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艷
語文大綱中曾提出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為語文學科教學目標,但實際教學中大多教師注重學生的讀寫能力鍛煉,往往忽略學生聽說能力的訓練。從事多年的語文教學,我深深地感到聽說讀寫四種能力中,聽說為讀寫的基礎,讀寫為聽說的升華。所以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更應該重視學生的語文聽說能力。在實際的語文教學研究中,我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培養學生聽說能力:
一、聽為基礎,興趣入手
在語文聽說讀寫四種基本能力中,聽是接受知識、吸收信息的主要途徑,剛剛接一年級班時,教師運用規范的教學語言教學時,多半班的學生處于混沌狀態,原因就在于學生根本沒聽明白教師的要求,學生不難看出在低年級培養學生“聽”的習慣與能力是何等的重要。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聽的習慣呢?
(一)幫助學生愛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所聽的內容感興趣,才能清晰掌握。教學時可以廣泛地利用多媒體設備,從聲音、動畫畫面、或者游戲聲情并茂地吸引學生,這時學生會馬上停下手中玩耍的東西投入教師的話題,很快地隨著教師進入文中。
(二)觸發學生想聽的欲望
低年級學生的主動性比較差,隨意性較強,但學習不能單憑興趣,教學中教師也要培養學生聽的自覺性。如:課堂上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會說一些鼓勵性的話語“你們看,某某同學真棒,第一個拿起了筆,他一定聽懂了老師的意思。”“你們聽,某某同學給出的答案多準確。她肯定聽清了老師的問題……”“你們瞧,某某同學的動作有多快,他聽明白了這道題的要求。”
這些激勵性語言可以使學生意識到聽的重要,也能鼓勵學生想聽,因為他們也想和教師表揚的同學一樣好。
其次,由于課堂內學生聽的練習時間僅有40分鐘,所以學生必須向課外延伸多聽內容。豐富的比賽活動可以延伸學生聽的內容,如:“我做班里的小氣象員”,要求學生聽天氣預報;“我是小小播音員”,要求學生進行每天一事的新聞播報;還有“巧方法我知道”“最新影訊”等等,學生在聽電影、看電視中找到自己喜歡的語言,然后繪聲繪色地把精彩之處講給同學們聽聽。學生在自己喜歡的活動中不僅聽的能力提高了一大截,也從聽中的故事、新聞中學到了書本上讀不到、學不到的知識。
(三)參與活動,提高技巧
會聽人說話并不是在別人說話時,安安靜靜,注視對方,而是當別人說話時能夠積極思考,不僅聽別人說話的內容,還要抓住內容的要點。教學活動中我利用早晨時間開展“聽新聞”活動,讓學生一句話講解新聞重點,我還利用閱讀教學的時間教給學生如何抓住句子的主干,理解內容。這樣教師很自然地將書本內、外知識有機結合起來,注重課內、課外分層次、有階段地提高學生聽的技巧。
二、根植于說,強化提高
聽是說的基礎,說是聽的升華。說不僅能直接的反饋出聽的效果,也為會寫做鋪墊。
在低年級課堂上,學生往往心里有內容但在運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時卻缺乏前后的連貫性、完整性,而“有頭無尾”或“半句話”,怎樣針對這種情況練習呢?
(一)借助插圖
低年級語文課本的編排十分符合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安排了單元主題畫和課文配套插圖。這些插圖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知,利用插圖更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求知興趣,學生通過觀察畫面自己就可以對課本內容進行簡單的理解,教師也可以利用這些畫面有意地培養學生說話能力。
在教學一年級教材《爺爺和小樹》的課后說話練習時,我直接引導學生觀看插圖,說說自己能從圖上看到什么?插圖較為直觀,學生回答問題時很踴躍,然后我再順勢引導讓學生觀察配圖說說“健康的小樹長在哪里?”“給小樹澆水、施肥的爺爺看見小樹長大會說些什么?”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循循啟發下,積極組織自己的話語,而且很快地找出答案“門前的小樹”“小樹小樹快快長”。教師在肯定學生答案的同時,也要向學生講明:你說的這個句子,就是一句完整的話。
(二)圍繞問答
課上教師與學生交流的主要方式就是教師問,學生答。學生不注重所說語言的完整,所以課堂上會出現像“可以”“不會”“冷”等等,需要聯系具體語言環境或語言內容才能讓人理解的語言。
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組織學生說完整的話,避免了學生說半截話。例如,在執教課文《難忘的潑水節》一課時,組織學生回答周恩來總理來參加潑水節時心情怎樣。學生回答:“會很高興。”我緊接著追問一句:“為什么周恩來總理會很高興?”當這名學生回答出周恩來總理愿意和鄉親們一起共同歡樂時,我就再要求一名學生復述相關的答案,用這種方法鞏固學生說話時保持完整的習慣。
另外,我在教學活動之外還做了針對性練習:抓住每天晨讀前的5分鐘的時間,組織學生利用一些生活短語說完整的話。如“在吃飯”“上學了”“掃地”等,先組織學生判斷這些話語是不是完整話,如果不是,就讓學生試著將話補充完整。
在訓練學生聽說的能力過程中,我始終變換多種形式保持每一個學生的興趣,不定期采用學生喜歡的形式進行鞏固,堅持下來,不僅提高了學生聽說的能力,同時也會刺激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多方位發展。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