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蘭
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表明語文已經不僅僅是工具,而有了更豐富的內涵,更充分展示了語文的魅力。語文課堂是語文的具體展示,不但能在語文課堂上領悟語文的博大精深,更能在語文課堂上體會別樣的風情。
某些人認為公開課就是要熱熱鬧鬧,一定要有花樣,課件要精美,練筆和思考的時間不能太長,否則會出現所謂的冷場。我聽過大師級老師的課后,想法改變了。老師們嫻熟的教學技藝,智慧的教材解讀,灑脫的教學取舍,靈動的課堂生成深深震撼我們的心。我思索:學生到底需要怎樣的語文課堂?在繁華和樸素之間,該怎樣取舍?
一、靜思——智慧的碰撞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課堂中除去了復雜的學習環節,剩下的只有簡便的方法、簡潔的話語在樸素中體現心靈的藝術,在樸素中走進學生的心靈。問題的拋出,不是一顆炸彈,而是一種力量的牽引,沒有轟轟烈烈的討論,沒有熱熱鬧鬧的商量,只有靜靜思考,在這靜悄悄中,攻克一個又一個堡壘。
在新課改背景下,某些老師提倡合作學習,采用小組學習形式。在不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空間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學生只是理解表面的東西,是膚淺的、不完整的。這樣的小組合作只是給少數優秀的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一堂課下來,看上去熱熱鬧鬧,但實際上效果甚微。在教新課《醉翁亭記》中,我學著拋出一個問題: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比較:孟子、范仲淹、歐陽修三種思想的異同。”
課堂上學生在細細地思考,沒有交頭接耳裝模作樣地討論,只是思考結果學生的回答出乎我意料。完美的答案不是我們真正的追求,正是有小小的缺憾才更能顯示學生的智慧。在所謂的冷場中,學生的思維在不斷發散,個性在課堂上得以展現。智慧在作無聲的碰撞,火花愈發絢爛多姿。
二、巧引——技巧的誕生
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亞里士多德
互動是教師在組織、引領和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師生間不可或缺的教學行為,師生互動往往是評價課堂的一個重要依據。怎樣的師生互動是提升課堂品質的保障,是有效的互動呢?
1.巧妙設計問題
提問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更是一門藝術。提問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踐證明,教師設計的問題到位,提出問題的水平越高,學生參加到課堂教學中的熱情就越高,還能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迸發智慧的火花,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思維創新方面的能力。
教師設計提問的難度,既不能低于或等于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又不能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脫節。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喜悅,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比如在講授課文《最后一課》時,為了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么韓麥爾先生竟至于“待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這是全文的核心部分,是理解課文的關鍵,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討論,學生討論,最后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只有自己的祖國強大了,人民才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有效提問能促進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靈活運用爭議
教師不是權威,教師適當犯犯錯、裝裝糊涂是一種很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
如在《畫山繡水》中,讓學生賞析文中的語句和段落,其中有一段:
“江面上不斷漂著靈巧的小竹筏子,老漁翁戴著尖頂竹笠,安閑地倚著魚簍抽煙。竹筏子的梢上停著幾只魚鷹,神氣有點遲鈍,忽然間會變得異常機靈,抖著翅膀撲進水里去,山影一時都攪碎了。一轉眼,魚鷹又浮出水面,長嘴里咬著條銀色細鱗的鰱子魚,咕嘟地吞下去。這時漁翁站起身伸出竹篙,挑上魚鷹,一捏它的長脖子,那魚便吐進竹簍里去。你也許會想:魚鷹真乖,竟不把魚吞進肚子里去。不是不吞,是它脖子上套了個環兒,吞不下去。”
師:這幅魚鷹捕魚圖美嗎?我覺得一點也不美,你們覺得呢?
學生七嘴八舌,說出自己的意見:
生1:老師,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你看,“忽然間變得異常機靈”,由靜到動,只在一瞬間的時候,讓我們感到漓江的美。
生2:抖、撲、浮、咬、吞等一系列的動詞,把魚鷹的機靈樣寫得多好啊!
生3:老漁翁戴著斗笠,倚著魚簍,安閑抽煙,多美妙的衣服畫面啊,在如詩如畫的江面上這樣的生活,多愜意啊!
……
靜靜地聽著學生你一言我一句,爭著說我的錯誤,我的心里樂開了花。
教師要精心安排,字、詞、句的賞析中都要透露濃濃的語文味。老師范例的拋出,要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指引學生前進,給予學生提示,讓學生在浩瀚的大海中有目標。問題的探究是多樣的,問題的答案是豐富的,老師要巧妙地引導,靜靜地等待,等待一種驚喜的到來。無論是提問還是裝糊涂,都不是刁難,而是一種更激烈的角逐,勝利終將到來。
三、善讀——感情的升華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一些教師為了趕進度,不想在讀上浪費時間,所以,讀書聲從課堂上慢慢消失。語言學家王力指出:“中學語文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知識,陶冶學生的情操。”語文課堂應該書聲瑯瑯。讀是一個自我感情提升的過程,也是一個個性張揚的平臺,讀后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如朱自清的散文《春》這篇文章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了萬物復蘇、生機盎然的春意、春景。朗讀時,要運用富有表現力的聲音,用熱烈生動的感情基調,讀出春天來了人們喜悅歡樂的思想感情。“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開篇的兩個“盼望”,指導學生用急切而又柔和的語氣朗讀,傳達人們翹首盼春的熱情。
又如豐子愷的《給我的孩子們》中:
“我的孩子們!憧憬于你們的生活的我,癡心要為你們永遠挽留這黃金時代在這冊子里。然這真不過像‘蜘蛛網落花,略微保留一點春的痕跡而已。且到你們懂得我這片心情的時候,你們早已不是這樣的人,我的畫在世間已無可印證了!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樸實真摯的語言是作者對孩子們終究會失去的真實的挽留,又是那么徒勞無功。那撕心裂肺的懊惱和無力挽回的挫敗充斥在文中。學生不讀,如何理解作者那種矛盾又真摯的感情;教師不讀,如何給學生傳達那份無奈。
和學生的交流取決于對文字的感受,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通過讀領悟,是從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的一個過程。讀縈繞整個課堂,在朗朗的讀書聲中提升感知,升華感情。朗讀,不是課堂的多余,而是感情的升華,領悟在這時會傳達得更精確。原來,一直追求的有效語文就是這樣質樸、這樣簡單。
樸素的課堂,精致的效果。“大道至簡,真水無香”。樸素、有效的語文教學是我們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