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紅
閱讀,從大處說,“一個多讀書的人,其事業必然開闊,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著。”從小處說,閱讀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都是至關重要的。面對一年級的新生,關于閱讀能力、閱讀習慣的培養,我們能做些什么呢?
學期初,學校對一年級新生作了一次起點研究,作為語文教師,我最為關注的是學生已有的語文知識與能力。在42位參與調查的學生中,會讀單韻母的有38人,占總數的90.5%;會讀復韻母的有18人,占總數的42.9%;會拼讀音節的僅15人,占總數的35.7%。
第二份調查表是在學生學習完拼音,每日“讀一首兒歌,寫一句話”的閱讀活動開展一周后進行的調查。這次調查共下發42份,收到39份。調查中,“您的孩子喜歡看書嗎”一項,有16個學生一般,占41.0%,1個學生不喜歡,占2.6%;“您的孩子寫一句話有困難嗎”一項,12人有困難,占30.8%,其余表示沒有困難。有困難的原因皆因為學生無法用書面的、明了有序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39位家長都認為課外閱讀很重要,并且愿意每天抽時間來陪伴孩子閱讀。
從這兩份調查表看,在最初進入小學階段的時候,會拼讀音節的學生僅占35.7%,在與學生的交流中也發現,這些所謂的會拼讀的學生其實對于音節的拼讀并不熟練,對于閱讀存在著極大的困難,對于他們來說,閱讀一段文字是一項極大的工程。而開掘這項大工程的引導者無疑就是我們教師。
從第二份調查中,我們也能清晰地看到,在開展一段時間的家校溝通后,家長對于課外閱讀是支持的,但也發現學生之間是存在著差距。有將近一半的學生有待于教師提高他們的課外閱讀興趣和能力。
下面,我想對于如何與家長達成共識,然后具體指導學生閱讀方法,梯度展開,逐步深入閱讀,談談我的具體做法。
一、家校溝通,達成共識
家庭與學校作為社會這個大系統中的組成要素,是不可割裂開來看的。教育學一再強調教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這種連續不僅表現在時間的連續上,也表現在空間的連續上。因此,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擔任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家校是否能達成共識,對于學生起步閱讀是否能走好也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開學初,我利用家長會,與家長一同探討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目的在于獲得家長的認同與支持。在此基礎上,再多次以書信的形式與家長進行交流,內容涉及閱讀方法的指導,學生情況的反饋,閱讀情況的調查等。這樣多方位交流,彌補了一些家長“有心無力”而無從下手的尷尬,督促了一部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家長,也能汲取到一些有想法、有方法的家長的智慧,并且,對于學生在家閱讀情況也能有所了解。這有利于教師更好地開展課外閱讀的指導。
有一位家長在給我的回信中這樣寫道:“轉眼間,孩子在你們帶領教育下,逐步適應了小學階段一年級的新生活。從幼兒園跨入小學,家長難免懷有幾分焦慮,幾個月下來,看到你們為每個孩子與家長溝通,一次次家長會,一條條短信,隨時關心,給孩子個別教育,終于讓他們從不同的起點上都有了較大的進步。我們家長的心,踏實了不少……”
二、循序漸進,廣泛閱讀
學生剛學會拼音的時候,我覺得讀一些簡單的兒歌比較適合他們,因為兒歌只幾句話,讀來不會太過費心、費時,加上兒歌讀來朗朗上口,易于理解,這樣就不會使其因為困難、乏味而喪失閱讀的興趣。
在最初的閱讀中,我總覺得興趣是最為重要的,這對于學生今后的閱讀之旅是否能走好、走遠是至關重要的。
同時,繪本閱讀也應逐步開展。好的繪本,學生看著看著便能明了其中的故事,它是賞心悅目的。優秀的繪本很多,但一開始選擇的繪本是很重要,過于長的或者有深度的學生會因為讀不懂,或沒興趣而拒絕。因此,我所選擇的繪本往往語言比較簡潔,學生讀讀看看便能明了,甚至一下就能記住的。然后在共讀的過程中,教師除了看、聽,還應和學生適當交流,使他們在觀察中不斷地展開想象,潛移默化中進行推理,遐想故事的發展。其實,繪本不僅僅是知識傳遞的媒介,它更是激發學生內心情感的催化劑。
在有了一定閱讀的基礎后,我開始適當推薦一些有意思的兒歌,我們一起讀,感受詩歌獨有的韻味,我們一起模仿著寫,享受成為小詩人的愉悅。
在學生逐漸被文字吸引后,20分鐘的小說閱讀的時間,便成為我們每日最為愜意的時候。教師念,學生聽,一章講完留幾分鐘談談自己的興趣點。這時,往往是學生最輕松自在的時候,他們沉浸其中,與小說里一切有生命的人物同悲共喜。
起步的閱讀應該是循序漸進的,是以興趣為出發點的。任何跳躍式的、激進式的閱讀往往會事與愿違,適得其反。
三、及時反饋,促進閱讀
如果只重視閱讀,而輕視了反饋,其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還沒有真正喜歡上閱讀,或缺少持久性的學生不能長期堅持,更談不上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生閱讀質量,養成學生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及時的反饋與評價就顯得極為重要了。
在閱讀《365夜兒歌》的時候,讓學生每天讀背一首兒歌,并鼓勵他們寫上了一句話的感受。每個星期,我們都會舉行一次朗讀背誦表演,交流感受。這種定時的交流分享能讓學生品嘗到閱讀和寫話的樂趣,為今后有步驟地開展閱讀與寫話訓練打下基礎。
諸如此類的做法還有很多,學習了詩歌,我們模仿創作;看了繪本,我們交流想法;讀了小說,我們續編故事……寫與讀在不知不覺中融入到了一起,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獲得提高,在寫的過程中享受著成功。
當一句句、一首首、一篇篇的小文章被打印成鉛字,發放到每位學生、每個家長的手中時,父母欣喜孩子的成長,從而更為重視,學生因多方的肯定而愿意將更多的熱情投入到閱讀中。
四、固定時間,確保閱讀
最初的閱讀需要有固定的時間,需要教師為他們創設一定的閱讀氛圍,并且這樣的保障應該是長時間堅持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靜下心來去讀,變被動閱讀為一定習慣。因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他人的引導與環境與否,在形成過程中往往會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為此,我考慮著如何為學生創設環境,固定時間,確保學生每日的閱讀。早上,在晨會之前有很長一段早讀時間,下午上課之前,也有半小時的午讀時間,課上先完成作業的學生有一小段自主安排的時間。
一進入一年級,我就將這“三段”時間定為閱讀時間,并且雷打不動。學生一到校,交了作業便是閱讀,早來的早開始,晚來的晚開始。中午12點半準時開始各類型的閱讀。課堂上做完作業只做一件事——閱讀。一開始是教師帶著閱讀,而后慢慢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性閱讀。
我總覺得,對于剛進入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一切都是新鮮的,任何規矩還沒有形成,此時,你對他們的任何要求他們都會欣然接受,都會覺得理所當然。因此,這段時間是培養學生閱讀習慣的最佳時機。
當然,在校讓學生閱讀關鍵在于教師的引導。比如,閱讀做到安靜;多多表揚優秀的學生,暗示其他學生該如何做;靜心和學生一起閱讀;閑暇間和孩子談談閱讀……
總之,低年級的學生可塑性是極強的,教師的引導與堅持是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的保障。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