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梅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興趣,注重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環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這段話來自于《小學生語文新課程的標準》。這些新理念對現在的小學語文教學起到了方向性的作用?!耙谎蕴谩钡慕虒W模式已經成為了歷史。新課程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過去枯燥無味的語文課堂變成充滿生機,充滿活力的高效課堂。還可以說現在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充滿生命力的課堂,要呈現的是欣欣向榮的景象,要讓學生的個性在語文課堂上得到充分地彰顯。以下是本人根據新的《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以及多年來的教學經驗,總結出的關于語文高效課堂的幾點看法。
一、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基礎,制定出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
三維目標是為小學語文教師上好每一節語文課制定的課堂標準,如果語文教師只管機械地套用這些標準,就會使語文課堂失去了有效性,就更談不上高效性。高效性的語文課堂,要求教師可以根據每一節課的主要內容,設計合理教學的過程和方法,制定一堂課的主線,確定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把過程和方法有機高效地結合在一起。而三維目標中能力與情感的目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使學生掌握的,需要在每一節課中,潛移默化地去領會、掌握。要達到高效性的課堂還要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做到心中有數,教育的合理性體現在課堂上。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學會反問自己:自己設計的教學過程是否符合教學標準;自己設計得教學是否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自己教的知識學生是否有必要掌握,是否有能力掌握……
二、讓學生在樂趣中學習
都說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的確,不管是哪個年齡段的人,對自己感興趣的事自己才愿意去做,也只有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才可以做得更好。而對于這些不懂事的孩子們,要想讓他們喜歡學習,教師只有讓他們對學習可以感性興趣。而一旦學生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再好的教育在這個學生面前也是蒼白的。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只有讓學生們在自己的引導下變得鮮活,讓學生在自己的引導下變得興致盎然,讓學生在自己的引導下變得充滿信心,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才能變被動為主動的去學習語文。以下是我曾經聽過的語文課的一部分,我覺得這位老師設計的學習內容對每一位語文老師都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這位老師講的是《烏鴉喝水》這篇課文,教師進入課堂便在自己的頭上戴了一個烏鴉的頭飾,一下就吸引住了學生的眼球,引發了學生的遐想。他們很想知道老師要帶他們做什么,教師順勢把學生帶入了本課的教學,這樣的引入方式即巧妙又充滿了童真。
在烏鴉想辦法喝水的教學設計中,教師給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裝有半瓶水的細口瓶,一根吸管(長度達不到水面),還有一堆小石子,在語文課上出現類似于科學實驗的道具,讓學生的眼前又是一亮,爭先恐后的動腦想辦法,動手去實驗,親身感覺了烏鴉利用聰明才智喝到水的全過程。這樣的教學設計,把原本枯燥無味的課堂變成了高效課堂,學生由接受者變成了研究者。在喝到水的一瞬間,學生得到了不僅是知識,還有自信,樂趣和榮耀。
三、激發學生多種感官,使學生全面展現自我
我們都知道,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雙邊活動的過程,而現在的課標中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巧妙地引導學生,點撥學生的學習思路,引導學生通過參與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學習到各種知識、各種技能。由此決定了教師角色的改變,高效率的課堂,只有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下,才有可能形成。在教師的啟發下,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上手、口、腦共用,這樣的啟發才能鍛煉出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在課堂上,只有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才能探索到新知識,掌握學習的方法。比如,每一次讓學生讀課文,我要讓學生圍繞相關內容,自己提出問題,讀課文時,自己遇到的問題先用筆標出。如果這個問題同學之間解決不了,教師就會參與進來,通過這一系列的方法和技能的培養,使學生的各種潛能得到發揮。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自己的成就感才得到極大的滿足,從而提高了對語文學生的興趣。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的多種感官都動起來,使枯燥的語文課堂充滿年機,充滿活力,在這各種最佳狀態下會使學習有更好的效果。
四、讓學生在讀中感、在讀中悟、在讀中學
都說書書讀百遍,其意自現,對于理解能力還不高的小學生來說,讓他們多讀書,在讀中感、在讀中悟、在讀中學。改版后的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不僅有較高的教育單方和相關的語文基礎知識的滲透,而且還是文質兼美的,注重了語境描述的美妙,都特別的適合在朗讀方面大做文章。所以,現在的語文課堂要想提升有效性,教師應注重朗讀教學。除了教給學生一些朗讀方法和技巧外,還可以組織學生舉行朗讀比賽、朗讀表演等,當然也可以寫讀后感,這是語文朗讀的升華。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智慧潛能得到了發掘,理解能力積累詞句的經驗得到提高,最關鍵的是寫作能力也會與之相長。
我在教學《猴王出世》這一篇課文時,因為文中的語言有很多類似于文言文,所以我課前布置的預習任務,就是要求學生把文章讀通順,讀熟。在教學過程中,首先還是讓學生通讀課文,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后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情節精彩的地方,還請學生邊讀邊表演,加深對文章內容的了解。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人物的性格特點、相關的寫作手法等等。關鍵是對祖國博大精深的語言藝術有了初步的了解,對祖國的淵源文化也有了初步認識。
這樣的高效課堂教學已經成為了現在語文教學的主導,這樣的高效課堂會讓未來的語文教學充滿希望。對于每一位教師來說都是一個新的成長過程;對于每一位學生來說都是一個嶄新的開始。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