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分銳
時代的發展使得計算機的運用深入到了各個領域,多媒體輔助教學應運而生,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掌握這一門教學技能,使之能夠服務于教學任務的完成,確保教學效果顯著提高。尤其在中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技術會使課堂更加豐富多彩,在以情感育人的同時,又能體現時代的氣息,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
一、重現畫面,深入體會
語文教學的背景有許多跟地理結合在一起,這些文章借景抒情,在令人流連忘返的美景中,抒發自己言外之意,由于初中生閱歷淺,缺乏一定的生活體驗,不能很好地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也無法理解文章的意境,所以,把當時的景象再現出來那是最好的辦法,多媒體輔助手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把當時的景象再一次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這樣就能和作者的情感達成共鳴。
例如,在學習《巴東三峽》時,我們把巴東三峽的美景結合課文依次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既欣賞美麗的景色,又學習描寫環境的手法,還同時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輕而易舉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又如講到《周莊水韻》時,用多媒體展示周莊水鄉的圖片和照片,讓畫面噴薄欲出,學生自然也就突破了學習重點與難點,順利完成學習目標。
二、聲情并茂,抒發情感
語文教學培養的是學生的情感,而這種情感的培養不能單單體會到、認識到,就算完成任務,要進一步加強、培養學生的情感取向,牢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取向。這就要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加強引導,在教學的同時,找到對學生進行情感培養的契機,巧妙選取切入點,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一課時,為了加強這種對母親的情感教育,在分析出作者對母親的特殊情感之后,我搜集了多方面關于子女對家長情感的素材,放到這堂課上來,讓學生感謝受一次愛的教育。比如我用多媒體播放歌曲《燭光里的媽媽》這首歌,當時全班學生一起跟著唱這首歌,許多學生演唱過程中還流出了激動的淚水。
可以說利用多媒體給學生上了一堂情感教育課,學生既理解了作者對母親的情感,也體會到了自己父母的深情,在今后也會更加孝順父母,達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三、動手操作,由感而發
語文課堂教學也要讓學生動起來,不能只是機械地讀課文、寫生字,這樣學生興趣不高,教學效率低,積極性調動不起來,課堂就成了填鴨教學,我們可以適當地選一些課文在微機室教學。
學生對計算機非常感謝興趣,而且換一個環境上語文課,對學生來說就是一種吸引,學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覺得新鮮,想知道語文課究竟要干什么,這種好奇心就決定了學生這節課會聚精會神地聽課,主動地學習,完成教師交給的任務。我們正好利用這個契機,設計一些環節讓學生不光是從電腦上獲取教師指定的內容,還親自動手操作,學生的記憶會更深刻,而且會更積極主動。
例如,《永久的悔》一節課,教師可以發動學生為最尊敬的人制作一張電子賀卡,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再互相展示、評比一下,這樣既讓學生抒發了情感,又讓他們親自動手,加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四、加大容量,提高效率
語文課信息量大,內容繁多,傳統的教學手段在對大容量課時內容處理上顯得力不從心,既費時費力,又效率低下,所以在這樣的課堂教學時采用多媒體教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上習題課時,許多知識需要抄在黑板上,既費時又效率低下,學生感覺累不說,一節課也練習不了幾道題,會讓許多學生感覺吃不飽,而如果把這些習題事先制成課件,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觀看大屏幕來做題,既解放了教師的雙手,又讓學生在有限的45分鐘內練習了更多的習題,強化了知識,所有學生都能在練習中學會解題技巧,也培養了他們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效率低的問題也得到了解決。同時也可以建立以班為單位的QQ群,把課堂上用到的課件放到群共享里,讓學生隨時觀看,課堂上沒有理解的也可以在課下學習,讓網絡成為課堂的延伸。
五、資源共享,服務教學
網絡上的資源豐富,有許多可以放到教學中來,服務于教學工作,我們只要加以甄別、篩選,對教學任務的完成會起到很好的作用。如語文教學當中,朗誦是最基本的一項能力,教師要給學生一個很好的范本,讓學生去學習、模仿,進而形成自己的能力,然而很多學生不能達到要求,而教師所朗讀的水平也參差不齊。這就要借肋計算機,我們可以從網絡上搜集名家朗誦的視頻,根據需要在課堂上讓學生學習、體會,在不斷的摸索中形成朗誦的能力。
又如,我們也可以布置學生課下聽聽百家講壇中有關四大名著的知識,幫助學生理解。當然網絡上的資源千差萬別,教師在推薦給學生的時候一定要篩選、比較之后再引導學生去觀看,這樣有選擇性地對待網絡資源,既節省時間又達到教育的目的。
總之,結合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做學習的主人,實現大容量的課堂教學,可以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學生親自參與教學過程的教學互動,資源共享的網絡平臺,都讓現代的語文課堂變得更豐富多彩,更符合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