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勝龍 譚盈春
摘要:學生學習問題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為順應時代發展,在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教師由以往知識講述者而成為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者,思維啟迪者;鼓勵質疑問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現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同時轉變,使學生學會學習。
關鍵詞:觀念 角色 能力 新課程改革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由單純重視“教”變為同時重視“學”,學生學習問題成為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新課程以順應時代發展以及遵循學生學習規律的角度提出轉變教師的角色,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能力,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問題。
一、教師由以往知識講述者而成為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者,思維啟迪者
中國有著幾千年燦爛的歷史文明和文化,學生對其大多有著濃厚的興趣,并由此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雖然有時這些問題在我們看來非常幼稚,甚至是無意義的,但從學生的角度和教學的角度而言,這未嘗不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探索和創新。學生對其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正是帶著這種好奇心不斷地去認識世界,對已有的科學理論和觀點提出質疑,并創造出新的適合時代發展的新理論和新成果,有利于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不至于停滯不前。但如果我們對現有的理論和成果不加任何質疑地全盤接受,人類將永遠停滯不前。
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引導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提出各種與眾不同的見解。
筆者在進行隋唐歷史的課程教學中,一位學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隋煬帝心胸狹窄,不容賢才是導致隋朝迅速滅亡的加速器,而唐初會出現“貞觀之治”則是與唐太宗愛護人才、善于用人有直接關系。這位學生從不同的視角分析了隋滅唐興的原因,這種探索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們提倡的。
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課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陣地,鉆研教材、優化教學方案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應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本質和精華,挖掘教材中的因果并列關系和歷史發展的規律,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把學生引入深層思維。
例如,在講述“907年,朱溫廢掉唐朝皇帝,唐亡”這一史實時,我優化設計方案,來挖掘教材的深度。具體設問有:“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生產發展,因而社會安定,國力強盛,歷史上稱之什么?而到唐玄宗天寶年間,出現了怎樣的危機?造成這種危機的原因有哪些?上述危機導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它為什么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還有哪些因素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又是什么事件瓦解了唐朝的統治?唐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這段歷史的學習給了我們什么啟示?”以此安排教學,保證了學生思維的逐漸深入,又強化了學生對唐朝“強盛—衰弱—瓦解—滅亡”這段歷史的理解,提高了教學效果和學生深層思維的能力。
二、鼓勵質疑問難,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質疑是創新的源泉,科學獨創貴在質疑。如果牛頓對蘋果為什么會落地不產生質疑,就不會發現地球引力。巴普洛夫不懷疑狗聽到腳步聲而流唾液就不會發現條件反射。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應教會學生善于、敢于提出問題、發現問題,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問題,不以尋求“確切答案”為目的,而是倡導“求異”,對學生的答案不簡單地加以判斷,即使答案是錯誤的,也不是妄加責備,而是讓學生從錯誤中學習,從失敗中獲得經驗,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目的。
總之,作為教師,要不斷地思考,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提出新的、需要探索的問題,并以此來感染、帶動學生,使他們經常處于積極思考中,從而提高創新能力。
三、實現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同時轉變,使學生學會學習
所謂學習方式,一般被認為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基本的行為和認知去向,其主要體現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而不是單純的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
課程標準背景下,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勢在必行,教師應運用自主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的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其主要可側重于以下幾個方面實施:
首先,優化和調整課程結構調整,可增加“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拓寬學生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其次,促進學生學習內容的創新,以教材為基礎,合理優化教學內容,多與學生實際相結合,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其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積極思考,不斷去解決問題。學生應學會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從而不斷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外,教師應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以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為宗旨,創新教學方法和策略,如采用問題教學法、分層教學法等,倡導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和獨立學習,以此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從推進素質教育的角度而言,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轉變必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批判意識和懷疑意識,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有質疑精神,以促進學生個性的養成。
同時教師應積極促進學生參與到各類實踐活動中去,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總之,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更新教育理念,轉變角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斷探索和實踐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才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穩定推進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尚伏,黃占福.更新理念,轉變角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30).
[2]尤善良.把歷史課堂還給學生——淺談新課程理念下師生角色的轉變[J].新課程:中學,2013(9).
[3]閆冬梅.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角色的轉變[J].學周刊,2012(14).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