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艷華 王捍衛
摘 要:通過巧用評價識記生字和讀、演代替講巧妙設計教學環節。
關鍵詞:年齡特點;興趣;評價
現在都提倡快樂教學,廣大一線教師也以此為契機,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我們地處農村小學,專業知識又差,但“教到老,學到老”的理念一直支持著我。在此我將自己的幾點體會與老師們共同探討。
一、巧用評價識記生字
現在語文教材中的識字量大大增加,寫字量相對減少,又不允許加重學生課業負擔,老師們都有些苦惱。在不斷的實踐中,我發現,只要改變教學觀念,不是硬性地把生字強塞給孩子,而是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巧妙設計教學方式,要完成任務也不難。例如,我在教學一節新課時,先讓學生帶著“識字”任務讀課文,學生讀完后,教師板書本課要認識的字(這樣學生既集中注意力,又能及時觀察字的筆順規則),然后請學生認讀生字,并上臺給字標注音節,如果標對了,就請其做小老師領讀一遍,介紹自己是怎樣認識的。學生的好勝心理一般都很強,大都想顯示一下自己,要想達到這一目的,他就必須認真識記生字,無形中激發了學生的識字積極性。在學生領讀的基礎上,再請學生細讀這些生字,也可以發揮小組作用,采取自己喜歡的方式共同認字,之后,教師運用課前書寫好的漢字卡,請各組中的好、中、差生分別認讀,認讀的結果作為小組評價的依據,或是由小組長帶領并自由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認識所學生字,然后學生利用老師準備好的生字卡,自愿指同學認讀,接著自由評價(抑或排火車認讀生字卡)。這樣學生對生字產生了興趣,激發了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熱情,85%的學生能當堂認讀。
二、讀、演代替講
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不能只是坐著安靜地學習,他們好動、想玩、注意力保持時間短,愿意做游戲,針對這些,在教學時,我經常以品讀為主線,以表演為橋梁,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例如,我在教學《影子》這一課時,并未說太多的語言,完全是在一種游戲式教學中完成了任務。《影子》是一首歡快的兒歌,一開始,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掌握生字。對課文有了了解后,我請學生說說自己的了解,學生很自然能答出影子在什么方向,像什么。“你能邊做動作邊讀一下課文嗎?”學生在這個提議的指引下,很自然地提高了興趣,并且有的學生表演的小狗形象十分逼真。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區分前后左右的方位,也為了更流利地背誦課文,我又設計了請學生向左轉,邊做動作邊讀課文;向右轉,說課文。自始至終,學生就像在做游戲,興致不減,并且動作也更豐富了。這樣學生不僅熟練區分了左右方位,背誦了課文,又了解了影子的特點,增強了學語文的興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沒用任何教具就順利完成了本課教學。
因此我認為,教師在課堂設計活動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巧妙設計教學環節,盡量將活動設計得豐富一點,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這才是教學之關鍵。
編輯 郭曉云