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摘 要: 補充歷史材料,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在課堂上,如果呈現方式不當,那么不僅不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反而會導致課堂教學無效。史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運用要適量;要在適當的時機呈現,在演示過程中注重傳播媒介。
關鍵詞: 傳播媒介 史料 運用方式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的大腦中,不管是從短期記憶中重現的部分還是從長期記憶中提取的暫時重現的部分,大腦同時對它們容納的數量都是有限的。雖然我們可以將一些零散的小知識單元組合成更大的、有意義的信息單元呈現,但學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是一定的。只有培養學生的理解記憶能力,才能有效理解閱讀材料中的歷史知識。
高中歷史課是需要大量記憶內容的學科。從時間維度上說,上下二三百萬年的人類歷史范圍;從空間維度上說,要了解整個人類在地球上的活動。學生必須記住大量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制度、典冊等內容和它們之間的相關性,這樣才能比較好地學習歷史。因此,提高歷史教學的水平,提高學生的記憶和關注力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我們應該努力提高大腦對事物識記痕跡的保存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調動一切資源,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歷史材料的補充是任課教師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補充歷史材料,可以豐富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材料,讓學生主動接受更多的知識、形成技能。在課堂上,如果歷史材料呈現時機不當,那么不僅不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反而會造成緊張忙碌的學習狀態,最終導致課堂教學無效,甚至出現負收益狀態。那么,歷史材料如何呈現才能有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呢?
一、歷史材料必須是適量的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在創設情境和證明所述觀點的過程中,老師需要添加相應史料,但不是越多越好,而要全面考慮。老師不要認為找到與教學相關的歷史材料都是不容易的,能找到就都用上,不能浪費。事實上,應該根據教學需要補充史料,立足于教學重難點的選擇,有的內容可以少補充或不補充,需要補充的必須精確選擇。
保留在長期記憶中的信息能否被適當提出,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適當提取線索;二是牢固地保持信息(這取決于信息各部分之間的聯系程度與豐富的接觸度)。因此,在每節課上老師提出的歷史數據不宜太多,太多的補充材料,學生無法全部理解,學生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容易消耗太多精力,精神和身體容易疲勞,最終會降低學習效率。這樣教學不僅浪費了歷史材料,更抑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老師精心選擇的材料既要控制為重點內容補充的材料數量,而且要控制每份材料的字數,這樣材料的總量受到控制,就能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擴大學生自主發展的空間。
二、歷史材料應該在一個適當的時機呈現
輔助的歷史材料只是學生進行歷史課學習的資源之一,教師補充的歷史材料,呈現給學生的時機是很重要的,教師必須認真考慮,如果切入的時機不當,就會失去材料應有的或者是預期的效果。如果教師選擇的材料屬于拓展教科書的,教師就可以提前把這些材料發給學生,讓學生有機會課前閱讀相關內容。
如果需要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呈現的歷史材料就要具備即時性。此時選擇的材料應以歷史圖片、圖像、視頻的形式在課堂上實時渲染為最佳。如果缺乏此類材料,只能用一個基于文本的材料,教師就必須在現場朗讀或采取配音朗讀給學生聽,減少不必要的認知障礙。
如果學生由于受到任課老師的講解或者是其他學生討論的啟發,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就要在課后進一步拓展學習,那么老師可以提前收集一些歷史材料在課后給學生呈現。當然應附有源材料和搜索的路徑,讓學生自主選擇,并進一步提高自我發展能力。
三、歷史材料的演示必須正確選擇合理的媒介
不同類型的史料,應選擇合適的媒體呈現,達到預期效果。基于文本的歷史材料概括性強需要慢慢閱讀,它們的信息傳遞媒介只能通過可視化的傳輸通道。在日常教學中多媒體設備一般只有一臺,播放每屏材料的內容是有限的,由于學生閱讀能力水平不同,因此不能有效滿足各層次學生的要求。將根據需要補充的歷史文本打印在紙張上在上課前發到學生面前,是一個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的措施。如果必須在課堂上即時添加史料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老師就應該采取大聲朗讀給學生或者采取畫外音的模式補充給學生聽,從視覺、聽覺和其他信息的多路傳輸到學生的大腦中,加深學生的記憶。
基于情景的史料,如音頻、視頻、動畫、圖片等材料,最好是使用多媒體演示。此外,我們還應該堅持補充材料不要單純追求原始材料,只要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就不要過于講究形式。總之,在史料融入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僅從教師的專業要求和主觀愿望出發,而要從學生的角度構建自主學習課堂,這樣的教學過程才是有效的,有意義的。
綜上所述,初學歷史課時,學生感興趣的學習內容較多,隨著學習的深入,逐漸產生了更多的需要記憶的成分,學生就會逐漸對學習過程感到困難,容易產生記憶的偏差,甚至對歷史學習產生厭倦情緒。英國哈里·麥多克斯所著的“學習策略”里有這樣一個觀點:“記憶能力的提高只能通過改善學習方法來實現。”教師要在突出教學重難點內容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掌握記憶方法,尤其要指導學生對知識的整體結構進行聯系。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復習時,要進行多種形式的復習而不是簡單的機械重復的復習,這樣才能真正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夏輝輝編著.歷史教師專業發展叢書·問題解決:歷史教學課例研究[M].北京:北師大出版社,2012.
[2]何成鋼主編.史料教學案例設計解析/歷史教師專業發展叢書[M].北京:北師大出版社,2012.
[3][英]哈里·麥多克斯.學習方略[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