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鳳
摘要:小學品德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回歸兒童生活。這一課程理念要通過回歸兒童生活的教學得以實現。本文從把握時代生活的脈動、把握兒童生活的脈動兩個方面對課堂教學時如何回歸兒童生活進行了思考和探索,力求追求高效的小學品德課堂,讓品德課堂活力無限。
關鍵詞:品德課堂 把握脈動 活力無限
2011版《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這樣指出: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會關心、積極探究是課程的核心。《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也將課程性質定位在:品德與社會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兩者都強調以學生生活為基礎,因此,在品德學科教學中,我們要把握生活的脈動,有針對性地捕捉生活中各種有利教學的信息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兒童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成長,讓品德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一、把握時代生活脈動,讓品德課堂活力無限
我們生活的時代是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而教學內容變化的周期相對較長。這就要求教師要更新理念,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不斷捕捉時代信息,充實教學內容。在教學時,我們既要善于利用課本,又要敢于跳出課本,能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我們的品德課堂應既包含課本內容,又充滿時代生活內容。因此,我們要關注社會時事熱點,融入時代信息,時刻把握時代生活的脈動,引領學生走進充滿生命活力的品德課堂。
(一)關注社會熱點,把握時代脈動
關注社會熱點,是品德學科本身應有的特點,也是新課程標準賦予該學科的基本要求。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課程內容體現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機融合;教學活動體現兒童的生活體驗與道德體驗,知識學習與社會參與,問題探究等彼此滲透、相互促進,實現生活、教學、發展的三位一體。
因此,在教學時,我們要走出教室,走進社會這個大課堂,把教學內容與社會時事熱點有機結合,讓品德教育充滿鮮活的生命力。
如教學《隔海相望》一課時,我們就可以拓展有關臺灣人民與祖國大陸人民血脈相連的社會熱點話題,可以不失時機地將近階段發生在我們蘇州的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即“蘇州姑娘杭彬捐贈骨髓干細胞救臺灣女學生”的視頻播放給學生看,給學生以視覺的沖擊與情感的震撼,從兩岸人民的血脈相連等方面進行情感體驗,感受臺灣同胞與祖國大陸人民同根同源。學生由閱讀課本文字資料到觀看課外視頻影像,層層深入,由景入情,觸景生情,情景相容,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了臺灣與祖國人民血濃于水的濃濃親情。我想,這樣的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才是靈動的充滿活力的課堂。
(二)融入時代信息,把握時代脈動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社會,是網絡時代。各種信息,五花八門。作為品德學科的教師,就要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善于捕捉有用的時代信息,融入課堂教學。
如教學《怎樣和他聯系》一課時,我們就可以這樣開展教學活動:在日常生活中,你常常用什么方式與他人取得聯系?在學生回答過后,可以繼續追問:你知道現在最時尚的手機是什么?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蘋果iPhone5s。然后師創設情境,說道:“有一位同學看到其他同學有了蘋果手機,非常羨慕,于是他每天纏著父母要去買。對此,你有什么話想對他說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各抒己見,最后達成共識:不能有虛榮心,有攀比心理,要根據自己家的經濟條件及需要決定是否購買。就這樣,學生既知道了現代通信方式,又從中受到了良好的德育教育,品德課堂在時代信息的交融中變得更加豐厚、深遠,更具活力。
二、把握兒童生活脈動,讓品德課堂活力無限
兒童是自己生活的主體,他們有著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狀態、生活方式和生活需要。品德教學要實現回歸兒童生活,首先要求教學要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教學主題、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等都應該關注和圍繞兒童的現實生活,適合兒童生活實際,滿足兒童的需要,這應該是教學回歸兒童生活的起點。
(一)重視兒童實際生活,把握兒童生活脈動
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課程內容的主要源泉。兒童的生活是一個充滿活力,蘊藏著巨大發展潛能的生命階段,此時的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與特點,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工作者的內涵和發展的價值,而品德課程教學就是要把學生的這些生活體驗作為可開發利用的教學資源引入課堂,幫助他們將生活經驗中復雜的情況加以簡化、濃縮、遷移、提高和升華,使學生的生活更具有質量,更具有光彩。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重視生活的價值,必須凸現生活的氣息,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世界,努力營造生活化課堂,讓品德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
如教學《我會安排一天的生活》一課時,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生活的實際如興趣、愛好等制定一張《“我”的一日生活安排表》:早晨6:30分-7:30分,做什么;上午在校上課;中午11:30_12:50做什么;下午在校上課;放學后4:00-5:30分做什么,晚飯后6:00—8:30分做什么。學生制定好后,進行評議,看看是否合理,然后讓學生再次調整自己的生活安排表,使學生一天的生活安排更為合理、更為健康。
(二)切合兒童身心特點和發展需求,把握兒童生活脈動
每個階段的兒童都有它獨特的身心特點和發展要求,因此,在品德教學時,我們不僅要根據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和發展需求來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如教學《盼盼遲到了》一課時,考慮到一年級小朋友,由于自理能力較差或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造成了上學遲到現象,課堂上就可以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開展整理書包比賽,穿鞋子比賽等體驗活動,使學生們在愉悅的體驗活動中培養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也滿足學生的實際生活需要,做到上學不遲到。
綜上所述,在品德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樹立一種“教學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學”的觀念。要時刻把握生活的脈動,讓學生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成長,讓品德課堂活力無限。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