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姣
文章是思想之精粹,如何升華思想,提升文字智慧呢?教學中我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確定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主軸。認真審題,明確題意,了然于胸,之后,就是要確定中心思想展開論述:文章要表達的內容是什么?是不是與眾不同振聾發聵的?我想和讀者說明一個什么樣的問題?哪些方面是我所擅長的?什么樣的內容最有新意?這個一系列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尋找材料、回憶材料、搜集材料的過程,這些都準備好了以后,然后就可以確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寫文章,中心思想明確,文字緊緊圍繞著這個中心,所有的材料都為這個中心服務,這樣就不會出現三紙無驢、離題萬里的情況。
二、從古典詩歌中汲取營養
古人在創作詩歌時,特別注重錘煉字句。賈島“推敲”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也能從他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以及盧延讓“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這樣的詩句中體會古人錘煉字句的用心良苦。基于此,我們讀詩時要注重品味作品中含義深刻、雋永的字句,理解作者錘煉字句的技巧。如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只一“別”字,就暗示了鵲和枝對明月都有著依依不舍的意味。宋祈的“紅杏枝頭春意鬧”,只著一“鬧”字便寫出了杏花的茂盛、鮮艷、富有生機,從而表現了了春天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三、表現手法要與眾不同
一般來說高手寫作,他們往往是使用了不一樣的表現手法,造成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千古名文,讓人掩卷贊嘆或者拍案驚奇。
同樣的一種思想,不一樣的表達方式,其結果截然不同。打個比方說,同樣是面粉,有的人蒸饅頭,有的人蒸花卷味道就好了很多,如果炸油條呢?那么口味又自不同;縱觀文壇,文章浩如煙海,但是能夠讓人們經久不忘、成為永恒的,幾乎寥寥可數,李白、白居易就能夠通過不一樣的表現手法把大家經常看到的場景描述出來,結果成為千古絕唱,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要學習他們不一樣的表現手法,這就要多學多練下苦工。
四、彰顯語文教學的不同之處
語文教學要有文學味道,要讓課堂充滿靈性莫干癟枯燥。翻開教材,一些作品熠熠生輝,處處閃耀著作者的思想光芒,有的作品字字珠璣,擊玉敲金,精深微妙,令人驚嘆;有的斬釘截鐵,文簡義富,不能復贅一辭,如精金百煉,感人肺腑;有的如梅如蓮,寒香寂靜,啟人心扉;有的文字似涼風振簫,晨鐘扣枕,令人深省;有的作品才華橫溢,美詞妙句,如瓶泄水,汲之無盡。凡此種種,教師都要對學生進行引領,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讓學生感受語文之妙、文字之奇,教學時,語言或是瀟灑飄逸,或是幽默詼諧,或是沉郁博大,甚至是朗朗詩行,以此陶冶其性情,開拓其眼界,豐富其語言;要讓學生感到教師身上處處能夠體現語言美,惟其如此,才能夠引領學生走進文學王國,才能夠對閱讀經典感興趣,才能夠豐富自己的人生,讓學生的生命在聽讀說寫的過程中展現更多的精彩。
比如,在作文批語中,我絕不會千篇一律。一個學生寫關于立志的文章,我批:構思精工,文字奇巧,結尾干脆利落,直擊壯士之心。一個學生寫懷念母親的文章,我批:涓涓想念,流入夢中,浸透文字,說盡相思。時常憶之,其味無極,輒動我心。學生寫三輪車夫的艱辛,我批:善心閃爍,少見佳作,足堪傳播;描繪如畫,如在目前;境界全出,而文字之工,亦無瑕疵。學生寫詩歌,我批:詠之數遍,擊節贊賞,風神靈秀,清雅高絕,音節響亮,境界高超,描摹精工,讀之口齒留香。贊嘆好詩!
我每一個批語都力求精彩,學生驚嘆之余,紛紛學習揣摩,對讀書練字下的工夫不斷加大,文字智慧直線上升。我看在眼里,喜上眉梢。
總之,教學寫作一定要別出心裁,自出機杼,讓學生認真揣摩,學好寫作、提升文字智慧,學會為人處世,一舉多得。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