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月琴
遷移是已經學過的東西在新情境中的應用,也就是已有經驗對解決新課題的影響。語文新課改要求以學生為主體,發展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養,注意三維目標的實施。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有效途徑,更是開發學生智力的必要手段。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我們在教學中要努力實現起積極促進作用的正遷移。運用分類、對比、聯想、推理等手段,依據“遷移規律”設法為新知識的生長提供聯系的“認識橋梁”,通過遷移來發揮舊知識在學習新知識中的鋪墊作用,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和概括,進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類似于所謂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一、教材內容,促進學習遷移
好的教材結構可以簡化知識,可以產生新知識,有利于知識的運用。這種結構必須適合學習者的能力。這需要每一個知識領域內有造詣的教材教法專家和心理學家以及教師的通力合作,盡可能編寫出適合學生能力的最佳結構的教材。
中學語文課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養學生遷移能力的好材料。教科書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類。必修教科書的內容分“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四部分。前三個部分納入課內學習計劃,“名著導讀”為課外自主安排。以“閱讀鑒賞”為例,“閱讀鑒賞”是教科書的主體。課文分單元編排,組成兼顧文體和人文內涵。每冊由四個單元組成,學習重點不同,有的側重于對形象性較強的文學作品進行品味,有的側重于應用性較強的文章的閱讀理解,意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再以“梳理探究”為例。有的側重對以前所學的語言、文學、文化等方面的知識進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則通過自主思考或合作研究,培養探究能力。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有的側重于實際應用,有的著眼于鑒賞陶冶,有的旨在探索研究,提供了更大的選擇空間。選修課的學習是更加開放思路,發展個性,更加需要主動學習。課本只是一些資源、一個平臺,學生完全不必受此局限,而應盡可能將教科書與社會生活中的語文學習資源整合起來,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學習語文、運用語文、享受語文。
二、教學方法,促進學習遷移。
傳統教育是應試教育,學生是“復印機”,能把教師所教的知識復印下來就是優秀學生。新課程的改革實在必行,沒有探索性的學習是死板的,毫無挑戰性地接受現成知識是沒有成就感的。這樣的學習,充其量是使頭腦灌得滿滿的,使其不至于空空如也,而付出的代價卻是活躍的思維,得到知識的同時失去了學習知識的興趣和創新能力,而更多的是培養接受知識的書呆子。那么,如何改變我們的教學方法呢?
(一)從課本中遷移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可見閱讀與寫作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教師要善于從提高學生的鑒賞力入手,以課文為例,教給學生一些有關語言方面的知識以及寫作的規律和方法,使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從中體會到為了表達一定的內容,作者是怎樣準確、生動、鮮明地使用語言的,做到讀寫結合,從讀中學寫。指導他們反復品味課本中的重點篇章,背誦精彩的語段;還要依據各類文體的寫作特點,提出閱讀重點,點化閱讀難點,教給閱讀方法,用好教材這本范本。教師還要定期給學生推薦一些必讀書目,介紹一些報刊雜志,范讀一些美文華章;要求學生床頭桌前,常備一些可讀的東西,閑暇時間能讀多少讀多少,并做到持之以恒。只要我們找到兩者的結合點,舞好兩柄“利劍”,相信就能“雙劍合璧,威力劇增”。
(二)從情感中遷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古典詩歌在語文教學內容中占據著一定的比例,學習古典詩歌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夠讓學生吸收民族文化的精髓。例如,在教學柳永的《雨霖鈴》時,我以情感體驗為切入點,讓學生把自己當作柳永,感受作者寫作此詩的情感態度。并引導學生回憶剛學過的另一首詞,即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體會詞學兩大流派——豪放派、婉約派的特點。
(三)從對比中遷移
每一篇詩歌,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總是孤立的教某一篇古詩,要盡量進行類比遷移、縱橫捭闔、加強比較,通過比較,尋找相似點、共通性;通過比較,體會差異性、多樣化。以此來全面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和文學修養。
在進行詩歌教學時,我們可以把同一題材、同一風格的詩作擺在一起,通過比較,讓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從而歸納出一定的規律。
(四)從媒體中遷移
多媒體技術集圖、文、聲、像于一身,實現了傳播一體化。語文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有效地增強了語文課的教學價值和審美價值。如在教學《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與實》一文時,我以奧運開幕式《畫卷》導入新課,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平臺呈現歷代繪畫藝術特色。借助從博物館租借的藝術珍品,將中國古代的繪畫神韻表現的淋漓盡致。讓學生在接觸一個完全不熟悉的知識領域時,對這個領域有了大致的了解。
總之,遷移教學法是新課改中的一項有益嘗試。雖然它只是處在探索階段,還存在著不足之處,但它的實施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提高了他們自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他們的全面發展。同時,它也對教師的知識儲備、教學技巧及教學藝術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