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虹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獻法,首先對薄弱學校進行概念界定,并就概念提出自己的一些觀點。接著,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我國農村薄弱學校的成因進行羅列分析,最后提出相應改進措施。
關鍵詞: 農村薄弱學校 成因 改進措施
一、概念的界定
薄弱學校這個提法最早見于1986年3月國家教委頒發的《關于在普及初中的地方改革初中招生辦法的通知》。當時,國家教委為順利推行初中招生制度改革,要求有關各地“特別注意采取有效措施,搞好薄弱初中建設,使這些學校的校舍、辦學經費、師資水平、教學儀器設備等有較大的改善與提高”。
1998年11月,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強大中城市義務教育階段薄弱學校建設辦好義務教育階段每一所學校的若干意見》對薄弱學校的理解則是:“在大中城市的一些中小學校中,或因辦學條件相對較差,或因領導班子力量不強、師資隊伍較弱及生源等方面原因,使得學校管理不良,教學質量較低,社會聲譽不高,學生不愿去,家長信不過。”我們很容易發現,在這個時間段內,政府關注的薄弱學校主要是城市中的薄弱學校,很少涉及農村的薄弱學校。
薄弱學校是相對而言的,主要指相比于同一時期、同一地區的其他學校,在辦學條件和辦學質量上相對落后的學校。薄弱學校的“薄”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辦學條件、師資隊伍、管理水平和社會聲譽等。據此,可以給薄弱學校下個描述性定義:薄弱學校指在一定時期、一定地區在辦學條件、師資隊伍、管理水平和社會聲譽等方面相對落后的學校。
其實,薄弱學校主要指基礎教育階段的公立中小學,包括城市中心區處境不利的學校和鄉村地區的薄弱學校。在我國,農村薄弱學校主要指村級小學。由于我國農村自身現狀,加之政府對農村教育的投入相對較少,同樣是薄弱學校,農村薄弱學校相比于城市中的薄弱學校,差距還是很大的。農村學校在我國學校體系中占的比例又決定了其重要性,因此,可以說農村薄弱學校改進的成敗決定了我國學校改進的成敗。
對于學校改進的理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較公認的、權威的是經合組織國際學校改進計劃對“學校改進”的定義:“‘學校改進是一種系統的、持續的努力,其目的是在一所或更多學校中變革學習條件及其他相關內部條件,最終目的是更有效地實現教育目標。”
范國睿認為,學校改進指按照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中小學校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發揮主體作用,不斷總結經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推動學校系統不斷改進的過程。
二、農村薄弱學校的成因
1.政府的政策導向。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辦重點學校是教育政策的主要內容,如1980年10月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分期分批辦好重點學校的決定》,這一《決定》認為,前段時期在集中力量辦好重點學校方面做得不夠,“不少重點學校還沒有‘重起來”,要求今后幾年應進一步加強重點。在重點學校建設的教育思想指導下,一系列教育資源優先配置政策向重點學校傾斜,致使學校間差距逐步拉大。很多薄弱學校就是這樣形成的。
2.市場經濟的影響。
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地區經濟水平嚴重制約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各地區教育發展嚴重失衡。即使在同一地區內部,不同學校的發展也存在很大差異,校際間發展不平衡突出,重點校和薄弱校的問題日益突出。隨著義務教育的逐漸普及,人們有接受優質教育的強烈愿望。而基礎教育階段優質教育資源相對不足,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現狀。這一矛盾的演變帶來了許多教育和社會問題:許多家長不惜重金讓孩子讀重點校、示范校,浪費了嚴重的物力、財力,孩子心理負擔沉重,致使學校角色失位、教師流動錯位。重點校在享用國家公共教育資源的同時依仗自身優越地位收取高額擇校費,吸引眾多優秀教師躋身其中,而薄弱學校則陷入發展困境。
3.學校內部的問題。
農村學校的硬件設施建設十分落后,校舍陳舊狹小、教學儀器陳舊、設備落后,很多農村小學除了課桌、講臺、黑板外,就沒有什么東西了。
我國學校實行的是校長負責制,農村小學的校長隸屬于鎮中心小學校長管理,然后層層逐上。很多農村學校的校長都是直接由上級領導任命的,而非采取公開選拔的方式。尚存在很多教師由于教學業績突出被晉升為校長的現象,缺乏最基本的教育管理學的知識或培訓,正如彼得原理描述的那樣,他們最終來到了他們并不勝任的位置上。
農村教師的待遇低,加之農村教育條件的落后,很多優秀教師不愿意到農村學校任教。同時,農村薄弱學校很多優秀教師在生活的壓力下選擇離去。在農村教師素質整體偏低的情況下,很多農村優秀教師的流失又成為制約農村薄弱學校改進的瓶頸。
學校的學生規范歷來就是這樣規定的,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一心只讀圣賢書”。學校改革從來看做學校領導的事,領導層很難接受教師群體對于學校管理的介入,更不用說傾聽學生的聲音了。
4.農村薄弱學校的改進缺乏理論支持。
很多校長反映,他們也想改進,但是不知道如何改。學校校長的權力是有限的,摸著石頭過河的試驗在學校試行的代價是很沉重的。因此,前期的理論準備是學者們應該做的。如前所述,目前專家學者對于農村薄弱學校改進的研究還是很缺乏的。
另外,學校與社會的互動少。我們一直倡導學校與社會、家庭通力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但是,不能否認的是至今學校在與社會的溝通與合作方面做得遠遠不能令人滿意。
三、農村薄弱學校改進的措施建議
農村薄弱學校的改進是一個漸進過程,是一項需要多方群體共同努力的系統工程。只有政府、學校(學校管理者,尤其是學校校長、教師、學生等)、社會、專家學者這些群體共同致力于薄弱學校的改進,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1.政府加大對農村薄弱學校的資金投入,并明確地給予政策傾斜。
政府仍然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更要重視教育投入分配問題。現在我們應該做的是把有限的教育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用經濟學術語說,是讓有限的資源真正達到其效用的最大化。因此,在城市學校教育投入的邊際效用遞增有限的情況下,我們有更多理由支持把更多教育資源投向農村,特別是農村的薄弱學校。
教育行政部門可以進行資源重組,通過合理調整學校布局、改造薄弱學校、優化資源配置等措施,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
2.學校關注整個群體,發揮群體合力,共同致力于學校的改進。
學校應該由改革的對象變為改革的主體。從政策的被動執行者變為創造型的執行者。
(1)學校管理者
“一個好的校長就是一所好的學校”。這句話在農村薄弱學校的改進中被證實。學校管理者,特別是學校的校長應當充分發揮領導和凝聚作用,特別在學校發展戰略的定位上,要重視發揮整個領導群體的智慧,充分了解學校的特色。很多農村薄弱學校都是通過領導群體決策,對學校自身充分研究,充分挖掘學校特色而崛起的,如一批批的“書法、繪畫、體育”等特色類學校。
(2)教師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學校教育質量歸根結底是由教師質量決定的。因此,提高教師質量成為農村薄弱學校改進的重要突破口。政府可以通過政策資助、資金支持等方式給農村教師提供在職進修、在職攻讀教育碩士、脫產培訓、參加教育科學研究等機會,以提高農村教師的素質。還可以通過選送農村薄弱學校的教師到辦學水平較高的學校掛職工作的方式,加強對薄弱學校教師的業務指導,幫助農村薄弱學校培養學科帶頭人。
學校之間建立教育網絡,搭建一個跨校教師學與教的平臺,教師之間可以就教育經驗與心得等進行網上交流,做到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3)學生
如果我們堅信學校改進的初衷和歸宿是為了學生的利益,那么我們是沒有任何理由在改進的時候忽視學生的意見與觀點的。事實上,學生對于改進與否的感受是最直接、最敏感的,他們才是最有發言權的人。
3.促使社會力量成為薄弱學校改進的動力。
社會力量既可以成為學校改進的動力,又可以成為改進的阻力,這取決于學校對于社會參與力量的態度。農村薄弱學校的情況尤為特殊,由于地處相對落后的農村,農民大都習慣安于現狀,不喜歡變動,一些小的變革都會引起他們本能的反對,無形中增加農村薄弱學校改進的難度。這要求學校管理者不僅有改革的魄力,還要善于因勢利導,贏得廣大農民群眾的支持。贏得社會尊重和支持的最好方法莫過于學校對社會的開放、對農民的開放,使農民真正了解學校究竟做了些什么,在做些什么,還想做些什么。一般而言,對于自己很了解的、很信任的東西,我們是樂于支持、樂于付出的。
4.專家學者的支持。
專家學者參與農村薄弱學校的改進既是一種理論支持,又是一種信心激勵。先進的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這里還想多說一點的是,專家學者的研究一定要建立在對農村薄弱學校實地考察的基礎上,那種憑空臆想的理論無非是一些簡單的、文字的排列組合而已,對于學校的改進根本不起作用,因為它們都是空中樓閣、無源之水。
我國農村的特殊情況決定了我們不能僅靠借鑒西方模式解決農村薄弱學校問題。我們應該坦然地承認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政府、學校、社會力量和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孫素英.學校改進視角的考察與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7(12).
[2]張侃.淺談農村薄弱學校的成因和改造對策[J].當代教育論壇,2005(12).
[3]肖柏棟,周光賢.農村薄弱學校建設淺談[J].當代教育論壇,2007(11).
[4]車成全.農村薄弱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思考[M].百家雜談,P13-14.
[5]陳金干.當前農村薄弱學校校長面臨的問題與思考[J].江蘇教育(教育管理版),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