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振春
為了改變傳統的教師“灌輸式”單向教學,學生被動學習的課堂教學狀況,打造高效課堂,筆者所在學校在高一推行了“三主四環”課堂教學模式。現筆者就體育特長生“三主四環”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談談教學體會。
一、高中體育特長生特點
體育特長生是高中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是體育領域的佼佼者,但其文化成績和普通班級學生相比差距較大。大部分體育特長生物理基礎知識薄弱,對身邊物理現象感興趣,但深入學習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興趣卻不高,學習自覺性較低,應用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不強。
二、“三主四環”課堂教學模式
一是理念上做到三主。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問題為主線。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教師為主導,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思維方式和學習心理引導學生學習;問題為主線,將課堂教學知識問題化,將學生對問題的解決作為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基本線索。
二是課堂教學包含四個環節。預習環節、生成問題,展示環節、解決問題,訓練環節、拓展問題,反饋環節、總結提高。
三、“三主四環”課堂教學過程
為打造高效課堂,結合體育特長生特點,筆者在上《超重和失重》這一課時,緊緊圍繞教材,注重體育生對本節教材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從日常生活物理現象入手,以既簡又精的物理問題(題目)引發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點燃體育生學習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激情。
1.預習環節,生成問題。
因為體育生課余時間都在運動場上進行體育項目專項訓練,所以筆者利用課堂前半段15分鐘的時間,組織學生預習教材中《超重和失重》的內容。以直觀明了的本節教材插圖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建立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現象物理模型,生成問題。
生成問題:生活中在乘坐電梯的時候,會有哪些感覺?哪些是超重現象?哪些是失重現象?
老師引導:電梯上升啟動(加速)或下降即將到達(減速)時候出現超重現象;電梯上升即將到達(減速)或下降啟動(加速)時候出現失重現象。
學生完成小組學習報告,填寫互動卡。
(1)超重現象產生的條件是什么?
學生自主預習,老師引導得出:物體有向上的加速度(包括加速上升,減速下降)。
(2)失重現象產生的條件是什么?
學生自主預習,老師引導得出:物體有向下的加速度(包括減速上升,加速下降)。
2.展示環節,解決問題。
各學習小組(36名學生分成7組)展示預習階段學習成果,交流超重和失重現象產生的條件。通過乘坐電梯這一身邊物理實例,能建立超重和失重物理模型,用學生所掌握的本節課物理知識解決物理問題。
問題1:質量為m的人隨升降機一起以加速度a勻加速上升,人對升降機的壓力為多大?
各小組合作完成后,由各組課堂發言人展示解題過程。老師作點評,視解題完成情況(人對升降機的壓力大小數量關系式為:F=mg+ma),給予各小組滿分為5分的激勵分。
問題2:質量為m的人隨升降機一起以加速度a勻加速下降,人對升降機的壓力為多大?
各小組合作完成后,由各組課堂發言人展示解題過程。老師作點評,視解題完成情況(人對升降機的壓力大小數量關系式為:F=mg-ma,a小于g),給予各小組滿分為5分的激勵分。
3.訓練環節,拓展問題。
在規定的10分鐘時間內,各小組成員獨立完成下面兩道訓練題目。
(1)在彈簧秤下端掛一質量為m的鉤碼,以加速度a做加速上升運動時,彈簧秤的拉力如何?
(2)有一質量為60kg的人站在一放置于升降機的底板的臺秤上,當升降機以a=5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時,臺秤的示數為多少?
完成后,小組內交流答題情況。各小組成員競搶發言機會,在課堂上展示答題成果。老師作點評,視解決拓展物理問題情況,給予各小組滿分為5分的激勵分。
4.反饋環節,反思總結。
問題:當物體處于失重狀態,且a=g時會發生什么現象?
學生小組討論(老師引導分析):此時有F=m(g-a)=0,即物體對支持物的壓力等于零,這種情況被稱為完全失重現象。例如:做自由落體運動或豎直上拋運動的物體就處于完全失重狀態。
本節課總結:物體是超重還是失重,是由a的方向來判定的,與v方向無關。不論物體處于超重還是失重狀態,重力不變。a方向向上,超重;a方向向下,失重(當a=g時為完全失重)。
各小組反思本節課過程,總結本節課物理知識。老師作點評,視各小組反思總結情況,給予各小組滿分為5分的激勵分。
四、“三主四環”課堂教學效果
“三主四環”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的老師單向“灌輸”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在四個環節滿分為5分的加分激勵下,各小組成員既合作學習又相互競爭,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點燃了體育特長生學習物理的激情。從課后檢測反饋情況看,“三主四環”教學模式強化了體育特長生的學習效果。
五、體育特長生“三主四環”物理課堂教學策略
1.體育特長生課余時間相比普通學生要少,且因體育專項訓練造成身體疲勞,預習環節必須在課堂上完成。
2.以直觀明了的課本插圖為切入點,引入日常生活物理實例,透過現象探究本質,分析物理過程。老師引導幫助學生建立物理模型,以感性物理現象生成相關物理問題,在解決物理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
3.體育特長生物理知識基礎薄弱,拓展的物理問題應圍繞本節課教學重點展開,問題要精而簡且數量不宜多;同時要把握好問題深度,以學生領會基礎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物理思維方法為目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