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雙桃
摘 要:自古以來,我國就十分重視德育,在國家治理方面也主張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現代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其中把“德”擺在了首位,可見德育的重要性。德育是培養學生良好品質、教會學生如何做人的一門學問,也是促進我國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提高人們思想道德水平、建設我國精神文明社會的需要。因此,對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提出了滲透德育的教學要求。
關鍵詞:德育;小學語文教學;滲透方法
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對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社會也越來越需要德才兼備的應用型人才。為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也一直重視對學生的德育工作,德育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有利于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對國家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盡管我們開設了專門的思想品德教育課程,但為了更好地促進德育,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提出了滲透德育教學的思想。本文主要探討了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具體教學方法。
一、在課文朗讀中滲透
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的語言學科,它通過無聲的文字傳達出作者的感情和思想。通過語文課文的朗讀,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領悟和體會文章的內涵和意思,陶冶學生的語文情操和素養,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和心靈,從而使學生在美妙的語文課文朗誦中產生情感的共鳴,給學生樹立美好、積極向上的情操,從而達到德育的合理滲透,在語文課文的朗讀中培養良好、優秀的品格。例如,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時,語文老師首先通過向學生介紹此篇文章的主旨大意,讓學生大致了解一下基本含義,然后讓學生分組、分角色地朗讀此篇課文。在學生的朗誦中,從優美的語句描寫中,能夠更深刻地領悟到祖國大好河山的綺麗與壯美,產生情感的激動和共鳴,從而在心中產生一種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品格,確立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不斷努力奮斗的志向,達到德育滲透的目標。
二、在閱讀教學中滲透
眾所周知,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學習中的重要部分,通過閱讀學習能夠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素養。閱讀教學是教會學生自己解讀作者思想感情和文章內涵的一種良好途徑和方法,而學生分析和解讀文章內涵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過程,就是德育的過程。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比較差,對事物的認知比較少,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老師首先要對學生介紹作者的基本信息和寫作背景等基本情況,這樣才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閱讀文章的內容和含義,讓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正確把握閱讀的中心思想,從而在閱讀中達到德育的目的。例如,在教學《為人民服務》時,老師首先對閱讀中的人物形象和背景等做基本的介紹,然后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對學生愛國主義和良好思想品德的道德教育。
三、通過教師人格魅力滲透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發揮著主導性的作用。老師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到學生,并且小學生對周圍的一切認知比較少,對很多事情都充滿了好奇,老師在他們心中就是神圣的,因此,他們在內心有一種對老師的崇敬之情,所以說老師直接對學生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反射教育。一般來講,富有人格魅力的老師,深得學生的愛戴和尊敬,在長期的教學與相處中能夠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建立真正的友誼,從而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搭建一個良好、和諧的環境。老師的人格魅力可以通過很多方面體現出來,比如,責任心強,對學生真誠、慈愛,教學課堂繪聲繪色等。一名優秀、富有人格魅力的老師,能夠在學生心中樹立一種威信,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熏陶學生,從而把德育很好地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
綜上所述,德育一直以來都是我們關注和重視的焦點。良好的道德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根本,人們道德水平的提高不僅有利于自身價值的實現,還有助于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建設和諧的精神文明社會,有利于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是進行德育滲透的良好途徑,我們要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恰當地滲透德育。
參考文獻:
[1]馮磊.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實踐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3(03).
[2]李沂穎.生態環境教育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的滲透與實施[J].鄭州大學學報,2013(08).
[3]李俊卿.培育“魂”的花園: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山西卷,2010(03).
[4]谷志平.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3(05).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