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敏
如何發揮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的作用,培養創新型的人才,是當今教學改革的重點。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創新,培養創新人才是時代賦予語文教師的責任。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墨守陳規,壓抑、束縛學生個性發展的狀況,這與我國素質教育的要求是不相符的。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當今教育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強烈的創新意識,增強改革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革教學模式,用創新的相關理論組織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把教學創新具體滲透在點點滴滴的教學活動中。
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進行思想教育,還要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能力,尤其是創造力。教師必須樹立新型的教育觀、人才觀、教學觀,才能適應創新教育的大潮。筆者現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創新談幾點看法。
一、激發學生興趣喚醒學生創新欲望
21世紀教育的四大培養目標是: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其核心是促進學生的發展。語文課程標準除重視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外,更看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愿望。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對語文教材中的誘導因素進行挖掘,培養學生用自己的思維能力去親身體驗探究知識的過程,體驗教學內容中的真正內涵,還可以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吸引學生的興趣,推動整個學習進程的發展。這些都是要讓學生能夠以一個發現者的身份投入到學習去中,從而感受學習的快樂,即使不能達到獲取新知識的目的,但是發現的過程是也能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提高。
語文課文大多文質兼美,有的課文文筆清新,字里行間如詩如畫;有的課文情深意長,富有感染力;有的課文富有幻想,令人文思翱翔。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將這些課文的朗讀和錄音等加入到教學過程中,或者是通過圖片或視頻片段進行創設情景,以達到情感的調控,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橋梁,使學生能在課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圍中去學習,同時產生共鳴。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適當做出調整,以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使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二、在實際生活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般來說,學生的創新能力指在發現問題和知識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獲取知識、篩選知識以及重組知識的能力,進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在教學內容和學生平時所見的事物之間建立橋梁,把語文教學和現實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引導學生能夠通過實際生活去創造性地學習。
比如,在教學《蜘蛛》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觀察方式,讓學生根據以前學到的知識,選用不同的方式去觀察一種動物,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是不可缺少的,因為有了觀察才能有發現,也只有有了發現,才能培養學生的想象訓練,從而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較好的發揮。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合理利用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想象訓練,打破以往的常規情況,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手段,以達到數學目的。比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課文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出一篇小作文,讓學生能夠通過聯系現實,激發自己想象,大膽去嘗試,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增強想象力的同時提升創新能力。
三、強化教師評價意識大力倡導學生創新
每個學生都希望在自己的知識技能方面得到認同,都需要一定的成就感。因此,為了鼓勵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相互鑒賞他們的活動成果,來對自己的活動作出評價,或者教師從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心理品質等方面做出評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特別重視給富有創新的作品以肯定和評價,對學生的標新立異和異想天開加以保護,給他們點點滴滴的創新一定的重視和認可。因為教師的肯定對于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和信心及能力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這些贊揚不僅能鼓勵學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一下次的創新活動中,還能給他們帶來一定的滿足和喜悅。只有這樣,學生的創新意識才不會被扼殺,他們的創新精神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想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教師一定要使學生獨立進行思考,改變教學觀念,盡可能地給學生創造機會,注重創新精神的教育,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促進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教學水平。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