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琴
【摘要】少數民族聚居團場的新型工業化必須能有效發揮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資源,促進職工增收,帶動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素質提升、生活改進,加速發展民族經濟,促進全面小康的早日實現。
【關鍵詞】工業化;民族職工;轉移;就業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四化”同步的新思路,促進四化協同發展,帶動工業化實現新的發展高峰。六師五家渠市緊抓三化建設的機遇,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積極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加快工業化發展步伐。在這一過程中團場富余勞動力大量和快速的轉移就業引發了廣泛地關注。本文以少數民族聚居團場為例,分析了少數民族聚居團場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過程中,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應該從產業選擇、就業宣傳和政策幫助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的少數民族轉移就業的意義
在社會化進入大發展的過程中,社會產業結構由農業為主導向以工業為主導轉移,同時半生了富余勞動力的存在和轉移,這是在過渡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師市一共有14個農牧團場,少數民族聚居團場4個。從2004年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以來,師市的工業化水平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但是相對于中心團長,少數民族聚居團場的工業發展相對要緩慢一些,同時考慮到當地職工群眾的民族、宗教、生活習慣的不同,在轉移就業方面也出現了一些的新的問題,單獨研究少數民族聚居團場,在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的轉移就業問題顯得更為必要。
二、少數民族聚居團場職工轉移就業的現狀
北塔山牧場是國家級邊境少數民族貧困團場,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薄弱,牧民生產生活條件亟待改善。職工群眾一直以來過著游牧生活,主要的生活來源是放牧,很少從事農業種植,隨著國家提出退牧還草工程的開展,職工慢慢的向山下轉移。轉移模式主要有三種:1.牧民向農業轉移,主要是牧民由北塔山牧場向奇臺農場農一連、紅旗農場農二連轉移,轉移后從事農業種植工作,同時在農二連生活的牧民婦女還利用農閑時間進行手工氈繡布繡。2.牧民向企業轉移,主要是北塔山的牧民向102團轉移,經過一系列的崗前培訓之后在企業就業,現在已經在企業就業的有100多人。3.轉移方式是牧民靈活就業,就是牧民可以自主創業,在北塔山牧場從事零售、餐飲、運輸等行業。
三、北塔山牧場少數民族轉移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相對于非民族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團場在新型工業化工程中遇到的職工轉移就業壓力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
1.當地就業存在困難。少數民族聚居團場自然狀況較差,可供生活、生產的面積有限,經過多年的開發土地對人口的承載已達極限,自凈能力銳減。在當地發展工業,礦產資源非常豐富,但是沒有充足的水資源,交通運輸路程相對較遠、成本加高,目前企業入駐上存在問題,所以職工在當地實現就業轉移存在困難。
2.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由于長期處于與外界隔離、少有經濟文化往來的封閉狀態,導致觀念陳舊、現代科學技術意識差,計劃經濟、自然經濟、傳統落后的生產方式的觀念意識殘留多。再加上教育文化落后,文盲半文盲數量眾多,人口和勞動力整體素質低下,現代化的文化知識傳播少。職工實現轉移之后需要進行全方面的崗前培訓,但是現階段,職工群眾在適應工廠生活上還存在一定的困難。
3.缺乏技術。少數民族聚居團場實現新型工業化關鍵在科技,而少數民族科技人員也是實現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力量。由于牧民以前從事的主要是游牧生活,與工廠的生產過程截然不同,技術掌握上存在較大困難,現階段只能從事較為基礎工作,主要還是體力勞動。
四、加快推進少數民族轉移就業的措施
針對北塔山牧場在新型工業化過程中,職工轉移就業上遇到的困難,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1.充分利用當地地理優勢和人力資源。少數民族聚居團場雖然地處偏遠,但是礦產資源豐富,同時富余勞動力較多,所以在解決少數民族職工轉移就業的過程中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當地辦廠當地消化,因為在職工轉移額的過程中有很多職工不愿意離開一直生活地方,即便是轉移就業后的生活會比現在有很大程度的改善,所以針對少數民族自身文化素質不高,技術素質低,吃苦耐勞的特點。可以在當地選擇技術需求低、勞動密集型的行業,充分利用當地的地理、資源優勢和勞動力資源。
2.抓緊做好各種優惠政策的宣傳,鼓勵富余勞動力走出大山,在外務工。據悉:該場與師市部分企業正在達成勞務輸出協議,組織輸送100名牧職工到五家渠及周邊企業務工,預計人均增收1萬元人民幣。成功實現少數民族職工的轉移就業最主要的就是職工自愿進行,所以在這個過程政府對于相應政策、招工信息的宣傳起著重要的作用。緊緊抓住當前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歷史機遇,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用足、用活、用好促進少數民族就業的優惠政策,加快少數民族聚居團場富余勞動力轉移步伐;此外還應定期的在團場公布周邊企業或者對口轉移團場的招工信息,薪資待遇情況,讓職工群眾真正做到了解政策,清楚出路,掌握工作方向。
3.積極進行知識技能、信息、科技的培訓。針對少數民族聚居團場職工文化水平偏低、信息閉塞、技術落后的現狀,應當加大在少數民族聚居團場的文化教育活動,多在空閑時期召集牧民進行政策解讀、文化教育、信息交流和科技傳播的活動,對于青年牧民,更應該通過政策鼓勵進入學校接受高等教育,提高文化素質、學習先進技術、然后回歸團場,起到帶頭作用和技術指導的作用。除了積極培養當地的技術骨干,還可以從師市政府和師市入駐企業選派骨干到牧場掛職,跟蹤指導。
參考文獻:
[1]陳艷.農民農業收入增長影響因素通徑分析[J].商業研究,2005(11):35
[2]王振山.影響農民增收的原因及促進農民增收的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06(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