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緒娟
語文教學改革過程中,我一直苦苦探尋,怎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語文的樂趣,提升語文素養,進而愛上語文呢?
唐山市教研員田賀書老師在文章中說:“初中語文課堂上要‘教有意義的語文‘有意思地教語文,當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是‘教什么,而不僅僅是‘怎樣教。‘教什么比‘怎樣教更重要!”一席話點醒夢中人,原來我一直是本末倒置,做了很多無用功啊!
通過認真學習田老師的教育理論,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認真反思,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做了許多努力,下面是我的幾點做法和反思。
一、認真研讀《語文課程標準》,探究文本,明確應該“教什么”
語文教育理應關注人的全面發展,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是語文教育的基本內容。
語文課程獨立存在的價值在于它的“工具性”屬性,語文教師要明確“教什么”,把握了這個核心內容,才能保證語文課堂教學有意義。
1.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文本形式的特點,我力爭精準地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在課堂教學中,堅持精講多練,學生通過自己閱讀就能獲得的知識不講,學生能通過探究交流解決的問題就讓學生自己解決,有利于豐富學生思維方式方法的或者能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點引導重點講解,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練習中自己摸索方法和規律。
2.在培養學生探求文本意義的能力方面狠下工夫。我想在這方面教師的點撥引導是必需的,而且我們應相信學生的能力大膽放手。作為語文教師首先要深入文本,走進文本,深刻體會文本的思想感情。教師更要帶著感情去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才能打動學生的心,達到文本的知識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目的。在聽田老師講授《月》時,有幾個學生發表意見時總是偏離問題,田老師耐心地把他們拉回來,提醒他們要圍繞問題來說,當時我就想:這要是我呀,早急得自己說了!而這恰恰是在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經常犯的錯誤。在授課時,田老師只字未提作者以及創作背景,但到最后一樣能引導學生抽絲剝繭似地找到了文章的主旨,這不正是體現了“以文本語言為憑借,不知人不論世把握文本內容的能力”的教育理念嗎?
我積極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緊扣文本,以文本為憑借把握文本內容。比如,在教授《湖心亭看雪》時,我引導學生從文題入手,認真思考:是誰在什么時間去湖心亭看雪,為什么要選這樣的時間、這樣的地點去看雪,文中的“獨”和“癡”字該如何理解。實踐證明:學生一步步探求中,提升了思維能力。雖然這樣做有時會死板一些,課堂上少了熱鬧的爭辯,但有了凝神思考的安靜。我會堅持下去,我相信學生的能力一定會提高的。
二、追求更加有效的教學藝術,讓語文課變得有趣味
語文課堂教學也要講究“包裝”,就像苦口良藥外面包上的糖衣。“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毋庸置疑,枯燥乏味的講解是無效的。如何讓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環節安排、內容序列乃至教學語言等)變得有趣味,充分調動學生興趣,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這是每一位有責任心的語文教師應該著力思考和努力實踐的重要課題。我努力從以下幾點做起。
1.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語文教學活動的設計上,我不僅自己思考,而且大膽啟用有能力的學生,讓他們發揮主動性,自己的課堂自己做主。比如,課前三分鐘的抽簽演講,課文學習中做小導游,設計畫外音,改寫課文,編寫課本劇等等。活動中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培養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就語文學習規律而言,語文素養的提高與知識有關,但主要依靠實踐活動。例如,我們無論向學生傳授多少關于閱讀的知識,而如果學生不開展大量的閱讀實踐,那么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永遠也無法提高;我們無論向學生傳授多少關于寫作的知識,如果學生不開展大量的寫作實踐,那么他們永遠也不可能擁有寫作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見,語言的理解和表達能力主要是在語言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語文知識的學習,也只有和讀寫實踐結合起來,才有現實意義。所以教師每堂課都要有所側重地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
2.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教學應突出語言思維訓練。語文教學說白了就是語言教學,其目的是“指導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語言和思維聯系緊密,它是思維的外在表現。在初中語文“聽、說、讀、寫”諸方面能力培養中,提高閱讀能力可以說是關鍵,語言思維則是閱讀能力的核心。
回首自己的教學實踐,我也有一些粗淺的認識。首先,語言感悟能力是指人們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培養起來的對語言文字直接的感受領悟能力。語感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語文素質的高低。初中階段語感訓練僅處于初級階段,主要包括結合語境理解詞語含義,體會不同的句式的表達作用,能領悟作者直接或間接表露的思想感情,初步領略不同文體、不同作家的語體色彩和語言風格。閱讀教學中如何訓練語感呢?我認為指導讀書是最好的方法。記得以前課本中有《我的老師》一課,當時學生對“我用兒童狡猾的眼光發現,蔡老師并不是真心打我們……”一句中“狡猾”一詞不理解。查字典知道其本義是“狡詐、奸猾”,這里顯然不合乎語義。我讓學生結合上下文反復朗讀,逐漸認識蔡老師愛“我們”,“我們”也愛蔡老師,師生關系極其親密、融洽,以至于師生之間毫無隔閡,無拘無束。這樣“狡猾”理解為“機靈、調皮”的褒義才合乎語義。其次,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名家經典之作,抓住里面的關鍵詞句在理解的基礎上反復誦讀,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也有助于培養語感。語言表達能力“言為心聲”,課堂上我們常發現有些學生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心里知曉,口里卻表達不清。還有一些學生生活中談自己感興趣的事,往往口若懸河,可提筆寫文章卻無從下手。這里面就涉及一個表達的問題。其實不論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在閱讀訓練中都可以得到提高。
3.重視教師的示范和引領作用,按照語言——內容——語言的思路進行語文教學實踐。“因文解道,因道悟文”規定了語文教學的內容,也提示了語文課堂教學的路徑。它告訴我們,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文本語言確切把握文本內容在先,引導學生依據文本所要表達的內容體悟文本語言運用的妙處在后。也就是說,語文教學要循著文本語言——文本內容——文本語言的思路進行。通過這樣的教學,明確運用語言的規則,為學生樹立運用語言的典范,使學生掌握如何運用語言的程序性知識和為什么要這樣運用語言的策略性知識。
我經常和學生講自己初讀文章題目時想到了什么,告訴學生通過題目可以猜讀文章內容的方法,接下來讀到某一段或某一句時我的感受如何,我是如何判斷文章內容和寫法的,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給學生做好示范,引領學生通過感受語言,概括文章內容的閱讀方法。
總之,讓語文課既有意義又有趣味,這是我們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我們實現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教學理想的有效途徑。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