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虹
摘 要:通過介紹譯林版《小學英語》Cartoon time的特點,闡述這一板塊對小學生英語口語交際的影響,并探討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一板塊來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關鍵詞:教材;有效情境;卡通插圖;故事表演;課外拓展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而故事最容易引起兒童的興趣和關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小學階段的閱讀目標: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讀懂并講述簡單的故事。譯林版小學英語從三年級開始,每個單元都設計了這樣一個具有故事性的“Cartoon time”板塊。這一系列的故事簡潔有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提升學生口語交流的積極性。
這個板塊的主人公是Sam和Bobby,通過在他們身邊發生的一件件有趣的事情,呈現每個單元重要的知識點。這些故事既沒有采取枯燥的敘述形式,也沒有采用機械的A、B形式的對話,而是貼近生活,語句簡潔,符合學生的語言習慣,朗朗上口,又充滿趣味。例如,三年級上冊Unit 7 Would you like a pie?的故事中Sam和
Bobby以及他們的朋友Dog正在野炊。在他們的對話中用上了本單元的重點句型:“Would you like...?” “Yes,please.”“No,thank you.”而結尾Bobby在吃的“a hot dog”卻讓他們的朋友Dog驚出了一身冷汗,以為是要把“dog”熱著吃,使學生都為狗狗的憨厚而忍俊不禁。三年級下冊Unit1 In class 的故事不僅涉及本單元的重點句型祈使句及較難的單詞blackboard,更通過有趣的小故事:Bobby當小老師給他的朋友們上課,請Sam回答問題,而Sam總是開小差,跟著鸚鵡Parrot胡亂回答,惹得Bobby大喊: “Dont listen to the parrot!”引出Unit 2 In the library的重點句型:祈使句的否定句Dont...使學生通過故事,更容易理解新知。
三年級的學生天性活潑好動,富有好奇心,愛表現,善模仿,這一個個有趣的故事,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了他們的興趣。簡短的對話、生活化的語言、有趣的故事情節和卡通的插畫,都能幫助孩子理解故事,更好地進行口語訓練。下面,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在上“Cartoon time”這一板塊時的口語交際教學。
一、創設有效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在課堂內創設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學到的語言材料。”筆者在創設情境時,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天性,設計多樣的、貼近生活的、富有趣味性的情境。例如,三年級下冊Unit 6 What time is it?這一單元要求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數字1至12,并能根據特定的幾個時間,說出自己此刻應該做什么。這一單元的Cartoon time里,也涉及時間。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認識時間,準確地說出時間,筆者讓學生在課前自己動手制作了一個鐘面,并且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都要能夠撥動。在課上,筆者讓學生拿著鐘面進行“What time is it?”“Its ... oclock.”的對話,和學生一起復習上一個單元學到的數字1 至 10,并引出本節課的數字eleven,twelve。由于eleven和twelve這兩個單詞學生在二年級時已經學過,所以通過讓學生看著鐘面,自己動手撥、自己說,很快就喚醒了學生的記憶。當時針撥到8時,全班學生對Bobby上課遲到那種急切的心情感同身受,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顯著。
二、巧用卡通插圖,促進口語表達
在完成free talk 之后,筆者通過PPT展示故事中的圖片,設計look and say的環節。利用好故事圖片,鼓勵學生運用free talk中練習過的對話,進行故事情節的推測,引導學生說出故事中主人公的對話。在進行這一環節時,筆者發現有些學生總是不能參與到活動中來,不敢說也不愿意說。為了鼓勵學生勇于表達、會說、敢說,筆者采取以下策略:
1.“聽”得仔細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小學階段應達到的聽力目標:能在圖片、圖像、手勢的幫助下,聽懂簡單的話語或錄音材料;能聽懂簡單的配圖小故事等。“Cartoon time”這一板塊,能有效地進行“聽”的訓練。筆者通過循序漸進的方法:先讓學生邊聽邊了解故事大意;其次每句話逐步細細聽,教師注意講解部分難點;接著引導學生注意聽錄音中純正的發音,稍難的內容可以多聽兩遍;最后,看著卡通插圖,整體再聽幾遍錄音,細細品味錄音中每個角色的情感,學會模仿錄音中的不同語氣。
2.“讀”得正確
朗讀是學生學習語言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之一。正確到位的朗讀能激發學生口語交際的自信。筆者指導學生“讀”的訓練時,注意采用多種形式,如,read after the tape, read after the teacher, read after one, read in groups, read in roles, reading competition in groups...在朗讀中,教師要注意學生的語音語調,及時糾正錯誤的發音。確保每個學生都參與,每個學生都會讀,每個學生都能運用正確的感情朗讀。
3.“贊”得到位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評價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發揮評價的鼓勵作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聽到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后,教師要進行及時到位的評價,這不僅能有效糾正學生的錯誤,更能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融洽的師生關系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信心。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常常使用“Good!”“ Well done!”“ Take it easy!”“ Never mind!”“ Youre so clever !”等鼓勵性語言,根據他們不同的水平和表現,給予合適的評價,顧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確保每個人都肯說、都愿意說。
三、表演故事情境,提升口語能力
課文對話表演在口語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Cartoon time”板塊的故事比較貼近生活、語言口語化、更適合學生進行表演。在經過“聽”“讀”后,學生對于表演躍躍欲試。教師讓表演的學生戴上課前準備好的主人公頭飾,鼓勵他們有感情地說出臺詞、做出動作。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評選“最優秀劇組”“最佳女演員”“最佳男演員”等獎項來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表演的欲望。
在對話表演的基礎上,筆者逐步引導學生改編對話,并表演出來。教師可以適當增加以前學過的知識,充實對話,甚至可以鼓勵學生發揮想象,自己完善對話。通過對話的改編表演,既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也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
四、注重課外拓展,豐富口語素材
海姆斯認為,一個學語言的人的語言能力不僅指能否造出合乎語法的句子的能力,而且還包括他能否恰當地使用語言的能力。學生不僅應該在課上與老師、同學進行口語交流,更需要帶入自己的生活,真正做到融入生活,學會用、靈活用。教師應該根據小學生的特點,設計出適合小學生的豐富多彩的活動。例如,開展“英語知識競賽”“小小詩人朗誦賽”“我是歌手PK賽”“誰是最佳主角”等,給予每個學生表現自己的機會。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回家查閱資料、多練習或表演給自己的父母看,這既能有效地激勵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能極大地豐富學生口語表達的素材。
“Cartoon time”這一板塊,符合學生的實際特點,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勵學生開口說英語,有效提高學生英語口語交際的能力。在新課程標準的背景和新教材的理念下,教師應該不斷思考更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以生為本,提高教學質量。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