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會玲
摘要:心理學上說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般特征和規律的一種概括、間接地反映過程。思維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既要減輕學生的負擔,又要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這的確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除了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鉆研教學大綱和教材,提高課堂效率以外,我認為小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
關鍵詞:思維能力 發散性 可逆性 發展
心理學認為:3歲以前的兒童只能在自己動作接觸到的事物中去思考,是一種低級的思維,稱作感知運動思維。3至7歲兒童的思維主要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的聯想進行的,稱作具體形象思維;而7至14歲的兒童則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向抽象思維為主要形式的過渡階段,其主要特點表現為能逐步掌握正確概念,并能用已經掌握的概念去進行準確的分析、判斷、推理。我在教學過程中利用了兒童這一階段思維發展的特點,并采用了有效的措施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一、思維訓練起步要早
從學生一入學認數開始,思維訓練就要跟著進行。如學習自然數2時,教師就河里有一只小鴨用“1”來表示,又游來一只,兩只小鴨用2來表示。2比1大,用關系符號連結寫成2﹥1,1﹤2。多學一個自然數,就多一個數參加大小的比較,從直接給兩個數比出大小,到給一個數,說出比這個數大或小的各數,如5﹥□、6﹤□。學習了加減法以后,引導學生對算式和數比較大小,如3+5□9,10-3□6,4-1□4。學習了100以內的加減法以后,還要讓學生練習填如下題:
4 □ □ 3
+ □ 3 - 1 □
7 1 □ 9
我認為應用題數學從認知和簡單加減法開始。當學生認識自然數2時,我在絨線板上先擺出一輛小車,并對學生說這是一個停車場,你們看停車場上原來有幾輛小車?學生說,停車場上原來有一輛小汽車。我接著演示說,又開來了一輛,現在停車場上一共有幾輛小汽車?然后讓學生到黑板前模仿教師的樣子也來一遍演示一邊說題目,這塊絨線板可以看成是果園、操場……我在黑板上畫了電線桿和電線,把事先準備的兩只紙鳥粘貼在電線上,邊演示邊說:電線上停著兩只小鳥,飛走了一只,還剩幾只?就這樣在入學幾天的數學課上一道道有兩個已知條件和一個問題的簡單一步應用題在每個學生腦海里多次重復聽老師說、聽同學說、自己說。當學會自然數3時,我在黑板上畫了個黃瓜棚,上面粘貼了3條黃瓜,然后我不說話,只做了摘去一條黃瓜的動作,學生完全領會了這個動作的意思,順利地編出:黃瓜棚上有3條黃瓜,摘走一條,還剩幾條?求一共、還剩的問題在實際生活中是大量的存在的,可以讓學生早接觸,及早進行思維訓練。
二、重視培養思維的可逆性
小學生思維主要是順向思維,他們對于一些順向敘述的問題理解起來是容易的,如“淘氣有10塊糖,吃了3塊,還剩幾塊?”聯想也往往是順向的,如“沈陽到北京的鐵路長738公里,一列火車從沈陽開往北京,行駛了403公里,剩下的5小時行完,平均每小時行駛多少公里?”對于這樣一類問題,也沒有多大困難。但要衡量一個學生智力品質的高低,還應該看這個學生思維的可逆性程度如何。如“蘋果有7個,比梨多3個,梨有多少個?”“笑笑看一本書,看了15頁,還剩5頁,這本書有多少頁”“公共汽車到站后,下車的人數比上車的人數多56個,這時車上有乘客30個。到站前車上有多少乘客?”這些逆敘的問題學生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在教學中,我為了培養學生思維的可逆性和靈活性,常常要求學生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來表達同一個問題的數量關系,如“蘋果比梨多3個,可以說成梨比蘋果少3個。”“梨再添上3個與蘋果同樣多”;“蘋果拿走3個與梨同樣多。”又如學習求平均數,學生弄清了總數、份數和平均數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并且會解已知總數、份數、求平均數的問題以后,可以將逆推理的平均數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解決“淘氣的語文、數學兩門課平均分是92分,語文、數學、英語三門課的平均分是90分,求淘氣英語考試成績是多少?”我覺得思維的可逆性是思維的靈活性的重要方面,而我們過去對這方面的培養是比較忽視的。
三、注意培養思維的發散性
一年級學生學習加減一步計算的應用題后,我出一道試題:“8-3”,試著讓學生自己口編應用題。這對剛入學兩個半月的一年級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開始幾個學生編的都是求還剩多少的應用題,如“8塊糖,吃了3塊,還剩幾塊?”“河里有8條魚,游走43條,還剩幾條?”等。我接著問:“誰能編一道不求還剩多少但也要進行8-3運算的應用題?”這時,有一個學生編題是:“哥哥今年8歲,小紅比哥哥小3歲,小紅今年多少歲?”我表揚他能夠跳出“還剩”的圈子。緊接著一個學生編題是:“一共有8朵花,3朵黃花,其余的是紅花,紅花有多少朵?”我說:“好,大家再想想我們最近學習的哪些問題也是用減法來計算的?”學生說:“小明寫了8行字,小月比小明少寫3行字,小月寫了幾行字?”有的說:“我要寫8個字,已經寫了3個,還要寫幾個?”等。學生越編越高興,內容豐富。
一年級學生在學完10以的數的認識和加減法計算后,有一節內容是認識奇數和偶數,我用課件先出示兩個蘋果,讓學生用數字來表示,學生很快用2來表示,接著我又出示2個蘋果,又用2來表示。這樣連續出示了5次,出現了5個2連加的算式,每加一個2,后面寫出一個得數:2+2+2+2+2(4 6 8 10) 我問學生2、4、6、8、10這些數叫什么數?一個學生說叫雙數,我說對,還可以叫什么數?我把“偶數”兩個字寫在黑板上,并注了拼音。然后我問偶數是不是這么幾個?學生爭先恐后的說還有12、14、16、18、20……,他們說這些數后面都是2、4、6、8、10,我糾正他們說這些數個位上是2、4、6、8、0。我又問他們說偶數有多少個?他們說多極了,說不完。這時,我問:“今天我們學的10以內的偶數有哪幾個?”一下子把他們的思維又拉回來了(0是偶數以后再學)。
思維的發散應該緊緊圍繞一個中心進行,不是胡思亂想,不是牽強附會。
最后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有民主的氛圍,學生的思維才能順利發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鼓勵學生勇于探索,不怕想錯說錯,就怕不想不說。教學民主還包括不譏笑學習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