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華
摘要:語文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傳統的教學法不完全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大語文教育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絕好方法。
題詞:語文 教學法 大語文教學法 素質教育
語文是進行素質教育最有效的一門學科。它最具創造性,它的內涵也是最豐富的,有自然的、社會的,大千世界,古今中外,各種美景佳境,人情世故,應有盡有,取之不盡。
然而,現行的語文教學的最大缺陷就是將語文中蘊含著的這些東西肢解,一篇篇個性鮮明、形象優美的文章機械化、標準化,充斥于各種枯燥繁雜的試題中,對真正的閱讀能力,人的閱讀時的審美感受,卻視而不見,使本來詩意的、審美的、以形象思維為內核的語文教學向標準化、機械化轉向,導致了語文課的人文精神和審美情趣的喪失。這是造成當今學生語文素質不高的根源之一。
死抱教科書,一切只為應試,整天忙于查漏補缺,為高分苦思冥想,這種教學甚至還不如傳統的死記硬背、讀經誦史的“經院”注入式教學模式。很顯然,應試教育下的語文教學,只是一種羅列知識、堆砌材料、應付考試為任務的“小語文”的教學觀念。這種教學,
沒有思想,只是把自己束縛在教科書里,教師變成“教參”的傳話筒,學生變成了課本的攝像機,此為學生的語文素質不高根源之二。
改革發展的21世紀,需要的是高素質的人才。因此,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為了受教育者做未來社會的合格建設者。語文教學在教育的整體過程中,應是一個奠基工程,必須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為培養新世紀人才服務。所以要想培養現代化的學生,我們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大語文”教學法,由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
采用大語文教學,就要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面向活潑的學生。以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為出發點。通過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訓練,達到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審美情趣、陶冶情操的語文教學目的。
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讀、寫、聽、說關系密切,相互促進,教學中可以進行單項訓練,也可以結合起來訓練,要按照合理的序列安排教學內容,使四種能力協調發展,扎扎實實打好基礎。”
“讀”當然不僅僅指閱讀課文,課文只是有代表性的例子。必須有賴于開展課外閱讀。教師在課堂上精講多練,使學生對課文熟讀深思,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然后讓學生廣泛閱讀,做到精讀與博覽的結合。精讀在于學法兒,博覽在于實踐,從而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領域,發展思維能力。學習者的背景知識越多,生活經歷越豐富,思維就越敏捷,越容易接受新知 識,廣泛的閱讀能讓學生創造性地掌握語言工具,并使他們深刻領悟生活。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寫”是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學語文歸根到底,就是要學生運用語言這個工具,準確無誤、明白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當然,寫作訓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是學生長年累月對社會生活的感受,對自我認識與語言不斷磨合的產物,它應該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始終。
“聽”是人們感知事物最為經常的途徑。在教學中,首先要培養學生專心聽的良好習慣,其次要培養學生邊聽邊想的聽知能力。要積極引導,持之以恒。“說”即口語,是人們使用最廣泛、最頻繁的工具,培養學生的口語,首先要培養學生說普通話的習慣,其次要通過仿說、替說、補說、口頭作文、爭論等方法,按照“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在愉快的氣氛中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同時,語文教材選文精粹,圖文并茂,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富時代氣息。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受到美學的熏陶,接受德育的陶冶。
另外,采用大語文教學,還要求教師統觀全局,運籌帷幄,凝聚學校、家庭、社會的合力,指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適時點拔導航,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總之,大語文教學的根本,在于“死”與活”。“死”就是牢牢把握一個主體,即“以學生為主體”;“活”就是教法上要靈活,讓學生多活動。只有以不變應萬變,把不變的“主體”放到多變的環境中去鍛練,才能真正培養出高素質的適應現代化需要的合格人才。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