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小健
佐藤學教授認為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其核心就是學生的學習,而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種從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程。這個旅程中學生要與新的知識、學習同伴和發展中的自己相遇,這些相遇需建立在傾聽和對話上。通過傾聽,一方能夠在另一方觀點的基礎上去思考,并形成多方面思維和經驗的連鎖,從而將學習和合作引向深入。課堂上的傾聽關系既包括教師與學生的互相傾聽,也包括學生之間的互相傾聽。互相傾聽才能產生高效的交流,在靈感涌動的課堂上形成和諧的氛圍。正如吳正憲老師所說:“同學們獨立思考、認真傾聽、合作交流,體驗著用智慧解決問題的價值與愉悅,享受著教師的尊重與信任,這正是課堂教學的藝術所在,這正是知識的價值所在,這正是教師人格情感魅力所在。”
一、尊嚴在傾聽中彰顯
佐藤學教授一再強調:“傾聽”正是教學中教師活動的核心。教師只有認真傾聽每一位學生的發言,并像采擷珍寶一樣珍視每一個學生的發言,才能創造快樂教學的新天地,最終形成和諧的課堂環境,同時培養學生之間的互相依賴和傾聽關系。學生們不再拘泥于自己的觀點,而是認真地聽取、思考和反思別人的觀點,并能夠平等地參與交流和探究。他們不再只是強調自己觀點的正確性,而是在同伴的觀點中獲取營養成分,來滋養和豐富自己。日本黑柳徹子在《窗邊的小豆豆》中寫道:小豆豆因為“淘氣”被迫退學后來到巴學園,他見到校長后的第一句問候竟是:“你是校長先生呢,還是車站的人?”對于這樣一個不懂禮貌的學生,校長竟然也是笑著回答:“是校長先生啊。”而且這個笑著的校長開始聆聽這個因“搗蛋”聞名而被迫轉學來巴學園的“壞孩子”。長達4個小時的“傾聽”,直到最后“小豆豆絞盡腦汁地想啊想,但這回卻是真的找不到什么可說的了”為止。而且,在這次長達4個小時的傾聽中,校長先生一次也沒有打哈欠,一次也沒有露出不耐煩的樣子,還像小豆豆那樣,把身體向前探出來,專注地聽著,還不時地邊聽邊笑邊點頭,有時候還問“后來呢”“已經沒有了嗎”之類的問題。就這樣,小豆豆感到平生第一次遇到了真正喜歡自己的人,從而產生了“能和這個人永遠在一起就好了”的念頭。由此可見,尊重在傾聽中彰顯。
例如,在教學《種子萌發需要什么條件》一課時,在探究完種子萌發需要適宜的溫度及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之后,我展示了一道拓展題:若要研究光對豌豆種子萌發是否有影響,按照控制變量的要求,設計一個實驗方案,然后與學生討論交流。在多組發言后,形成了共同的設計方案:把40粒豌豆種子平均分配到A、B兩組,其中A組有光照,B組無光照,但溫度、水分、空氣三個條件相同。這時班上季宸弘同學膽怯地舉起手,我示意他回答,然而他聲音卻很小,我立即走到他身旁,拍一下他的肩膀,這時他聲音立即大起來:“我認為溫度控制相同是不妥的,溫度應設為25℃。”我故作不懂,“為什么不妥呢?”他接著說:“如果讓它們都處于0℃的話,A、B組中的種子都不能萌發,實驗就不成功了。”我在傾聽,其他學生都隨我共同傾聽,沒有嘈雜聲,只有靜聽。突然教室中爆發出陣陣掌聲……我接著追問:“除了控制相同的量外,還有什么要求?”學生一下涌動起來,最終達成共識:“條件相同且達到各自的最佳條件。”這樣,因我的傾聽激勵學生大膽回答,因我的傾聽帶動所有學生傾聽,因我的傾聽學生涌動著智慧的生成,因我的傾聽提升了學生的尊嚴。
這樣的課堂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合作學習,才能真正走向學生和諧對話,學生最初與最后的發言才會發生質的飛躍。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課堂不僅是傾聽知識之所,更重要的是課堂應該成為互相‘傾聽生命的內在尊嚴之所。”
二、智慧在對話中生成
優秀的教師能夠關注到每位學生的發言,認真傾聽每位學生的發言,并通過合適的方式將這些發言串聯起來,使學生不但感受到自己得到了應有的關注,而且還讓他們意識到:通過其他伙伴的發言,自己的回答得到了延伸。當每個人的發言都建立在其他人的思考的基礎上時,課堂上的觀點就如同珍珠一樣串聯起來。學生通過同伴的思考和幫助,豐富了自己的經驗和知識,深化了自己的思考,這樣的課堂才真正成為每一位學生學習、成長的場所。
例如,在教學《物質的比熱容》時,教師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大家都看過糖炒栗子嗎?(展示圖片)在糖炒栗子時加入沙子的目的是什么?(學生討論)
生1:炒栗子時,要來回翻鏟,沙子覆蓋到栗子上,我覺得加入沙子可以讓栗子受熱更均勻一些。
生2:那加水更能讓栗子受熱均勻,怎么不用水煮栗子呢?
生3:加水當然不行,水的沸點低,沸騰了就不再升溫了,達不到糖炒栗子的溫度。
生4:我明白了,加沙子是因為沙子比熱小,受熱升溫快,可以通過熱傳遞把熱量傳給栗子,使栗子更容易熟。
又如,在教學《大氣的壓強》時,教師做完覆水杯實
驗后,問到:你對這個實驗作何感想?
生1:我感到最奇怪的是當杯子倒置過來時,硬紙片為什么不掉下去?
師:這個感想好!切中要害!那么,大家就來想一下當杯子倒置過來時,硬紙片為什么不掉下去。
生2:是水杯把硬紙片粘住了。
生3:不對!水粘不住硬紙片,這是生活經驗。我看還是有別的原因。
師:這個方向指得對!看來你將來是當領袖的材料。(同學們哄笑起來)
生4:與硬紙片接觸的物體只剩杯子,這個杯子肯定不能粘或吸引硬紙片。
師:大家想一想,還有沒有與硬紙片接觸的物體?
生5:沒有。
生6:有!剛才老師講了“我們生活在大氣海洋的底層”,我們的實驗是在空氣中做的,所以與硬紙片接觸的物體還有空氣。現在看,與硬紙片接觸的三個物體(水、杯子和空氣)中,唯一有可能給硬紙以作用的是空氣,這個作用能夠向上支持杯子中的水和硬紙片。
師:你的分析與推理是正確的!根據生6的分析與推理,在這個實驗中空氣對硬紙片存在作用。這是客觀實際!那么,如何理解和接納這個客觀實際呢?(學生思考)
師:我們學習過“液體”,液體有許多方面與氣體相似,如具有流動性、沒有固定的形狀等。大家能不能從它們的相似之處去理解空氣對硬紙片存在的作用?(學生思考,小聲議論)
生7:由于氣體與液體有許多相似之處,液體能產生壓強,所以氣體也應該能產生壓強,有壓強就會對物體產生作用力(F=pS),這個力就支持住了硬紙片和杯中的水。
學生的思維空間如此的寬廣,他們的回答透露出各自思維的獨特性。在教學中,教師只有關注了孩子獨特的思考方式,尊重孩子的思維差異,并在對話中學會傾聽,才能創造出豐富多彩的課堂生活。課堂上師生通過對話演繹出思維的精彩,而教師通過“串聯”將智慧不斷延伸。
傾聽產生真正的對話,對話促成真正的傾聽,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生本意識”在心中扎根的教師,才會真正去傾聽;也只有讓“生本意識”在課堂上產生風生云起的效果,教師才能促成真正的對話!在這樣的“傾聽”與“對話”課堂中,學生的智慧才會迸發,思想才會升華。正所謂:“吸人之長,啟己之思。”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學本課堂”,才是高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1]文萍.創新型課堂教學設計[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1.
[2]唐曉杰.課堂教學與學習成效評價[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
[3]張大昌.新課程理念與初中物理課程改革[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李如齊.洋思初中的教學理念與實踐[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2.
[5]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6]佐藤學著.鐘啟泉,陣靜靜譯.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黃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