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自我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和積極狀態。新課程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協作下通過自我嘗試、自我體驗、自我探究、自我發現和自我實踐等學習方式,去獲取知識和認知總結的學習策略,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才能最真切地體驗知識、感悟知識,才能學會學習,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創造力。提倡學生自主學習,研究學生自主學習形式,是我們對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被動學習的深刻反思和教育本質的回歸,也體現了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科學需要創新,社會需要創新型人才。
高中政治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綜合學科。新教材無論從知識的編排上,還是從插圖的設計上、活動安排順序及活動方式上都體現出對學生能力培養、學法指導、自主探究精神的重視和推崇。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呢?在平時的教學實踐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的。
一、掌握策略和方法,強化自主學習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善于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積極性,還要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適合自己個性的學習策略。學習策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習知識和技能,認識外部世界的策略;二是對自身學習方法進行選擇和應用,對學習活動進行反思和調控的策略。學生只有掌握了科學的學習策略,特別是能夠對自己的學習及時反思和調控,才是學會了學習,進而創造性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如何預習,指導學生如何觀察、分析、解決問題以及掌握表達問題的方法和技能。分析解決任何問題,都有基本的思維方法和邏輯程序:第一步是讀懂問題,明確要解決什么問題;第二步是選擇知識,知道用什么知識來分析解決問題;第三步是理清思路,了解分幾步、幾層來分析問題;第四步是表達問題,能用準確清晰的語言來表達觀點和情感;第五步是聯想發揮,想一想是否有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否從中生成一些問題。思想政治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問題探究時,可以指導學生按此程序進行思考。長此以往,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學習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二、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
教師要意識到自己只能起到誘導的作用,只有讓學生自身認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潛移默化地讓學生獲得自主權,使學生能夠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逐步培養學生政治學習過程中的獨立性和自主性。
我們在政治學科的教學中應強調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而不是簡單地將知識傳授給他們,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教師可以通過使用大量的相關信息,引導學生去歸納,使得學生由聽客變成主動的求知者。
在傳統的政治教學課堂上是都是采用“我叫你學”的方法,而如果想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應該強調“我教你學”的重要性。我們應該明白,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培養他們積極主動學習的能力。教師的責任不只是將知識講授給學生,而是讓他們能自主的去獲得這些知識。在政治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責任既是引導學生尋求知識、吸取知識進而運用知識,更是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教師要啟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使得學生在成長發展中的主體作用更加凸顯,進而使得學習在今后的學習生活過程中都養成這種自主的能力。對政治課教學來講,政治教師能夠轉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從而實現教育理念的現代化是具有長遠意義的。我們要使政治課從知識傳授型轉變成為知識實踐型,要讓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中,能自主地去思索問題,并尋找改變事物行為的方法。
三、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將知識網絡化,實現認識飛躍,使學生會學
思想品德學科是以點的形式呈現知識的,學生只有將學科的內容形成網狀結構,甚至學會突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將知識結成網連成線,才能抓住知識的精華和內在的聯系,實現認識上的飛躍。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利用針對性的訓練,讓學生學會按學科知識的系統性,把章與章、節與節聯系起來,理順各個環節的因果關系,并學會將分布在教材中不同地方的同類知識歸納在一起。這樣便有利于學生查缺補漏,掌握學科內容的來龍去脈,再復雜的內容也能在頭腦中融會貫通。
思想品德學科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將學科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并在實踐中再總結知識。因此,僅僅依靠教材的內容是很難真正實現其德育功能的。教師要通過自己對社會的敏銳的觀察能力,指導學生積累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形成構想,通過歸納、演繹、推理等綜合分析法,認識由表及里,去偽存真,然后利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和解答疑惑,并能聯系自身的情況,提出行動方案。例如,在學習九年級科教版“人大代表”這一內容時,學生的知識不能只局限于對人大代表的作用、工作方式、基本素質的認識,在學生明白做議案是人大代表參政議政能力的重要體現后,要引導學生積極從根源上對學校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形成議案。這樣,學生學會利用思想品德學科的思維方法去思考現實問題,其知識才會在現實中得到升華。
四、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實踐自主學習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培養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為學生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基礎。現在的高中生對當今社會發展的認識相當膚淺,因此思想政治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這不僅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措施,也是學生深刻認識社會、了解國情民意的重要途徑。
社會實踐的基本特征是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和直接觀察、體驗,認識社會本質,獲得生活知識,培養實踐能力。它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是實施德育的重要途徑。如果我們做到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不但可以鞏固學生在課堂學到的理論知識,而且還可以增長學生的才干,發展學生的愛好特長,完善學生的人格、品質,使之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當然,在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時,要控制社會環境中的消極因素,消除不良社會因素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保證學生健康成長。教師結合課堂教學可以進行如下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到社區進行走訪、調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組織學生參加公益性的勞動,培養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的品質;聘請校外輔導員,加強社會法制教育,要求學生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組織小型的春游等活動,讓學生負重步行,培養學生的耐挫能力。
總之,思想品德學科所具有的教學特點,為教師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培養創新精神開辟了廣闊的天地。教師要真正做到轉變教育教學觀念,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在教學活動中,注重從新課程理念中汲取營養,從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著手,創設以質疑、討論為主的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成為教師型的學生,教師成為學者型的教師,這應該成為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上的一種追求。
注: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十二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編號:HB0306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