而實現(xiàn)學習的持久性。
1.將生活中的實物帶進課堂。在學習“元素及物質組成的表示”時請學生各自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藥品、食品標簽、果汁飲料的包裝紙,在課堂上請學生觀察各種包裝說明并要求學生分析有關成分及其含量的意義。再如學習“溶液酸堿度的表示法——pH值”時,讓學生把準備的肥皂水、食醋、礦泉水、洗發(fā)劑等液體帶入課堂,用pH試紙分小組測定pH值,判斷各種液體的酸堿性。這樣生活中的實物變成了課堂的主要載體,一節(jié)課始終圍繞實物進行研究,學生心中的激情又被激發(fā)起來了,又會主動地去尋找生活中的其他物品應用于課堂,形成良性的循環(huán)。
2.生活中的片段再現(xiàn)課堂。例如,可以拍攝一段生活片段在課堂上展現(xiàn):媽媽蒸饅頭,先用酵母粉和好面后,一個小時之后去做饅頭。第一種情況:面沒有起;第二種情況:面起得過了頭,有一些異味兒了。這是生活中常見的事情,學生就會有疑問:(1)為什么一個小時之后才能做饅頭呢?(2)為什么出現(xiàn)第一種情況,怎么辦呢?(3)為什么出現(xiàn)第二種情況,怎么辦呢?(4)怎么樣才能做出好吃的饅頭呢?急于想知道問題的答案,解決了上面的問題,學習效果也會非常好。
四、設置生活化開放性的作業(yè)
作業(yè)是學生學習的“助推器”。作業(yè)應注意結合生活實際,與生活世界緊密聯(lián)系,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從而體驗到化學的樂趣,增強其學習化學知識和技能的信心和動力,同時也使學生意識到學習知識的價值,例如,在學完第九單元溶液時,可布置這樣的作業(yè),用更可能多的、簡單的方法區(qū)分蒸餾水和食鹽水?這兩者學生并不陌生,你可以用物理、化學、生物等方法在家里完成這樣的作業(yè),開放度是比較大的。學生有感而發(fā):“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在化學教學中讓學生把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引入課堂,懂得化學的真正價值,提高他們真正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這也是“注重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同時也是新課程要求的基本理念之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更新,不斷完善。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xù)努力探索,完善教學方法。
(責編 田彩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