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宗蓮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說明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教學語言。新課程改革下教學應是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其中教師評價的作用顯得至關重要。它主要起到反饋、激勵、調控、誘導以及推進學生后繼學習的作用,恰當運用課堂評價語言,能讓課堂充滿生機,煥發出人文氣息。經過幾年的教學,筆者對新課改中教師課堂評價語做了一些嘗試,現淺談如下:
一、課堂評價的調控者是教師,教師必須融入其中
作為語文教師,課前主要是進入文本,對教材作靜態的分析開發,在課堂上則要跳出文本和預案,進入動態的、立體化的教學現場,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一個多重角色,必須與學生共同徜徉于文本所創設的情境之中,感同身受,情同起伏,只有投入,評價才能發乎內心,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不然就是游離于現場之外的冷觀者,只能用那些沒有任何判斷價值的口頭禪“好的”“很好”或與教學內容毫無關聯的慣用語,甚至拋出一個格式化的評語作為消極的過渡語,絲毫不能激起情感。
二、課堂評價具有“引導性”,激勵性評價注入合理性
學習心理學認為:“學習也是學生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因此,當學生的發言出現問題時,善意的批評也必不可少。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只要教師對學生存在著積極的、合適的期望,那么,每個學生都能比原來做得好。課堂需要積極和亢奮,但也需要冷靜和理智,不能太過于情緒化。缺乏實質的捧場和叫好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自負和躁動,倘若整節課都在躁動中度過,顯然是無益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的。同時,教師幽默、風趣的話語,猶如沁人心脾的春風,撫慰了學生的心靈,從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三、課堂評價是教學進程的催化劑,為學生深層學文搭建平臺
語文課堂上教師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多層面分析問題、多方法解決問題,是引導學生理解內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手段。課堂上教師對于學生個性化的理解問題,引導從文本中尋求聯系,在巧妙的嫁接上下功夫,既避免了浮于表面純文本的理解,又實現了價值引領的目的。所以教師的評語要有意識地圍繞問題,認準目標,巧妙引申,合理聯系,使問題與目標之間構成點向面的拓展和面向點的聚焦,在思維的最佳處突破。
總之,新課改下課堂評價是課堂教學有機的組成部分,從《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出發課堂評價應當得到高度重視改進,努力使其不再是教師的終結判定,而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視界融合,讓教師與學生之間、評價實踐與課程目標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從而形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課堂評價,突現濃濃的“語”味。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