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山
隨著新課程的深入實施和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如何“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成了課堂教學質量評估的重要指標。要真正實現“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就必須正確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矛盾,怎樣正確實施生成和預設教學策略呢?本文從預設與生成的辯證關系、預設與生成的現實依據、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關系的對策三方面作一探討。
一、預設與生成的辯證關系
預設,是指教師課前備課中對課程教學過程所作的課堂靜態設計,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可操作性強又充滿理性之光的、超時空的設想與安排,并具有一定的彈性與留白。它建立在教師充分理解、多元化解讀教材和準確把握學生學情基礎之上,是教師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環節過程和教學策略等作出科學預見的實施方案。
生成,是指課堂目標的動態實現過程,是在師生、生生、教學資源等多種因素間,進行相互促進知識與能力、思維與習慣等有機建構的教學過程。生成也是師生教學相長的歷程和歷練。生成的主體是學生,過程是動態的,本質是探究的。
預設與生成又是統一的,二者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沒有預設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沒有生成的預設又往往是低效的。精彩的生成離不開精心的預設;精心的預設又為課堂的動態生成提供了切實有效的實施平臺。同時,預設與生成在一定條件和適當場合下又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精心預設可以轉化為有機生成;動態生成也可以轉化為預設中的豐富資源,在教師充分駕馭課堂的生成性之后,又可以不斷為新的教學預設提供更豐富的教學素材與資源,為實施更高水平的預設提供堅實的基礎。
二、預設與生成結合的現實依據
長久以來,思想政治課在德育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但同時在實際教學中也面臨很多問題。因此,探究并實現思想政治課教學預設與生成的有機結合,既是實現教學目標任務的客觀需要,也是踐行新課程理念以解決現實教學問題的必然要求。
(一)實現預設與生成的有機結合是實現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和任務的要求
思想政治學科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它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方面的獨特功能。只有精心預設并結合學生實際,提高動態生成的效力,才會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內容的吸引力、感染力、號召力、生命力,從而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學在“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目標任務。
(二)實現預設與生成的有機結合是踐行新課程理念的必然要求
課堂生成是新課標倡導的重要理念,生成是師生、生生在互動中,在心與心的交流中、思與思的碰撞中、情與情的感應中產生出來的。
(三)實現預設與生成的有機結合是解決思想政治教學現存問題的要求
新課改以來,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了預設與生成的結合,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其一,預設不精,影響生成。其二,預設過度,禁錮思維。其三,生成過多,虛假繁榮。
三、正確處理預設與生成關系的對策
課堂不是戰場,但卻有著如同戰場一樣復雜多變的學情,要想實現預設與生成的有機結合,教師需要做好從教學理論到專業素養、從教學觀念到教學方式的全面提升和轉變,方可“運籌于帷幄,決勝于千里”,體驗并實現教學的意義和價值。
(一)仰取俯拾,腹有詩書氣自華
“學如富貴在博收,仰取俯拾無遺籌”,教師只有不斷地“仰取”“俯拾”,兼收并蓄,才能做到“腹有詩書氣自華”。為此,在教學活動中發揮主導作用的教師應從以下方面著手,提高個人素養、培養教學智慧。
1.提升理論素養,思想要有高度。思想政治課教學要具有一定的高度,“高度決定視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高度即強調德育為先,這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靈魂,思想政治課教學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2.提高專業素養,思想要有深度。深厚的專業素養促使教師不斷提高見微知著、遠見卓識的能力。教師對教材鉆研深刻,上課才會微言大義,一語中的,才會讓學生體驗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收獲“驀然回首,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的意外驚喜。
3.關注人文素養,視野要有廣度。思想政治課教學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必須在課堂中盡可能多地關注人文素養,拓寬視野,使課堂教學富有一定的深度(或廣度)。
(二)改進方式,此時無聲勝有聲
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是不斷思考、調節和更新的生成過程,要求教師既要轉變觀念,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和學生的管理者轉變成為學生的發展促進者和成長助力者;又要轉變教學方式,處處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讓學生做真正的學習主人。
(三)精心預設,有意栽花花似錦
預設需精心,但精心不等于事無巨細、面面俱到。預設要有彈性,猶如作畫,彈性預設是“寫意”而非“工筆”。要求教師深入思考課堂教學的大方向、大環節,勾勒出課堂的整體思路和框架。
1.巧設情境,在思索感悟中生成。恰當的情境設置會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思維,促成教學生成。情境化教學可以通過直觀的手段(如視頻、圖片、音樂等),將震撼的效果呈現給學生,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進行感性觀察、理性思考,不知不覺地融入具體情境中,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既“有話可說”,也“愿意說”。
2.精設問題,在合作探究中生成。教育家羅杰斯說過:“凡是教師能夠講述的、能夠傳授的知識,多半是死的、凝固的、無用的知識;只有學生自己發現、探究的知識,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識。”問題是探究式教學實踐成功與否的關鍵,但提出的問題一定要有深度和梯度,具有開放性和實踐性,要有思維的空間和探究的價值。
3.巧設活動,在體驗踐行中生成。創設情境是動態生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和環節。探究活動設計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善于挖掘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的教學資源,創設具有思想性、知識性、生活性的活動情境,拉近學生和文本,師生、生生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共鳴,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課堂的動態生成。
(四)動態生成,無心插柳柳成蔭
如果說預設是“有意栽花”,那么生成便是“無心插柳”“節外生枝”了,但如果處理得當,也就有了“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收獲,“節外生枝”化為“錦上添花”的精彩。
1.峰回路轉,在思想爭鳴中生成。真理越辯越明,教學中經常會出現“百家爭鳴”的情況。面對這種情形,教師不應一言以蔽之,直接給出所謂正確的答案,而應該發揮好“煽風點火”“挑撥離間”的作用,讓爭論的雙方在思想的碰撞中點燃智慧的火花。
2.撥云見日,在釋疑解惑中生成。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思想政治課教學強調觀點上的認同和情感上的共鳴,但這不能成為否定學生質疑的理由。教師應注意培養和善待學生的質疑品質,不應扼殺學生的質疑能力和靈性,應敢于讓學生質疑,積極引導學生在質疑中加強知識的生成、觀點的認同、情感的共鳴。
3.點石成金,在糾正錯誤中生成。捕捉課堂契機,是課堂生成的關鍵。課堂生成具有即時性、靈動性的特點,強調機智靈活——不僅借助于教師的“靈性”,而且彰顯于學生思維的頓悟、靈感的萌發、瞬間的創造,教師應“慧眼識珠”,及時捕捉即時產生的靈動的課堂資源,以便更好地引領學生全身心投入到知識的建構中,收獲創造的喜悅。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讓我們一起站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立足于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用睿智、理性的觀點正確認識和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共同收獲生動而美麗的課堂。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